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就心电图QRS波振幅变化在冠心病急性左心衰疾病诊断中发挥的价值进行探究。
简介:摘要:目的 就心电图QRS波振幅变化在冠心病急性左心衰疾病诊断中发挥的价值进行探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以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为期,共选择患者42例。其中21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西地兰、速尿的治疗模式,所得数据记对比组;另外21例患者则在对比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所得数据记研究组。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功能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19/21),明显高于对比组61.90%(13/21)。同时研究组患者各左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与健康者存在差异,利用合理治疗方法后可增加心脏收缩力,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冠心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纳入冠心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60例为研究的对象,均于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在对照组患者中实施,介入治疗在观察组患者中实施,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评分与临床症状评分。 结果 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指标的数值高于对照组,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的数值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乏力、胸痛等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介入治疗在冠心病合并左心衰竭治疗中的应用疗效确切,可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米力农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2020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于本院就诊的60 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米力农组、尼可地尔组及联合组,常规组实施利尿剂及扩血管治疗;以常规治疗为基础,米力农组增加米力农,尼可地尔组增加尼可地尔,联合组增加米力农及尼可地尔,随访6个月,观察四组患者治疗后的冠状动脉Gensini 评分、心功能参数、生活质量、心绞痛发作频次、心衰再发作频次及持续时间、6分钟步行距离(6MWT)、及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冠状动脉Gensini 评分低于其他三组,联合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其他三组,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收缩期内径(LVESD)低于其他三组,其6MWT长于其他三组,P<0.05。联合组心绞痛发作频次、心衰发作频次低于其他三组,持续时间短于其他三组,P<0.05。联合组的MLHFQ评分低于其他三组, P<0.05。四组不良反应率比较,P>0.05。结论:米力农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可减少心绞痛及心衰发作频次,缩短心衰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该方案的安全性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与参麦联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心衰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肺心病急性心衰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并根据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多巴酚丁胺与参麦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沉速度、全血粘度分别为(0.41±0.04)Pa/L、(2.94±0.11)g/L、(21.20±2.28)mm/h、(4.49±1.51)mPa?s,对照组患者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沉速度、全血粘度分别为(0.47±0.05)Pa/L、(3.47±0.17)g/L、(27.32±2.34)mm/h、(5.12±1.65)mPa?s,观察组各项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相比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与参麦联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心衰的效果显著,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病情得到了控制,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硝普钠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急性左心衰患者110例,使用随机、单盲法进行平均分组,各55例。常规组采用洋地黄的治疗方式,研究组采用硝普钠的治疗方式,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为98.18%,常规组有效率为8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1%,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硝普钠应用在高血压病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