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建设,生态农业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根据科学发展观战略部署,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益。本文围绕农业经济发展进行论述,重点探讨生态经济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简介: 摘 要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建设,生态农业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根据科学发展观战略部署,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益。本文围绕农业经济发展进行论述,重点探讨生态经济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农业经济 发展路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指出优先发展农村、农业的意义,探析农业经济发展路径不仅有利于解决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能为全球农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生态经济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农业经济发展应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有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户生活质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一、优化生态农业体系,确保农业生产力的供给 农业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确保农业生产供给,农业生产力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既包括层次较低的资金和物资,也包括层次较高的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经济应关注农户的实际需求,遵循大自然发展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根据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及自然禀赋选择相应的农业生产模式,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处于平稳和谐的状态。在发展农业经济时应结合当地的生态环保产业,在环境效益和经济收入之间找到平衡点,构建完善的农业生态体系。 二、整合利用农村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农业经济也不例外。在国家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基础上将农业经济和生态经济结合起来,缓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短缺的情况。为此,政府部门首先应大力宣传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及其重要性,加深公众特别是农户、农业生产者对生态经济的认知。可以定期组织农业经济交流会,引导相关人员合理开发农村资源,对于高、陡坡等危险系数较高的地形可以试试退耕还林举措,给予农户一定的经济补偿。其次,应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借助互联网平台帮助农户推销农产品。 [1] 最后,应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减轻农户生产压力。为避免出现破坏农业生态发展的情况,政府部门还应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监督制度,加大对农业生产监管的力度,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三、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农业经济质量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在金融、医疗、工业等领域,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很少,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当下,应积极探索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首先,可以在农村地区建立集中的学习点,定期组织培训农业知识,同时完善图书阅览等配套设备,提升农户的思想和种植水平。其次,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选择和当地种植条件相匹配的农作物,通过模型分类搜集并筛选出优良的种子形状,确保粮食产量。 [2] 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土壤传感器中,分析预测土壤中含有的可溶性盐分含量,借此判断土壤质量,为农户实施务农行为提供参考。在农作物生长期间,为了避免杂草争夺农作物的养分,可以利用摄像、传感器等车载设备打造除草机器人,在分析农田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筛选杂草并进行智能除草,减轻使用农药对土壤造成的破坏,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最后,还可以利用图像采集设施预测田间农作物病虫害情况,通过智能视觉技术收集病虫害的相关数据,如种类、程度、原因等 ; 同时可以利用声音设备收集害虫声音,利用语音处理技术识别不同的害虫类型,构建相关模型,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问题。 四、增加资金投入,推动农产品国际化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实现农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确保农产供给方面优化服务体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探索创新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思路。相关人员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接受生态农业建设新理念,在建设生态农业时应尽可能避免做出可能破坏环境的行为,坚决抵制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行为。为此,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新能源技术,如风能、电能、太阳能等,降低使用化学产品的频率。同时,可以加大光伏电产业的建设力度,借此解决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遗留的垃圾问题,利用电能分解技术避免垃圾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垃圾经点电能分解后可以进行集中填埋,降低对农田的危害,以便农户更好地利用农田资源。农田中存在很多大自然馈赠的天然养料,如秸秆,秸秆发电分解后可以增加土壤养分,达到施肥的目的。通过对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废弃物再次利用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肥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的产量,为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生态化的农业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要兼顾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实现二者的和谐共赢,需要相关人员不断优化和创新生态经济建设发展路径。在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以及公众应遵循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建设模式,解决生态农业建设发展问题,将生态农业理念融入农业经济发展全过程,使其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开来,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洮 . 生态经济要求下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 , 36 ( 01 ): 37-39. [2] 王爱刚 . 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及发展路径研究 [J]. 山西农经, 2019 ( 22 ): 68+70.
