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阶段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对护理实习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护理实习生作为本次对照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教学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随机分配100例实习生,参照组应用常规带教方法,研究组使用分阶段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并对比两种不同教学方法下实习生的心理韧性变化情况。结果:在实验前,两组实习生的心理韧性得分差别不大,(P>0.05),在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后,研究组实习生的坚韧、力量、乐观等心理韧性评分分别为(49.07±10.33)分、(26.88±8.53)分、(13.66±4.37)分,总分为(89.59±21.39)分,参照组分别为(46.39±10.28)分、(24.55±9.11)分、(12.52±4.68)分,总分(83.66±23.08)分。两组实习生在实验后的心理韧性评分差异较大,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护理实习生进行教学时采用分阶段团体积极心理干预,能够使带教人员进一步了解实习生的心理状态,对调整教学方案或缓解实习生心理压力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阶段目标教学在肾内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运用价值。方法:于 2017年 1月 -2019年 12月期间,选择纳入 60名我院肾内科临床护理实习生,根据实习先后进行分组,设置对比组、研究组,前者 30名予以传统带教,后者 30名采用分阶段目标教学带教,比较带教效果。结果:经统计,研究组理论、实操考核评分均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 P< 0.05;经计算,研究组带教满意度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在肾内科临床护理带教中采用分阶段目标教学模式,可显著提升实习生理论、实操等方面的学习成绩,且教学满意度较高,整体教学效果可靠,可作为临床推荐带教模式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阶段目标教学课堂在肾内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肾内科护理实习生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实习带教;试验组采用分阶段目标教学课堂教学。比较两组带教效果。结果:试验组教学后护理技能评分和护理知识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肾内科护理实习生进行培训时,采用分阶段目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实习生更快更好地了解相关护理知识,掌握护理技能,且教学满意度更高,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个体化的分阶段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康复、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该院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联合个体化的分阶段护理干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功能康复、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基于个体化的分阶段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上肢和下肢的功能康复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及生活能力等四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个体化的分阶段护理模式应用于脊髓患者的康复训练中,不仅能显著提升患者功能康复的进程及效果,而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抗拒程度和稳定程度,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中医护理带教中施行分阶段目标教学模式的效果。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中医科74例实习护生分为对照组(37例,施行传统带教模式)、观察组(37例,施行分阶段目标教学模式)。对比两组考核成绩、综合实习能力评分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生理论知识、技能考核成绩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护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自我学习能力得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护生满意度(97.30%)高于对照组(81.08%),P<0.05。结论 在中医护理带教中施行分阶段目标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护生综合实习能力,满意度更高。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在 ARDS 重症患者 康复 中的意义。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 2017 年 9 月 -2019 年 10 月于我科进行治疗的重症 ARDS 患者 82 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 结果: 观察 组治疗后 PaO2/FiO2为 ( 249 .28 ±46 .28 ) mmhg 优于常规组的( 204 .06 ±32 .39 ) mmhg ;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 18 .78 ±1 .1 8)天和( 152 .59 ±16.72 )小时,优于常规组; 观察 组 VAP 发生率为 9.76% , 低于常规组的 26.83% ( P< 0.05 )。 结论 : 在 ARDS 患者临床治疗中,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 改善重症患者 的氧合指数,减少住院时 间,降低并发症发生, 因此临床重症 ARDS 治疗中,可以考虑推广该技术的使用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肛肠科护理中应用 标准化护理和分阶段健康教育的效果及价值。 方法: 随机抽取 2019 年 2 月~ 2020 年 2 月我院接收的 68 例肛肠科患者,将其纳入到本次试验中展开探究。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将 34 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其余 34 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干预,观察组为标准化护理和分阶段健康教育干预。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感染率对比差异比较明显( P < 0.05 );两组干预效果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结论:将 标准化护理和分阶段健康教育应用于肛肠科护理中,可有效控制患者感染的发生,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更加满意,临床应用效果突出,可推广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用于与 ARDS 重症病人中的价值 。方法:2018 年 4 月 -2020 年 3 月本院接诊的 ARDS 重症病人 58 例,按照数字抽签原理均分 2 组。研究组采取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对比带管时间等指标。 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 3.45% ,比对照组 24.14% 低, P < 0.05 。研究组 ICU 入住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实施在 ARDS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9月至 2019年 9月收治的 81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次序将其随机分为给予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40例)以及给予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的观察组( 4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均有所提升,但是观察组的氧合指数在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 ARDS 重症患者,在护理中给予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能够真正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真正帮助患者提高自身肺功能,值得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阶段延续护理模式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到12月这一年的期间,来我们医院进行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中抽选100名,对其进行护理干预,随后进行相关质量改进的预后研究。结果:通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观察组整体状况较为优良。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进分阶段延续护理模式,经过护理之后,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导师分阶段教学在本科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同一所医学院校护理系2014级本科班实习生36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人。实验组将整个实习期分为三个阶段,即辅助、初级、中级阶段,每个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同时为每个护生指派一名副高职称以上的导师负责管理;对照组按照一对一传统模式进行带教。两组的实习时间和实习科室完全相同。出科之前比较两组护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结果实验组护生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操作必考题成绩优于对照组,临床能力评价中实验组部分评价指标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导师分阶段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本科护生的临床护理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阶段延续护理对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发育及母亲亲职压力的影响。方法将82例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及母亲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分阶段延续护理模式。分别于出院时、月龄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比较两组早产儿体格发育和早产儿母亲亲职压力水平。结果月龄6个月时干预组早产儿体质量、身长、头围分别为(7 179.92 ± 477.69) g、(64.74 ± 6.23) cm、(42.80 ± 5.78) c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 889.43 ± 354.46) g、(61.26 ± 5.06) cm、(39.60 ± 5.54)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063、2.728、2.515,P<0.05)。出院后1、3、6个月干预组早产儿母亲亲职压力总分为(76.73 ± 8.51)、(68.36 ± 6.28)、(67.39 ± 5.09)分,低于对照组的(81.10 ± 8.95)、(77.71 ± 6.35)、(75.75 ± 5.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25、6.574、6.948,P<0.05)。结论分阶段延续护理可以促进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体格发育和降低早产儿母亲的亲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