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前,比较强调社会需要,主体需要的意识被淡化。“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成为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体育观念得到更新。由于高新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个地区领域的竞争加剧,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加大,加之现代“文明病”的产生,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己在校期间学习的需要和将来毕业后择业的需要,而且更是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需要。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健身的主体意识,并使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得到内在的统一。
简介:摘要素质教育时代进一步确认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且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新的教育理念氛围中,学生的能力客观上得以明显提高,但同时在大气候之下存在堪忧之“潜流”即过极倾向,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必须警醒。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对立的统一体,要高素质的学生要先有高素质的先生。
简介: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宗教式的主体和儒家形而上的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的生存作为自己的绝对的责任的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的关系的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的抽象.片面地强调人的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的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的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