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多排螺旋 CT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76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分别给予 76例患者实施常规螺旋 CT和多排螺旋 CT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几率。结果:对 76例患者诊断的准确几率分别为,常规螺旋 CT为 89.5%、多排螺旋 CT为 98.7%,诊断准确几率对比,多排螺旋 CT数据较常规螺旋 CT高,且差异较为显著,( 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将多排螺旋 CT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诊断的准确临率相对较高,临床可将其首选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诊断中。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320-slice dynamic volume CT,320-DVCT)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部再狭窄的准确性。方法208例怀疑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进行320-DVCT动脉造影检查,之后2~7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320-DVCT动脉造影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可用于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对于直径≥3.0 mm的支架,其图像优级率和成功率明显高于直径<3.0 mm的支架。320-DV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91.30%,特异性95.21%,阳性预测值86.3%,阴性预测值97.07%,准确率94.24%;诊断左前降支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89.29%,特异性96.77%,阳性预测值89.29%,阴性预测值96.77%,准确率95.04%;诊断左回旋支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88.89%,特异性92.73%,阳性预测值80.00%,阴性预测值96.23%,准确率91.78%;诊断右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88.00%,特异性94.92%,阳性预测值88.00%,阴性预测值94.92%,准确率92.86%。结论320-DVCT动脉造影是目前较新的一种安全无创、有效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多中心临床应用对比分析8排及16排移动CT的成像质量及性能特点、检查耗时、人工成本及辐射剂量值等。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应用8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90 059例次,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联合多家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应用16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10 969例次,分别采集患者头部扫描成像、检查时间、人工成本(人员累计耗时),以及辐射剂量值: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另外随机选择同期60例次64排大型CT检测值作为对比。结果(1)成像分析:8排移动CT头部扫描90 059例次,其中急诊室82 843例次(91.99%)、ICU 7090例次(7.87%)、手术室126例次(0.14%)。16排移动CT头部扫描10 959例次,其中急诊室8601例次(78.41%)、ICU 879例次(8.01%)、手术室31例次(0.28%)、车/船/机载头部扫描1458例次(13.29%)。2组成像质量基本相同,与8排移动CT组相比较,16排移动CT安装有精密导轨控制扫描和减振器,扫描速度快,运动伪影少,具有平扫+增强、脑血管造影(CTA)和脑灌注成像(CTP)等多种成像功能。(2)扫描时间与辐射剂量:16排、8排移动CT及64排大型CT的扫描时间、人工成本、辐射剂量(CTDIvol、DLP、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移动CT成像质量优良,扫描速度快耗时少、人工成本低、辐射剂量低,具有平扫、增强及CTA、CTP多种成像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国产16排和进口8排移动CT的临床使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和廊坊爱德堡医院应用国产16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的1469例患者(1604例次),以及自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应用进口8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的15 510例患者(24 994例次)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部水平位平扫、轴向增强扫描、CT血管造影(CTA)及螺旋扫描三维成像等检查,对比分析2种CT成像质量、运行功耗、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稳定性。结果(1)成像质量:国产16排移动CT水平位平扫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沟及脑回等低密度组织;2种CT对外伤性硬脑膜下血肿及缺血性脑卒中的成像质量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运行功耗:国产16排移动CT每小时人均运行功耗为(0.286±0.018) kW·h,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0.485±0.028) kW·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辐射风险:①国产16排移动CT水平位平扫CTDIvol为(36.270±0.281) mGy,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82.520±0.441)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国产16排移动CT轴向增强扫描的CTDIvol为(36.270±0.335) mGy,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70.728±0.424)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国产16排移动CT的CTA成像CTDIvol为(20.600±0.087) mGy,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29.300±0.335)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成像稳定性:国产16排移动CT较进口8排移动CT负荷小、重心低、稳定性更好。结论在头部扫描应用方面,2种CT的成像质量均完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但国产16排移动CT的功耗和辐射剂量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成像稳定性明显优于进口8排移动CT。
简介:摘要:在我国煤气净化工艺运用的过程中,技术人员为了有效地减少煤气净化过程中有害气体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后期生产运行的影响,就需要积极地引用各种节能净化技术,以此来提升煤气净化效果,有效地减少其中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顺利落实提供重要的保障。在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 CO2排放问题,而 CO2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煤化工生产过程的生态环保效益,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 CO2的排放量,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才能促进煤化工生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简介:摘要:为了能够产生振动正向压力(PEP)来帮助患者清除肺部和气道中过多的分泌物,研发了一款振动排痰仪。本仪器采用压差式的压力传感器进行采样测量,内置采用基于Google的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APP应用软件,通过软件设置可实现振动频率为10~32Hz的振动波形。本仪器的振动频率与哮喘(10~35Hz)和慢性阻塞性肺病(10~32Hz)患者呼吸系统的共振频率基本一致。本仪器产生的振动频率,其范围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的纤毛运动和呼吸系统共振频率范围内,可有助于促进患者肺部分泌物的排出。本仪器通过试验对比与Acapella Choice产品的性能基本一致,本仪器可为患者提供振动PEP治疗,帮助患者咳痰。
简介:摘要: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下,大部分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速度,纷纷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完成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以此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更是顺应时代发展必须完成的工作。当前阶段,如何加强机械设备在生产应用中的灵活性,进一步提升作业效率,是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必须进行的思考。以下将重点围绕北斗导航定位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展开论述,分析引入北斗导航定位技术对提升农业机械作业效率的积极作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治疗的40例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患者资料。男23例,女17例;年龄25~70岁,平均53.2岁。所有患者骨折移位>5 mm、骨折块面积<3 cm×3 cm,无其他损伤(如肩袖损伤、SLAP损伤、Bankart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18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关节镜组),22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切开组)。术后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结果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后分别获平均19、20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分别为152.7°±13.3°、137.7°±19.2°,外展活动度分别为146.0°±16.4°、132.4°±20.5°,VAS评分分别为(0.8±0.4)、(1.3±0.6)分,ASES评分分别为(91.8±4.1)、(87.4±5.8)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组有2例患者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待骨折愈合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1例肩关节僵硬,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后好转。结论相对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治疗单纯性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势。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于空调的需要量也大幅上升,空调几乎成了每个人夏日必备的良品,目前,城市居民基本都已安装空调。尽管通过调节室内温度可以使人们感到舒适,但是全社会过大的空调负荷会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造成环境和能源的过度消耗。因此,建筑空调工程在设计时需考虑节能环保性,通过优化设计,有效节能减排。空调本文在此背景下,从当前人类需求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出发,对当前的空调工程节能环保优化设计进行了相关研究,阐述了在设计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为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