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临床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价值,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检查、临床病理检查,对病理学结果以及内镜下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通过临床病理诊断确诊的为75例,诊断符合率为78.94%;其中15例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呈现白相以及变薄,通过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为11例,占73.33%;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粗糙的为40例,其中30例通过临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占75.00%;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粗糙、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的为24例,其中23例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占95.83%;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胃黏膜粗糙、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等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临床联合采用病理诊断、内镜检查可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方法对两年来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症状分析后分别进行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中经病理诊断证实6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6.9%,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2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5例,占89.6%,异型增生12例,占42.8%,肠上皮化生9例,占32.1%。结论内镜检查中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等症状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内镜的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分级的方法描述219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以及53例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者的内镜、病理组织学特点。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219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级主要分布在Ⅱ~Ⅲ级,占59.8%。病理组织学分级主要分布在Ⅲ~Ⅳ级,占79.9%(r=0.1692,P=0.0122)。经治疗后4周~8个月间,5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内镜分级由治疗前的Ⅲ~Ⅳ级向Ⅰ~Ⅱ级转归,而病理组织学分级Ⅳ级为22.7%(r=0.3007,P=0.0287)。内镜分级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两者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本组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描述溃疡性结肠炎病情以及疗效有不一致性。早期诊断以及近期疗效的判断不仅应依靠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所见,更应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在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对比研究。方法选取经我院胃镜诊断为中重度CAG的患者125例,在病变处取活检进行检测,对内镜描述的结果和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解CAG内镜表现同病理检查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病理学诊断中重度CAG有87例,轻度CAG有20例,无粘膜萎缩18例。出现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的患者有70例,出现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有75例。中重度CAG的胃镜诊断和病理检查结果,肉眼符合率仅为69.60%。将内镜下表现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胃镜下的胃粘膜各种表现对CAG阳性预测值均可达到80%以上,对A,B,C三种表现同时分析时,对CAG的阳性预测值可达91.23%,而对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胃镜下表现阳性预测分别为61.40%和56.14%。结论通过分析CAG的内镜下诊断和病理检查发现,两者的肉眼符合率较低,所以对于CAG的诊断应将内镜表现和病理结果结合起来,二者均不可或缺,这样对CAG诊断的准确率将大大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门诊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4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病理检查与临床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内镜检查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126例通过病理检查确诊,诊断符合率为87.5%。其中胃黏膜固有腺体不同程度萎缩,表现腺体变小,囊性扩张、减少甚至消失者为17例,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可伴有淋巴滤泡形成者为54例,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为55例。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依次为85.0%、84.4%、91.7%,内镜检查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之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密切相关。临床上将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5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所有患者实施病理检查与内镜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应用价值。结果内镜检查符合的55例患者,共45例符合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81.82%。其中伴肠上皮化生患者18例,所占比例为32.72%;异型增生患者13例,所占比例为23.64%。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均为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式,临床诊断中可以通过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简介:随着消化内镜技术临床应用的普及,胃镜、结肠镜、小肠镜、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以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等各类内镜技术均能获取组织学或细胞学标本而作出病理学诊断,对疾病的诊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类消化内镜技术不同,胃镜、结肠镜或小肠镜下黏膜活检、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以及EUS穿刺术、ERCP下胆胰管刷检和活检等获得的组织细胞标本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内镜医师和病理医师密切配合显得十分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的差异。方法选择122例因消化道症状而于我院进行检查的患者(检查时间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对患者分别采用内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结果122例患者中,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2例,经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为85例,内镜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为69.67%,确诊的8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61例患者为肠上皮化生,所占比例为71.76%,21例上皮内瘤变,所占比例为24.70%。结论临床上需要联合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对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予以确诊,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18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活检患者病变处,且进行病理检查,对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病理检查中,80例患者均存在慢性炎症,其中有26例是中轻度炎症,有54例是重度炎症患者。且其中有14例活动性炎症患者,80例萎缩患者,73例肠上皮化生患者,20例上皮内瘤变患者。在内镜检查中,80例患者均存在慢性炎症,其中有56例是萎缩并肠上皮化生者,有17例是萎缩并上皮内瘤变以及肠上皮化者,病理和内镜符合有17例,符合率为21.25%(P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探讨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意义。方法:选取2023年6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于我院行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286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并对比分析诊断符合率即诊断结果。结果:根据病理诊断结果286例患者中,有250例患者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87.41%(250/286),伴有肠上皮化生患者171例,诊断符合率为59.79%(171/286),伴有异型增生的患者有14例,诊断符合率为4.90%(14/286),经内镜检查后发现胃黏膜变薄的患者占比97.20%(278/286),褶皱变平的患者占比78.67%(225/286)。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可以将内镜检查结果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参考依据,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联合诊断可以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及时确诊,早发现早治疗,改善疾病预后,保障患者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采用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并将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组患者经内镜检查全部确诊,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中只有5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诊断符合率为71.43%,其中分别有25例和11例患者伴随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与此同时,本组患者的内镜表现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粗糙和胃黏膜白相等为主要症状的诊断符合率更高。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和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粗糙和胃黏膜白相具有密切关联,将两种诊断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
简介: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5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患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资料对病患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并就其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情况如下在实际病理分析中,内镜下诊断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8例病患中,经病理诊断得出结果的有4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达到68.9%。胃镜检查的指标有胃粘膜变薄、白相和胃粘膜粗糙,本次研究的58例病患检查出胃粘膜变薄的有20例,其中诊断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10例;检查出白相的有18例,其中10例被诊断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检查出胃粘膜粗糙的有20例,其中有11例被诊断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三种内镜检查下的表现与病理学检查符合率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在临床医学中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联合病理诊断的形式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入住我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并将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组患者经内镜检查全部确诊,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中只有5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诊断符合率为71.43%,其中分别有25例和11例患者伴随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与此同时,本组患者的内镜表现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粗糙和胃黏膜白相等为主要症状的诊断符合率更高。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和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粗糙和胃黏膜白相具有密切关联,将两种诊断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活检患者病变处并实施病理检查,比较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计算出内镜下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98例患者中,经过病理检查诊断为该病的65例,诊断符合率是66.33%,这些确诊病例中有44例为肠上皮化生,21例上皮内瘤变;那些在胃内镜检查中表现出黏膜皱裂趋于平坦或者消失、胃黏膜以红白相间呈现、以白相为主及血管透见等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91.6%,胃镜检查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81.26%,2种病理症状的疾病确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仅仅看到黏膜皱裂变平或消失,红白黏膜相间,并以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的疾病诊断符合率为43.5%,与上述2种病理表现的诊断符合率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关系密切,患者胃内镜检查病理表现特征主要是胃黏膜变薄、白相及胃黏膜粗糙,应结合使用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