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对胃息肉患者采取高频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理论参考。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在 2017年 1月— 2019年 12期间收治的 123例胃息肉患者,其中,纳入的男性患者 47例,女性患者 76例,年龄范围 21~ 66岁,平均( 43.6±4.5)岁,均采取高频切除治疗,对其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复发率及术前术后血清 G-17、 PG水平等。结果 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20.51±3.15) min、术中出血量( 7.08±2.62) mL;该组 123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6.50%( 8/123)、复发率为 3.25%( 4/123) ;术后患者的 G-17水平( 8.25±1.14) pg/mL、 PGI( 71.8±10.62) μg/L、 PGR( 6.99±0.63)、 PGII( 15.57±2.44) μg/L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48、 1.992、 1.092、 1.245, P>0.05)。结论 对胃息肉患者采取高频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安全性好,不影响患者的血清 G-17(胃泌素 17)、 PG(胃蛋白酶原)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 胃息肉 ; ;高频切除 ;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ndoscopic high-frequency electro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 and to provide a reliabl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clinical. Methods A total of 123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9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enrolled. Among them, 47 were male and 76 were female, with an age range of 21-66 years, mean ( 43.6±4.5) years old. Endoscopic high-frequency electrocoagulation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and the clinical resul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complications, recurrence rate and serum G-17 and PG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of this group ( 20.51±3.15) mi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 7.08±2.62) mL;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of this group of 123 patients6.50%( 8/123), recurrence rate 3.25%( 4/123) ;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G-17 levels ( 8.25±1.14) pg/mL, PGI ( 71.8±10.62) μg/L, PGR ( 6.99±0.63), PGII ( 15.57±2.44) μg/L,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lly different from preoperativ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t=1.848, 1.992, 1.092, 1.245, P>0.05) .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ndoscopic high-frequency electrocoag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polyps is good and safe. It does not affect the serum levels of G-17 ( gastrin 17) and PG ( pepsinogen), which is worth promotion.     [Key words] Gastric polyps; Endoscopy; High frequency electrocoagulation resection; Clinical effect    胃息肉主要是病變发生在胃黏膜上皮的疾病,其中,胃窦和胃底为患者高发的部位,且 80%的患者均为单发息肉。胃息肉多和损伤、感染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在早期患者症状不明显,当患者出现消化不良、厌食、腹痛、出血等症状时,部分患者在体检过程中发现 [1]。胃息肉的发生可能引起消化道梗阻的情况,也可能出现恶性肿瘤,一旦下发现,应及时切除。在临床上,高频切除和 ESD(粘膜剥离术)是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方式,不仅可完全切除,同时安全性好,其中高频切术简单方便、经济,适合基层医院采用,为进一步探析对胃息肉患者采取高频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该文将 2017年 1月— 2019年 12期间收治的 123例胃息肉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加强高频切除胃息肉护理配合工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收治行高频切术切除胃息肉的患者计 234例为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 n=117)与采用加强护理配合方案干预实验组( n=117),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内高频切除胃息肉患者加强护理配合工作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内镜 高频电切 胃息肉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黏膜切除术(EMR)与高频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EMR手术方案治疗,对照组行内高频切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临床总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中出血、术后出血、穿孔、切口过深为2、1、1、1例,对照组术中出血、术后出血、穿孔、切口过深为8、2、3、6例。两组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切口过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R对结肠息肉患者实施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且安全性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

  • 标签: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高频电切术 结肠息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消化指导高频刀治疗胃部息肉的效果。方法:随机的将胃部存在息肉的患者纳入到本次临床试验之中,时间限定是在2018年1-2020年1月期间接受了相关治疗的患者,采取抽签的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而患者的总数为188例,并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参与到试验之中。在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后,对照组中对于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微波灼烧的方式,而实验组中患者选择的治疗的方法是消化指导高频刀的方式,在临床试验调研结束之后,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治疗后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在实施消化指导高频刀治疗之后,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的统计学结果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而且P<0.05。结论:通过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可以发现,消化指导高频刀治疗胃部息肉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的效率,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消化内镜 高频电刀 胃部息肉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痛消化高频刀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抽选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78例胃肠息肉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划入实验组与参照组(n=39)。参照组行普通消化刀治疗,实验组行无痛消化高频刀治疗。比较患者的息肉清除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息肉一次清除率、创面愈合率及复发率均相对较高,与参照组疗效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出现2例并发症,参照组患者治疗后出现9例并发症,差距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消化高频刀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较好,可降低患者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临床使用。

  • 标签: 无痛消化内镜 高频电刀 胃肠息肉
  • 简介:摘要高频技术在消化领域应用广泛,新的适应证不断扩展,临床应用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为加强消化医师对高频技术原理及操作安全事项的理解,推动技术安全应用和良性拓展,特邀请国内消化、、外科、护理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国内专家经验,共同讨论起草了消化高频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标签: 内窥镜 高频电技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肠高频切术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9年 3月 -2020年 3月接收的胃肠息肉患者 128例,我们使用抛硬币的方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 64例,研究组使用胃肠高频切术进行治疗,而参照组则是使用常规手术治疗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出血量要明显少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则要明显低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胃肠高频切术来治疗胃肠息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低,因此,值得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

