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诗比兴笺》自成丰刻本署“陈沆撰”,然同时亦有“实魏默深先生之作”的传说。本文将龚橙跋语与吴清鹏诗注联系起来,证明该书实陈沆死后三年魏源才动笔辑笺的作品,且以北京大学所藏稿本佐证,只是后经整理赠予陈廷经假托其父之名刊行,才成了“陈沆撰”。
简介:《诗比兴笺》作者问题是近代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桩著名公案,近代著名学者已有此书为魏源所作的说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多位学者考证,此书实系魏源所作,这一结论在魏源研究领域基本被认可,却没有引起古代诗学研究者的关注。其实,此书作者乃魏源还可做四个方面的充分补证。《诗比兴笺》与现存陈沆的著作缺少关联,同时,《诗比兴笺》与魏源大量著作形式以及思想内容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包括笺注体例、词句、文意和思想观念的相同与近似。魏源将此书“著作权”转让给陈沆的行为.实与古代“托名”现象的文化传统有关。明确此书为魏源所作对于推进清代诗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简介:郁达夫的早期诗歌主要表达了三方面的思想内容:一是咏史怀古,对古代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说;二是借古喻今,表现诗人的感伤情怀和爱国激情;三是借景抒情,表达对家乡美景的赞美
简介:晚唐五代诗格的大量出现是“儒者”主体意识与诗风极盛背景相结合之产物。与以科举为导向的经学教育相交织,诗成为孤寒沉沦之士修身立心之要途。作为诗歌创作形态的“苦吟”也因此被赋予了彰显儒者之心的深意,形成了风骚雅正的基本诗学思想。同时,又将以《毛诗正义》为核心的“比兴”“讽刺”理论加以拓变,形成“物象比”“内外意”等新批评概念,对晚唐诗的重立“意”以及隐喻化和象征性思维也有深刻影响。进而,又从“诗道”与“格调”两大层面提升了近体的诗学、诗史地位,其在唐诗学形成中的独特价值不容抹杀。
简介:<正>比兴是诗歌创作中的常用手法、自《诗经》起,我国的历代诗人、在诗歌比兴的手法运用上、有着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且有不少传世之作。下面就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在比兴手法运用的艺术成就上,谈些看法。
简介:鲍照生平事迹,史籍所载甚缺.清人钱振伦推断其曾为衡阳王刘义季僚属,主要依据为鲍照诗.今人多从钱说.本文经释证此诗"旧典"和"今典",得出此诗乃鲍照于宋元嘉二十六年从始兴王刘浚至南徐州治所京口作,与刘义季无涉.
简介:在中国《诗经》学史上,郑玄的《毛诗传笺》久负盛名。尤其是他利用由古代礼义与礼例对《诗》作了制度化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以来说《诗》的重要发展。然而,作为郑玄《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的“以易笺诗”,却常为世人所忽略。本文通过对《郑笺》与《易注》的梳理与论证,指出郑玄以《周易》卦爻象与《易传》笺《诗》,虽然大多是片断的,不连贯的,有的甚至是随文引申有感而发,但是他借助《周易》话语,运用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理论表述自己对《诗》的理解,丰富和深化了《诗》学的“比兴”手法、“天命”观念与讽喻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诗》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动向。
简介: 丰子恺与周作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同为文学研究会会员,三十年代又曾有人将他们调侃为新八仙中的汉钟离和张果老.但他们两人似无直接交往.虽然五十年代初丰子恺为周作人的儿童诗配了画.……
简介:《郑笺》云,《郑笺》云,在《毛传》、《郑笺》中
简介:比兴是《诗经》开创的表现手法,为后世诗歌广泛地继承使用。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笔者认为这个解释只有利于辨认比、兴,实际上是很笼统的,在这里我拟对比兴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简介:
简介:钱谦益在耄耋之年撰就的《钱注杜诗》,吸纳了他在数十年前所撰之《杜诗小笺》的主要内容。在具体采录过程中,或作体例上的调整,或作内容上的增补,或作文字上的删改,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钱注杜诗》的完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简介:余生也愚钝。昔日读书,偶有所得,札记笺于书中。后年岁日增,俗务缠身.“此调不弹久矣”。近得闲暇,偶涉故纸堆,撷往日谈琐,供《丛刊》补白.博行家一笑。
简介:说话有个叫潘班的人.能书善画,是个雅士。有一夜,在友人那儿住宿.就听墙壁间有人小声对他说:“夜里你别让其他人来呀,我来陪你。”这当然是个女人的声音。潘班看了看。却什么也没看到.就很害怕。不敢在房里睡了.赶忙搬出来。
简介:一只信封就飘然载来了多少指纹接我的指纹?
简介:门笺,古代称“门彩”,不同的地方称呼不同,挂笺、挂钱、喜钱、喜笺、门花、彩飘、年彩、报春条……
简介:本文是在袁珂《山海经校注》一书的基础上,旁罗古籍,并参以出土的甲、金、竹、帛文献资料,对其中的《海经》部分的一些事物、语词作了新的解释,对原经文的脱衍论误及通现象一一予以订正和指明,以恢复古经之原文,疏通文意,使之明晰可读。同时对《校注》中不正确的说法提出了个从的见解。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已发表于《三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
简介:摘要本文以“笺”的产生为始端,梳理了“笺”的发展历程。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中,经过文化、民俗的浸染与洗练,“笺”已不单再是吟诵唱和、寄赠赏评的文房清玩,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气质和思想底蕴,并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简介:群峭会龙场,戟雉四环集。迩觏有遗观,远览颇未给。寻溪涉深林,陟下层隰。东峰丛石秀,独往凌日夕。崖穹洞萝偃,苔骨径路涩。月照石门开,风飘客衣入。仰窥嵌窦玄,俯聆暗泉急。惬意恋清夜,会景忘旅邑。熠熠岩鹘翻,凄凄草虫泣。点咏怀沂朋,孔叹阻陈楫。踌躇且归休,毋使霜露及。笔者最近在查阅嘉靖三年(1524)本王阳明《居夷集》时,发现了这首题为《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的诗,
《诗比兴笺》确系魏源所著
魏源著《诗比兴笺》补证
郁达夫早期诗七首笺释
晚唐五代诗格的“儒者”品格及其对比兴笺诗体系的拓变与近体诗学建构
试谈李杜诗的比兴格
鲍照《从过旧宫》诗新笺
郑玄“以易笺诗”考论
强扭的瓜不甜——评说《儿童杂事诗图笺释》
经学的比兴与文学的比兴
比兴探微
浅谈“比兴”
“比兴”略说
论《钱注杜诗》对《读杜小笺》的吸纳
旧书笺
草木笺
梅雨笺
门笺赏析
< >新笺(中)
“笺”纸溯源
王阳明佚诗《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笺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