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时用后路单轴螺钉单节段固定的效果。方法 用2020年1月-2021年1月院内收治的46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各23例。参照组用经口咽入路寰椎单节段微型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用后路单轴螺钉单节段固定治疗,比较相关情况。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的相关情况比观察组略差,体现差异(P
简介:骨折众所周知,而不稳定骨折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表现,相信大家都很陌生,并不熟悉。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什么是不稳定骨折,又该如何去治疗、去护理呢?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 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分成两组, 40例观察组和 40例对照组。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使用常规治疗用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 100%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 6.12±1.17) d、( 19.74±2.63) d,均显著好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进度,值得进行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0月至2006年4月收治15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骨折按照Levine—Edwards分型:Ⅱ型3例,ⅡA型4例,Ⅲ型8例。入院后均给予颅骨牵引,行颈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在复位不完全时,脱位不严重者采用C2,3复位固定;脱位严重时,在C2椎弓根钉和C3侧块螺钉固定的基础上,增加C4的侧块螺钉固定。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7个月。6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为D级的患者术后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术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明显的颈椎功能受限。结论C2,3或C2,4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有效方法,可达到早期复位、坚强固定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45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21例;年龄15~67岁;寰椎骨折Gehweiler分型:Ⅰ型11例,Ⅲ型34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D级7例,E级38例;寰椎横韧带损伤的Dickman分型:Ⅰ型4例,Ⅱ型11例。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JeRP钢板组26例(采用JeRP钢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和微型钛板组19例(采用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寰椎侧块位移的距离(LMD)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5个月(平均2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裂开、感染。术后12个月左右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颈部疼痛基本消失,颈部活动无明显受限。JeRP钢板组与微型钛板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3.9±2.2)、(14.2±2.9)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eRP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03.5±173.4)min,出血量为(167.3±138.6)mL,均显著多于微型钛板组的(121.5±50.5)min、(98.4±57.2)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eRP钢板组术前LMD为(6.7±1.7)mm,VAS评分为(6.8±1.0)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7±0.6)mm、(0.7±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组术前LMD为(6.6±1.5)mm,VAS评分为(6.7±0.9)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9±0.6)mm、(0.8±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上指标术前、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eRP组有1例患者术后1周发现内固定物松动。微型钛板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咽喉部异物感。结论经口咽入路寰椎单节段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固定均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相对JeRP钢板,微型钛板小巧、切迹低,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4月骨外科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末次随访日期2015年6月1日,所有患者未出现骨折移位及内固定松动的现象,于末次随访结果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见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明确,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于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使用PFNA治疗23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男14例,女9例,年龄44-91岁,平均71岁,对该治疗方法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本组23例,全部病例都获得骨折愈合,无髋内翻或者退钉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FNA具有切口小,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寰椎骨折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该我院骨科2007年收治的明确诊断为寰椎骨折的患者63例的诊断治疗情况,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判断骨折是否稳定,并对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获得随访的非手术治疗患者20例,CT示骨折骨性愈合18例,骨折无明显骨痂的2例;获得随访的手术治疗患者36例均骨性愈合,23例有神经症状的完全消失19例,2例明显好转,2例无明显改善。结论根据骨折是否稳定,是否伴有严重的脊髓损伤来决定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7例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2~73岁,平均42.4岁;交通伤3例,坠落伤3例,摔伤1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C1型5例,C2型1例,C3型1例;骨折至手术时间3~10周,平均5.4周。7例患者中,4例后环骨折采用组合式腰椎骨盆三角固定,3例后环骨折采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4例前环损伤未做处理,2例前环损伤行闭合空心钉内固定,1例前环损伤行INFIX+空心钉固定。记录每例患者腰椎骨盆固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X线透视次数,术后摄骨盆X线片及行CT检查观察复位情况及固定钉位置,应用Matta的X线评价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后功能恢复程度。结果7例患者手术时间96~205 min,平均143 min;术中出血量300~1 650 ml,平均579 ml;切口长度9~15 cm,平均12.9 cm;X线透视次数15~52次,平均27次。术后X线片及CT检查示后环位移复位良好,所有螺钉位置均准确,固定牢固。术后Matta的X线评定:优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6/7)。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2个月。7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4.2周。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均示骶髂关节复位良好,前、后环复位未丢失。Majeed评分,术后(54.90±6.64)分(范围48~58分),术后3个月(71.40±7.32)分(范围67~75分),术后6个月(84.90±8.14)分(范围68~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614,P=0.004);术后6个月Majeed评价,优5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6/7)。结论应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复位质量佳,固定强度大,术后疗效优良。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C型)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以往对骨盆骨折的治疗多采用保守治疗,由于骨盆解剖结构较复杂,手术治疗易造成神经血管损伤,惧怕感染等因素使骨盆骨折的治疗发展缓慢。当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可有效地降低全身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并减少出血量和晚期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