简介: 【摘 要】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并且这些年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国家和人民也在不断努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农业的发展也将更加多元化、现代化。论文详细地论述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并以安徽砀山县现代化农业发展为例,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關键词】农业经济 ; 现代化 ; 问题 ; 建议 1 现代化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现代化的经济管理问题 农业现代化中的经济管理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统筹和协调发展农业经济,对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其他环节有着系统指导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经济不可缺少的手段。首先,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并不健全,不能满足我国的农业发展需求。其次,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我国的农业管理理念出现很早,但没有与时俱进,在农产品的质量、加工、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深入地解决。最后,重数量轻质量,我国在农业的生产上重视其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解决短期内的温饱问题,但是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化肥农药对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和我国农产品走向世界都有着不利影响。 1.2 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 [1] 。农业基础设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国家在农业方面确实投入了不少钱,但是相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② 农业的自我投资有限,我国大部分都属于小农经济,对于在农业上的庞大投资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市场投资也会因此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1.3 农业经济产业链不合理 现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普遍是小规模低水平,我国农村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方面结构单一,我国的一些乡镇都开办了一些企业,但这些企业的规模和组织程度都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低,同时也造成了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在农业种植方面,大都种植传统作物,产业结构单一。我国的大多农业产业企业的能力有限,且竞争力较低,注重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产业链的经济效益,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 1.4 农业信息化建设困难 农业信息化主要指的是多媒体技术连接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消费环节,并提供数据的过程。国家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强调搞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但是农业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耗资大周期长,而且是对于信息化建设这方面的专项费用匮乏。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也不够明显,不能够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且受地域的影响,一些山区和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本过高,难度大,难以开展建设。 2 砀山县现代化农业发展 2.1 实施“现代农业 +” 工程 砀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同时将农业与电商相结合,打造农业 O2O ,在线上推广农产品,线下销售配送。不仅如此,观光旅游也成为了砀山的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到 2020 年,砀山县预计新增 100 户农家客栈,发展 30 个旅游专业合作社、 100 户农家乐、 100 户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专业户,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达到 5 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35 亿元。建成 1000 家以上电子商务示范主体,电子商务年交易额突破 60 亿元 [2] 。 2.2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对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砀山县利用互联网分类记录贫困户数据,构建“互联网 +” 背景下新的扶贫模式。无论是送温暖,还是政策扶持都更有针对性。 2.3 实施乡村治理工程 乡村的治理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砀山县的乡村治理也越来越依托于互联网,无论是治理经验的交流、工作的监督还是资源的配置都在不断的进步。 2.4 实施农民圆梦工程 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农业人员能力的提高。许多农业人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自身成长受限。砀山县大力帮助农业人员,如圆农民大学梦,进一步学习新事物,帮助他们了解互联网,学习电子商务,为农业发展打开新道路。 2.5 实施龙头培育工程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领和指导,农业也不例外。砀山县积极壮大龙头企业,构建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平台实时发布农产品信息,使农民农产品有方向地种植,销售也更加便利。 2.6 实施农业强基工程 对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来说,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砀山县投资 5600 万元来建设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公路的畅通、农村环境的治理、农民文化乐园等。砀山县持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铺设了一条坦途。 3 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建议 3.1 完善农业产业结构 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会限制地方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现如今,完全可以将互联网融入到农业发展中,通过大数据来获知最新的农业信息,预测农业发展趋势,根据当地情况,完善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当地还可以组织专家和农民相互探讨,专家传授有关农业的社会科学理论、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知识,指导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加大对这方面的投资,支持和鼓励企业来进行探索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和相关的水利电力设施,给农民种植农产品提供便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减轻了“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互联网 + 农業”是大势所趋,所以要给农民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帮助他们认识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如电子商务、农产品信息获取、 O2O 等。 3.3 加强对农业信息和企业建设的资金投入 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对现代化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农民如果能及时了解气象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等,就占据了主动位置,也让他们效率最大化、资源最大化,所以必须建立起农业大数据库。大数据的好处在各行各业中都逐渐显露,在未来,大数据势必对农业起主导作用。除此之外,龙头企业的发展也不可忽视,一家优秀的龙头企业对农业有着带头作用,带动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 3.4 引进高层人才 任何一项事业除了资金的支持还离不开人才,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在农业发展的体制上、技术上、科技上、管理上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现代化农业发展已经辐射到各个行业,所以要引进方方面面的精英人才,满足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如互联网人才搭建平台、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建立数据库 ; 技术人才革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于人才,要有创新精神,有发展的眼光,对新生事物要保持探索求进的心。只有这样,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才会广阔、平坦。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农业近年来发展较慢,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上要倍加努力。抓住互联网机遇,探索未知,打破枷锁,通过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孙凤莲 .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J]. 北京农业, 2012 ( 27 ): 141. 【 2 】陈培建 . 砀山县快速推进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 [N]. 拂晓报, 2016 ( 9 ) .
