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夏日读诗消暑,发觉唐宋不少诗人都是官员,他们诗名蛊,政声隆,可谓作文从政两相宜。在他们的诗作里,不乏对为官生态和心态的描述。唐代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上,见到社会混乱,民生凋蔽,在给好友李儋的诗中写道:“邑有流亡愧俸钱”,为管辖地区有流亡的灾民深深引咎自贵。

  • 标签: 流亡 《卖炭翁》 《观刈麦》 读诗 州刺史 韦应物
  • 简介:“情结”是心理学术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大多缘起干他们自身的“情结”。“情结”阐释了作家的童年记忆和创伤经验对催生作品不可或缺的意义。纳博科夫潜意识里的流亡情结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作品,潜藏于其意识中的流亡情结催生了作品,也自然地反映在其作品中。

  • 标签: 精神分析理论 流亡情结 纳博科夫 《洛丽塔》
  • 简介:德拉古曼·久尔吉(DragomdnGyorgy)是中东欧文坛具有代表性的“70后”,1973年9月10日出生于罗马尼亚境的特尔古穆列什市。历史上,德拉古曼的家乡隶属匈牙利王国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1920年签署的《特里亚农条约》被割让给罗马尼亚,德拉古曼的祖籍是匈牙利族,他的母语是匈牙利语,尽管在齐奥塞斯库统治时期,罗马尼亚当局在匈族区强行推广罗马尼亚语,但当地人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母语。1988年,东欧剧变前夕,德拉古曼随家人逃亡到匈牙利,当时他只有15岁。

  • 标签: 匈牙利 小说家 年轻人 罗马尼亚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品
  • 简介:在上世纪30年代的德国,伴随着反犹思潮的出现,曾经作为德国大都市文化象征的柏林逐渐失去了其以往的文化家乡的指涉含义。由于纳粹对犹太人形象的异化,以及种族隔离政策激起的政治流亡和反抗,柏林作为文化空间的意义逐渐淡漠,被政治情结消解。这一现象在30年代多位作家关于柏林的描写中都得到了体现。

  • 标签: 柏林 反犹主义 文学图像 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