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年在华语语系研究崛起的背景下,马来西亚华人文学成为研究者的聚焦所在。马华文学自十九世纪末以来,相较于大陆、港台、以及其他华语地区文学,的确独树一格,恰可提供检验此一论述的特别视角。马华文学研究仍然极具发展空间,本文关注马华文学中两项有待开发的议题。其一,超越殖民、后殖民语境,思考在移民社会的变迁、遗民意识的消长、夷民身份的取舍,移民企图跨越“离散”论的思考下,移民动机和动线不再简化于“有去无回”或“叶落归根”的选项,传统“根”与“径”的公式必须复杂化。因而马来西亚华人在争取公民权利的同时,思考“后移民”的活动力,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方向。“后移民”可能,却未必,有实质迁徙的行动,但在文字想象的本邦里,却能与其他华语语言小区,包括中国,作出互动。而在“后夷民”的语境里,“潜夷”和“默华”回应中国的立场和能量亦是值得思考的。其二,因应当前马来西亚的政治现实,必须从不同角度进入历史现场。马华文学历经二十多年对话,各方立场泾渭分明,有必要寻找不同论述空间,将问题引入华语语系论述,不必总是局限于中国性/马国性等国族论述的苦苦纠缠中。马华文学可藉由华语语系研究,与世界文学对话。
简介:1683年,施琅率清军水师攻克澎湖,郑克塽随即降清,台湾自此纳入清朝版图。清朝、郑氏战争之进程,经由陆续赴日之华人海商而为长崎唐通事所把握,进而由唐通事以"唐船风说书"的形式报告给江户幕府。本文拟以《华夷变态》所收相关风说书为史料,揭示日本当时对康熙复台之认知过程,对以往主要依靠中文、西文的先行研究进行一些补充。此外,通事之认知建立于海商之报告,所以本文亦想探讨华人海商对康熙复台之观察。通过考察可知,日本基本上迅速地掌握了康熙复台的整个过程,因为台湾商船多为郑氏政权一方派遣,所以其报告中多见偏袒郑氏之语,但此并未对风说书的真实性产生大的影响。海商对台湾战时情形观察的角度也颇有与中文史料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