简介: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且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经济增速和各类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分析了生态农业的概念,通过探讨农业的实际发展方向和发展现况,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方法,以期推动现代农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 ; 农业经济 ; 发展 ; 影响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状态。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为了不断满足我国经济的形势发展需求,生态农业应运而生 [1-2] 。 1 生态农业内涵 中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根据土地形态,适宜土地的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将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结合绿色环保与农业经济一体化,生态农业的品种也丰富起来,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不断创造可发展方案,同时结合科技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化,促进农业发展 [3] 。 2 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占比非常少,农耕产出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所以在农业发展中,循环利用资源,是当今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生态农业的产生,实现了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2.1 改变需求结构 只有完全了解现有的农业产品特性并加以推广,才能促进农业产品快速打入市场。在推广方案的前期,需对现有农作物产品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具体落实农产品需求结构层次,从而制定相应的推广方案,同时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增值、销售等方式相结合推行,并且利用生态优势,创造一条龙型服务方式。 另外,加大绿色产品的特殊加工生产,利用不同的加工技术,生产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断拓展销售范围,加快推广成本低、集绿色环保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品 [4-5] 。 2.2 加速农业发展进程 生态农业结合了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的精华,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农耕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对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和预判,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农业活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 2.3 转变供给模式 目前,我国农作物产品的市场需求在发生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作物产品的市场供给范围也随之拓展,同时对农作物产品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对此,应加大力度洽谈农作产品的进出口合作 [6] ,转变供给模式。 当前,我国大部分人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需求,下一步应不断改善农作物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步伐,积极提高现有资源标准品质,努力达到品质要求,不断改善国内农作物产品现有市场范围和品质。 3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途径 3.1 加快农村改革进程,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3.1.1 深化供销合作机构发展 在现有经济发展状况下,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村人口占比约 60.9% ,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需要不断在农村现有的资源下整合方案,建立完善的购销网络信息综合性机构。实现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相结合,推动我国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相结合,及时组建社区服务综合性平台。不断创新供销社体制改革,方便实现购买服务和及时转移各项政府职能。 3.1.2 加快农村其他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均山、均权、均利到户的目标。逐步加快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江河上下游地区的补偿机制。积极整合现有资源,推动林业经济发展,同时完善林权抵押货款等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森林保险及配套服务建设。积极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出台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办法,建立完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激励机制,实现村民全员参与机制改革 [7] 。 3.1.3 加快农村融资制度改革 生态农业不断发展,适应了当代经济增长的需求,同时国家政策支持给生态农业提供了发展平台,更加有机会引进各界投资资本进入。但是,由于当代生态农业融资制度不全面,造成资金投入不能及时满足现有需求。因此,应完善现有制度,使资金更合理化使用,避免造成损失。投资商的进入会使资金更加充裕,有利于促进新项目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3.2 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强化农村经济效益 3.2.1 兴建水资源项目工程 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需要建立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对产业结构的管理,配合现有资源,创建节约用水活动,让村民全员参与,让村民形成节约用水习惯,避免造成资源浪费。我国现有水资源非常有限,其中有些水资源遭受污染,需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污染处理工作,既能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以为人们提供适合居住的生产、生活环境 [8] 。 3.2.2 提高畜牧的饲养标准 农村饲养家畜非常常见的情况,大部分村民以散养为主,喂养方式比较单一,产出效益比较低,村民均是以自用为主,几乎不进行外销。