  • 标签: 胃肠镜 高频电凝电切术 胃肠息肉
  • 简介:摘要:目的:将高频切术应用于结肠息肉的效果和肠道菌群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80例于 2018年 4月~ 2019年 4月接受结肠息肉治疗的患者,按照奇偶法将样本均分为探究组和常例组,常例组实施高频切术,探究组实施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肠道菌群情况。结果:探究组治疗总有效率( 97.50%)显著高于常例组( 85.00%)( X2=3.9139, P=0.0478);治疗前,探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以及大肠埃希菌等数据与常例组数据相近,差异无统计意义( P> 0.05);治疗后,探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以及大肠埃希菌均高于常例组( P< 0.05)。结论:为结肠息肉患者实施高频切术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还可以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状态,可加速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 结肠息肉 肠道菌群变化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将高频切术应用于结肠息肉的效果和肠道菌群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80例于 2018年 4月~ 2019年 4月接受结肠息肉治疗的患者,按照奇偶法将样本均分为探究组和常例组,常例组实施高频切术,探究组实施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肠道菌群情况。结果:探究组治疗总有效率( 97.50%)显著高于常例组( 85.00%)( X2=3.9139, P=0.0478);治疗前,探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以及大肠埃希菌等数据与常例组数据相近,差异无统计意义( P> 0.05);治疗后,探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以及大肠埃希菌均高于常例组( P< 0.05)。结论:为结肠息肉患者实施高频切术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还可以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状态,可加速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 结肠息肉 肠道菌群变化 疗效
  • 简介:摘要胃壁副脾病例临床罕见,本文回顾了一例胃壁副脾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胃镜、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顺利行内黏膜挖除术(ESE),根据术中标本所见以及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副脾。本例提醒临床医生,对于既往有脾脏手术或创伤史的患者,如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超声下表现与脾脏相似,则需考虑副脾可能,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 标签: 肿瘤 副脾 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8月我院接受的31例大肠息肉案例为对象,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案例实施的是切术进行治疗,治疗后总结结果。结果:分析和对比具体的治疗结果,其中31例患者中,显效和有效的案例分别是27例和2例,总有效率是93.5%。对31例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分析,其中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迟发性出血,1例患者出现轻微腹胀,发生几率是6.4%。分析和对比所有案例术前和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术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是73.25±0.14分,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术前,治疗后的评分比较高。结论:对于大肠息肉的患者实施切术治疗,整体上有重要的作用,该手术安全可行,降低并发症的几率,可借鉴和实施。

  • 标签: 内镜下 电凝电切术 大肠息肉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息肉切除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78例行内肠息肉切除术为研究对象,随机将 7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 3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策干预,而研究组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行内肠息肉切除术患者中应用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

  • 标签: 优质护理 肠息肉切除术 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理监测(NM)辅助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5例CS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9例应用多模式NM辅助PECD治疗(NM组),26例单纯应用PECD治疗(PECD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时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等指标。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8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NM组和PECD组颈部疼痛VAS分别为(2.1±1.2)、(2.0±1.1)分,上肢VAS分别为(2.4±1.2)、(2.2±0.8)分;末次随访时两组颈部VAS分别为(0.8±0.5)、(0.7±0.5)分,上肢VAS分别为(0.8±0.7)、(0.8±0.5)分,均较术前[颈部:(6.0±1.0)、(5.9±1.0)分,上肢:(7.1±0.9)、(7.4±0.9)分]明显降低(t=12.670~27.305,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07~0.917,均P>0.05)。术后1个月NM组和PECD组JOA评分分别为(12.7±0.8)分、(12.6±0.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6±0.7)分、(14.4±0.8)分,均较术前[(11.1±1.0)分、(10.9±0.8)分]明显升高(t=-11.074、-14.829、-9.603、-13.086,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42、0.003,均P>0.05)。NM组出血量、手术时间与PEC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5、-0.922,均P>0.05),但住院时间、并发症均显著减少(t=-2.815,χ2=4.755,均P<0.05)。结论多模式NM辅助PECD治疗CSR获得满意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平均住院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 标签: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电生理 颈椎内镜 钥匙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结肠高频切除术在结肠息肉切除治疗中的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方法:2017年8月-2019年11月,取80例本院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进行研究,回顾病例,所有患者均实施结肠高频切除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结果:80例患者经胃肠高频切除术治疗后,出现2例腹痛腹胀、1例创面出血,对于出血者,术后给予结肠止血治疗。经术后病理检查,发现腺瘤性息肉65例,术后有一例证实息肉癌变,切缘干净,建议随访观察。术后3-12个月复查结肠,所有患者原手术部位愈合良好,5例患者其他部位再次发现息肉,再次给予切除。结论:胃肠高频切除术用于胃结肠息肉治疗中上,既能提高临床疗效,又能减少并发症,值得推荐。

