简介:摘要: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单位,在水土保持、人类生活和可持续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重力作用和不同类型土地和地貌之间的密切联系,水流汇聚,地形、土壤、植被和其他因素等基本因素可能对流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流域的土地利用和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了解流域土地利用和景观的变化对于综合规划和管理流域景观至关重要。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流域土地利用和景观的变化进行了大量的实际研究,但仍缺乏理论综合研究和全面系统化研究。在查阅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流域作为研究单元,系统地总结和概述了目前流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为今后的理论和实践可提供一些参考。
简介:摘要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CTPI)技术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足底肌肉血流灌注特点。方法:利用CTPI及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对双下肢动脉进行重建。结果:1、T2DM患者非坏疽肢足底肌肉血流灌注中血容量(BV)、血流速度(BF)大于对照组(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较对照组患者短(P<0.05)。2、干性坏疽组患足较湿性坏疽组患足BV少、BF慢,MTT、TTP长(P<0.05)。 结论:通过
简介:摘要:密怀顺平原区-潮白河地下水库地区作为北京市重要的地下水水源地,分布有怀柔应急地下水源地、水源八厂、潮怀水源地以及区县水源地等。同时密怀顺地区作为南水北调来水之后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蓄重点布置区,本文通过对该区域地下水集中开采动态、地表水引水回补地下水情况、区域地下水位、资源储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运行以来,在怀柔应急备用地下水源地按照平均不高于10万m3/d,水源八厂水源地按照10-12万m3/d规模减采涵养的条件下,区域地下水位恢复态势明显,地下水资源储量得到一定恢复,2015年9月-2020年底,潮白河地下水库范围内潜水储变量增加了3.833×108m3,在回补过程中,地下水常规水质指标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随水位波动的变化明显,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
简介:摘要:本文以饮马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GIS对饮马河流域198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分析,从而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孕灾环境的影响,:多年来饮马河流域建设用地减少,耕地增加,林地、水体、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明饮马河流域土地利用较合理,对水文灾害带来的隐患较小。
简介:摘要:以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集为数据源,结合生态功能分区分析了2000-2020年湖北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采用价值当量法对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空间分布格局稳定。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明显;草地、湿地和水域减少明显。耕地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林地主要分布于周边山区。(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量特征来看,2000-2020年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各类服务价值高低次序依次为:调节服务价值>支持服务价值>供给服务价值>文化服务价值。(3)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周边秦巴山区、清江流域和桐柏-大别山区3个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占比重最高;中部武汉地区和襄阳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占比重最低。(4)从空间变化特征来看,研究期内秦巴山区和清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武汉地区、江汉平原和幕阜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
简介:
简介:摘要:利用1972-2009年全球冬季逐年2°×2°雪深再分析资料和1961-2007年全球逐月2.5°×2.5°热源再分析资料,用EOF分析和SVD分析,对青藏高原积雪深度、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的长期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青藏高原冬季雪深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青藏高原东部积雪年代际变化最为明显),且冬季高原南部雪深呈增加趋势,北部为减少。青藏高原大气春季热源在1972-2009年,表现为减弱的趋势,且在90年代后表现的尤为突出。用SVD方法对高原积雪和高原大气热源关系的分析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即冬季积雪加深的地区,高原大气春季热源偏弱,反之偏强。
简介:摘要: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之一,利用好可则变废为宝;处置不当,则可对环境造成危害。近年来,随着环保管控力度的加大,秸秆焚烧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级政府,尤其是到农作物收获季节,各级政府要花大量精力、人力、财力控制焚烧秸秆现象。为此,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势在必行。
简介:摘要:根据近年的调查了解,发现当前伊犁河谷大量的玉米秸秆尚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一部分残渣仍然留在田间,也给来年的耕种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分析当地秸秆利用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秸秆的利用率,使其变废为宝,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