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球囊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BMdisc、VIP、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3年7月,纳入中、英文比较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是临床研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7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OR=1.05,95%CI:0.72~1.51;P〉0.05)、次全栓塞率(OR=1.33,95%CI:0.86~2.06;P〉0.05)及部分栓塞率(OR=0.69,95%CI:0.31-1.5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OR=0.61,95%CI:0.27~1.41;P〉0.05)、术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OR=0.95,95%CI:0.54-1.67;P〉0.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两种技术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这一结论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和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简介:目的探讨3D弹簧圈瘤体重建、瘤颈塑型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3l例(31个)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和全脑DSA检查确诊,其中破裂动脉瘤21例,未破裂动脉瘤10例。Hunt—Hess分级Ⅰ级17例、Ⅱ级12例、Ⅲ级2例。患者均采用3D弹簧圈瘤体重建、瘤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放置3D弹簧圈,术毕即刻进行DSA及CT检查。DSA检查显示弹簧圈均位于动脉瘤内,载瘤动脉通畅,其中完全栓塞26例,占83.87%(26/31);大部分栓塞5例,占16.13%(5/31)。CT检查显示无脑梗死及脑出血现象。31例患者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疗效:恢复良好26例,占83.87%(26/31);轻度残疾4例,占12.9%(4/31);重度残疾1例,占3.22%(1/31)。3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2(8.95±4.08)个月。术后3、6、12个月行DSA或CTA复查提示,前交通动脉轻度狭窄5例,前交通动脉通畅26例,无动脉瘤复发。结论3D弹簧圈瘤体重建、瘤颈重塑技术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并发症少、疗效好,术后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本文就双节弹簧摆的运动进行研究,运用拉格朗日方程和迭代法,先对单节弹簧摆进行研究并分析其运动规律,进而进一步研究双节弹簧摆的运动规律,并将研究结果在物理3D实验平台上进行模拟。Physic3D项目是由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同参与建设的物理演示环境,是一种3D人机交互式可编程底层平台,可对现行物理教学进行补充和加强。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分析阿达帕林凝胶联合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治疗安全性极其治疗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50例寻常痤疮患者为治疗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5例患者仅采用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观察组25例患者则采用阿达帕林凝胶联合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治疗,治疗时间均持续12周,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对照指标为患者治疗2、4、8、12周时的非炎性皮损、炎性皮损和总皮损数目,局部皮肤的刺激性反应评分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在治疗8周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00%和56.00%(P<0.05),在治疗12周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00%与72.00%(P>0.05),两组患者局部刺激性反应除了刺痛与烧灼两项外在治疗4周与8周时的差异均有显著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发生2例接触性皮炎。结论在寻常痤疮临床治疗中,采用阿达帕林凝胶与过氧化苯甲酰凝胶联合治疗的方式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治疗见效较快,可有效缩短病程,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