  • 标签: 胃肠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 胃结肠息肉 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  【摘要】 目的 分析高频单极刀全程凝模式切除扁桃体的治疗效果。方法 106例需实施扁桃体切除术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 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扁桃体切除术, 观察组实施高频单极刀全程凝模式切除术,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伪膜形成时间、伪膜完全脱落时间分别为( 0.8±0.2) ml、( 15.3±4.8) h、( 10.5±2.5) d,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 25.1±2.5) ml、( 25.2±5.1) h、( 13.4±1.6)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5.66%,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 20.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需实施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实施高频单极刀全程凝模式, 可以减少手术中出血量, 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频单极刀 ;全程凝模式 ;扁桃体切除术 ;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high frequency monopole electrotome on tonsillectomy. Methods 106 patients with tonsillectom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onsillectom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igh-frequency monopole electrocoagulation.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pseudomembranous formation time and pseudomembrane complete detachment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0.8 ± 0.2) ml, (15.3 ± 4.8) h, (10.5 ± 2.5) d,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25.1 ± 2.5) ml, (25.2 ± 5.1) H and (13.4 ± 1.6) d, respectively,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66%,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0.75%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frequency monopole electrocoagulation mode in patients with tonsillectomy can reduc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accelerat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行无痛肠息肉切除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护理,分析其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科自 2019年 6月至 2020年 5月无痛麻醉下行肠息肉高频切术 429例,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结果:其中住院患者 216例,发生肠穿孔 1例,经再次肠结扎,胃肠减压,禁食营养治疗后康复。其余患者均效果满意,康复出院,术后随访效果好无复发。结论:对行无痛肠息肉切除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护理其效果显著,能促进患者康复,早日出院。

  • 标签: 无痛 内镜 肠息肉切除术 护理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究无痛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切治疗消化道大息肉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7 年 11 月至 2019 年 11 月收治的 27 例( 33 枚息肉)行无痛消化道大息肉切除术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予以所有患者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切除消化道大息肉,分析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结果: 27 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无痛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切治疗,且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等情况 。结论:予以无痛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切治疗消化道大息肉患者合理、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利于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且可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 标签: 无痛内镜 尼龙绳套扎 高频电切 消化道大息肉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日本胃癌治疗指南首次发表于2001年,其目的是为了明确不同治疗方案的适应证,从而减少不同医疗机构间治疗方式的差异。随着病例的积累及黏膜剥离术(ESD)的发展,早期胃癌(EGC)切除(ER)的适应证和治愈性范围有所扩大,但是,仍有部分问题亟待解决。使用风险评分系统(eCura system)评估淋巴结转移(LNM)的情况,可能有助于确定不符合切除标准的EGC患者的治疗方案。对于不符合切除标准的EGC患者,即最新指南中的eCura C-2分期的患者,尽管他们的LNM风险较高,但对于很多患者来说,追加胃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仍然是过度的治疗。而保留功能的低侵入性手术,如非开放式胃壁反转切除术联合腹腔前哨淋巴结活检,有可能会解决该问题。此外,对于拒绝追加胃切除术的患者,可采取更多的低侵入性治疗方式,如ER联合化疗。

  • 标签: 治愈性 早期胃癌 内镜切除 指南 适应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辅助小切口的颌下腺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 2017年 5月 -2019年 5月就诊于本院的颌下腺良性病变患者 12例。设计下颌下区切口,辅助下行颌下腺切除术。先切开颌下腺下缘的包膜,包膜观察下面动脉、颏动脉颌下腺体分支和面前静脉属支的走行特点,采用高频超声刀凝断血管分支和下颌神经节的腺体分支,结扎颌下腺导管,完整切除腺体。橡皮胶条负压引流,皮缝合切口。结果:切口长度 2.0~ 2.5 cm,平均( 2.3±0.3) cm;手术时间 41~ 87 min,平均( 64±20) min;术中出血 5~ 10 mL;术中术后无面瘫、无感染,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 4个月~ 4年,无复发。与传统切口相比,切口长度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稍长。结论:采取小切口的颌下腺切除损伤小,术后能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关键词】 ; 颌下腺疾病; 切除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endoscopic assisted small incision submandibular gland resection. Methods: from May 2017 to may 2019, 12 patients with submandibular gland benign lesions were selected. The incision of submandibular region was designed, and endoscopic assisted submandibular gland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Firstly, the capsule of submandibular gland was opened, and the branches of submandibular gland and anterior vein were observed under the capsule. Rubber strip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intradermal suture incision. Results: the incision length was 2.0-2.5cm, with an average of (2.3 ± 0.3) cm; the operation time was 41-87 min, with an average of (64 ± 20) min; th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was 5-10ml; there was no facial paralysis or infection during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the incision healed in one stage.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after 4 months to 4 years follow-up.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incision, the length of incision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the amount of bleeding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operation time was slightly longer. Conclusion: endoscopic submandibular gland resection with small incision has less damage and good cosmetic effect.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