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髌骨表面置换仍有争议。我们旨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来评估应用这一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搜集对比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施行与不施行髌骨表面置换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对其进行荟萃分析。其中有意义的结果包括:再手术的例数、术后膝前疼痛的出现以及各种膝关节功能指数的改善。结果:共分析了10项1223膝的研究结果。在术中施行髌骨表面置换研究结果中(研究间异质性评价,p〈0.01;Ⅰ^2=60%)再手术风险减少了4.6%(95%可信区间,1.9%~7.3%),意味着施行22例髌骨表面置换(95%可信区间,14~52个髌骨)才能防止1例再手术。髌骨表面置换使术后出现膝前疼痛的绝对风险减少了13.8%(95%可信区间,6.4%~21.2%),意味着施行7例髌骨表面置换可防止1例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对膝关节各种指数的改变仅有4项研究提供了足够的定量分析资料;基于这4项研究,膝关节评分平均数的改善没有显著性差异(标化均数差值为0.03;95%可信区间;-0.50~0.56)。结论:现有证据显示髌骨表面置换降低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再手术和出现膝前疼痛的风险。尽管研究资料的数量有限,但本结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仍需要精心设计的随机研究来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Ⅰ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假体及手术中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病人的30膝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59.5岁,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结果:术前平均评分39分,随访后平均评分85分,优良率95.0%。术后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功能和活动度都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若人工全膝节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选用后稳定性假体,术后患者伸屈功能改善程度优于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式,且手术简单,并发症少。术中的软组织力学平衡也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膝关节周围组织应松解充分,否则将引起关节不稳或活动受限。围手术期采用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鼓励病员进行康复训练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简介:背景:采用国家和地区的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资料研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该研究的目的是提供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结果,并以再次翻修为终点评估假体生存的预测指标。方法:从1990至2002年芬兰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资料共包括全膝关节翻修术2637例,以再次翻修为终点对术后全膝关节翻修的假体生存状态进行分析。生存状态分析包括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及适合的诊断模型,以评价相对危险假设。结果: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2年生存率为95%(1874膝)(95%可信区间,94%-96%),5年为89%(944膝)(95%可信区间,88%-90%),10年为79%(141膝)(95%可信区间,78%-8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假体生存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患者的年龄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使用时间(即初次与翻修手术间隔的时间)。第一次翻修的年份和翻修原因也是预测生存率的重要指标。结论.70岁以上的患者、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年或以上施行翻修以及无髌骨半脱位的患者,预示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率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降低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均可以减少活动量,加上医生可能不愿对老年患者施行手术,使老年患者的再翻修率降低。可信水平:预测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我院自1986年9月~1995年12月其做54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的护理配合作一简介。
简介:背景: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股四头肌腱断裂的报道甚少。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四头肌腱断裂的发生率及其转归。方法:在一组23800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群体中,术后24例发生股四头肌腱断裂。另10例在外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四头肌腱断裂。因此,研究对象共包括34例患者,所有患者至少随访2年。11例患者为股四头肌腱完全断裂,余23例为部分断裂。结果: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四头肌腱断裂的发生率为0.1%(24/23800)。7例肌腱部分断裂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1例肌腱完全断裂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效果不满意。在外院经手术治疗的10例肌腱完全断裂的患者中,4例发生修补肌腱再次断裂,4例效果满意。经手术治疗的16例肌腱部分断裂的患者中,仅有1例发生术后肌腱的再次断裂,12例效果满意。在总共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了术后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在股四头肌腱完全断裂的11例患者中有7例结果较差,并发症发生率高,而经非手术治疗的股四头肌腱部分断裂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且预后较好。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