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银离子敷料在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中的抗菌作用及对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难愈性创面患者共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抗感染、改善组织循环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传统的消毒敷料换药,观察组则予以银离子敷料换药。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创面疼痛情况、愈合时间、换药时间、住院费用及满意度。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2、3周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5.3±11.4)%、(38.2±13.2)%、(14.4±7.3)%,均低于对照组(76.9±10.8)%、(60.7±15.6)%、(34.8±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4、6.031、8.203,P<0.05)。观察组治疗后1、2、3周的VAS评分分别为(4.2±0.4)、(2.4±1.1)、(2.0±0.6)分,均低于对照组(6.1±0.6)、(4.2±0.7)、(3.8±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32、7.562、11.619,P<0.05)。观察组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分别为(4.3±0.6)周、(11.2±2.6)次,均低于对照组(7.0±0.7)周、(34.5±10.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40、11.798,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结论银离子敷料对慢性难愈创面的抗菌作用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痛苦并有促进创面的愈合,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氢气对创面愈合产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36只昆明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富氢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并在第3、7天采集创面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H2O2对原代分离的人成纤维细胞进行氧化刺激,检测细胞活力及细胞活性氧(ROS)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水平,并通过t检验评估组间差异。结果腹腔注射富氢生理盐水组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和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更短[(11.17±0.68) d比(13.67±0.94) d,t=4.792,P<0.01;(11.17±0.68) d比(13.33±0.47) d,t=5.814,P<0.01]。在H2O2介导的氧化应激下,经富氢培养基处理的人成纤维细胞活力较标准培养基高[(58.64±15.19)%比(29.13±4.07)%,t=3.250,P<0.05]。加入Nrf2特异性抑制剂后,经富氢培养基处理的人成纤维细胞Nrf2荧光表达降低(0.44±0.06比1.64±0.33,t=8.632,P<0.01),HO-1荧光表达降低(0.42±0.06比1.36±0.14,t=15.130,P<0.01),细胞活力降低[(112.81±20.05)%比(156.41±10.78)%,t=4.692,P<0.01]。结论氢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缓解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外固定减张牵引对肢体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1例皮瓣难以覆盖的肢体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1~56岁[(37.8 ± 11.2)岁]。创面部位:下肢15例,上肢6例。缺损面积:1.2 cm×1.0 cm~22.0 cm×17.1 cm。肢体创面清创后,根据创面形状和部位,使用Ilizarov骨外固定减张牵引装置。术后第1天开始,以1 mm/d的速度缓慢牵张,并根据创面的皮肤闭合角度调整牵引方向。观察创面减张牵引、创面愈合时间。采用伤口临床愈合评分评估术后5,30 d伤口愈合情况。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绘制创面愈合生存曲线,观察创面减张牵引中位时间、愈合中位时间及最终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9个月[(4.5 ± 1.7)个月]。创面经过装置减张牵引后均得到明显缩小,减张牵引时间为6~23 d[(7.8 ± 2.3)d],创面愈合时间15~47 d[(23.0 ± 3.3)d]。临床愈合评分术后5 d为(3.2 ± 0.9)分,30 d为(0.7 ± 0.2)分(P < 0.05)。Paley分类并发症出现15个问题,0个障碍,0个后遗症。创面生存曲线显示减张牵引中位时间为16 d,创面愈合中位时间34 d。最终创面直接关闭愈合10例,植皮愈合8例,缝合愈合3例。所有创面愈合后无复发。结论对于皮瓣难以覆盖肢体创面,骨外固定减张牵引装置可有效闭合,促进创面愈合,且疗程短,并发症少,创面复发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损伤创面的愈合机制。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外科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因外伤导致的严重软组织损伤伴软组织缺损患者60例,伤后均于8 h内进行急诊清创手术,清创后按奇偶数法随机分为VSD组和传统组,每组30例。分别于第1周和第2周取2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患者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M2巨噬细胞表达量的差异。结果VSD组第1周和第2周伤口创面肉芽组织VEG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第1周肉芽组织内M2巨噬细胞含量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肉芽组织内M2巨噬细胞的含量与传统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是治疗大面积损伤的有效方法,可提高创面VEGF的表达量,加速M2巨噬细胞向创面的迁移,从而使伤口加速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为口腔颌面术后病人使用综合性护理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68例进行口腔颌面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按照抽签的方式分组后,对照组(34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实施综合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同时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进行口腔颌面手术的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后,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创面愈合,并且可以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探讨医用止血愈合海绵在拔甲术后创面恢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拔甲术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实验组患者拔甲术后创面采用医用止血愈合海绵治疗, 每日换药1次; 对照组患者拔甲术后创面采用凡士林纱布治疗, 每2~3d换药1次, 对比观察、记录第1次换药时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及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平均为2.63±0.67,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64±0.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试验组患者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9.20 ±1.10)d,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30±1.40)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医用止血愈合海绵用于拔甲术后创面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痔疮手术患者接受循证疼痛护理对其术后疼痛与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痔疮手术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分成两个护理小组,53例接受常规护理,设定对照组,另外53例予以循证疼痛护理干预,设定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及创面愈合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前疼痛评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术后24h、48h疼痛评分及术后最高疼痛评分较低,创面愈合时间均较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较,对痔疮手术患者予以循证疼痛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身体状态,临床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术治疗痔疮患者进行循证疼痛护理对术后疼痛及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痔疮患者60例,时间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随机进行分组,30例接受常规护理纳入对照组,30例接受循证疼痛护理纳入观察组,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及创面愈合效果。结果:术后完成即时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结果两组相近,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48h手术疼痛VAS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均较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优良率93.33%相比于对照组73.33%较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痔疮手术患者术后护理干预中应用循证疼痛护理对减轻疼痛和促进创面愈合有重要影响,应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创面不愈合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 方法 收集30例糖尿病创面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糖尿病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总结糖尿病患者创面不愈合的临床特点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 30例患者创面32处,其中骶尾部8处,足跟7处,髋部6处,肢体残端4处,胸部3处,会阴部3处,其他1处。发生难愈合创面高危因素包括外伤、照顾者知识缺乏、护理评估不准确不及时、营养状况不良、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手术创面不愈合等。结论 糖尿病患者创面不愈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糖尿病患者创面不愈合较一般创面创伤患者,创面更容易发生不愈合或是难愈合。临床护士需要了解糖尿病患者产生创面的危险因素,并对创面进行进行评估,预防难愈合创面的产生,并对已发生难愈合创面的患者提供正确、有效的护理。
简介:摘要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包括炎症、增殖和重塑3个阶段。表皮细胞在创面愈合中受到精密调控,一方面创缘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迁移、增殖,形成新的基膜覆盖创面;另一方面表皮干细胞经过激活后,增殖分化被促进,终末分化、凋亡被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和表皮干细胞在各种因素调控下共同促进再上皮化进程。表皮组织中有一群对表皮组织功能维护有关键作用的T细胞亚群——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DETC识别未知抗原后被激活,活化的DETC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角质细胞生长因子1/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γ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等细胞因子,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增殖、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创缘周围表皮干细胞的分化,促进表皮维持稳态和再上皮化。本文就DETC的生物特性、维持表皮稳态、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几个方面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