如果村民可以利用现有优势和条件,进行合理化、标准化的管理,定期给家禽打预防针,降低传染病概率,同时配合标准喂养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增加畜牧产出量。 3.2.3 促进现代渔业发展 渔业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农业经济资源,现在有些农村鱼塘安排不合理或者直接荒废,同时也伴随着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各种现象,十分不利于养鱼。有必要改造池塘,改善生存条件,安装监控摄像头,随时观察水质情况,避免造成损失。同时整合鱼塘养殖条件,改善生存环境,实现农作物和渔业相互配合,逐步改善产出效益。 3.2.4 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发展进程 我国农作物主要包括玉米、棉花、马铃薯、花生、水稻、油菜、大豆等各种产品。为了保证产量,应加快水稻的实际产量,提高马铃薯收割、玉米机收、大豆机收等生产水平,发展北斗卫星的精确定位、物联网和自动导航功能,促进我国农机装备更新换代。 3.2.5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传统的农民就是靠天吃饭,不懂科学利用地形,不会运用先进技术。以中国农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应发展培训专业知识的基地,遵守专业培训目标,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有技术的现代职业农业经理人。加大力度吸引更多专业知识人员加入农业产业,不断创新农业发展形式。 3.2.6 积极防治各种污染 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需要针对不同区域进行防治,实行轮流耕地,积极栽培各种绿色植物,提高农村废弃物使用率,以绿色环保的方法处理生活垃圾。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率,科学施肥、科学打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 结束语 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符合国情,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国家需要加大对农业资金投入力度,并且聘用专业人员合理利用资金,严格规范、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农民素质,真正实现农村产业增收。 参考文献: [1] 郭书田 .21 世纪中国的生态农业 [J]. 中外科技信息, 2011 ( 10 ): 20-28. [2] 何琼,杨敏丽 . 基于国外循环农业理念对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的启示 [J]. 世界农业, 2017 ( 2 ): 21-25. [3] 王壽辰 . 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考 [J]. 中国农业文摘 - 农业工程, 2017 , 29 ( 3 ): 47-50. [4] 张云磊 . 论经济新常态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J]. 财经问题研究, 2016 ( S1 ): 82-84. [5] 冯晓明 . 经济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析 [J]. 农业经济, 2016 ( 2 ): 57-58. [6] 鲍斯琴 . 农村经济科持续发展问题 [J]. 中外企业家, 2017 ( 20 ): 37 , 39.
简介:摘 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及内容,更是体现新农村“新”的主要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以破坏农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基础上。然而,一些农村地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农业生产、旅游开发中,过度的破坏环境与生态资源。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性,论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提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所有活动与自然具有密切联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持续增加,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与开发活动不断增加,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出现矛盾。自新农村建设被提出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显著的增长,我国综合实力也明显得到提升。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出现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问题,各种生态资源枯竭、水污染等问题突显,对农村人们生活造成影响。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上升到我国战略层面上。可见,研究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十分重要。因此,本文提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策略,进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1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性 1.1 相对性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约束性、相对性。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相当于各自参考值而言的,而参考值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这个参考值会随着时空变化的发展目标而变化,因此,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战略目标、空间、时间具有不同的理解。可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相对的。 1.2 均衡性 根据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这一问题,要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与认识,不应该片面的对某一个观点进行过分强调,忽视其他观点的价值与意义,应在不同观点基础上听取其中的价值,进而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事实上,只有深入研究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特性,实现两者之间发展的均衡性,才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1.3 约束性 农业经济过程一定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要想实现两者协调发展,需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保护与衡量,这样农业经济发展就不应该超出生态环境所承受的范围。生态资源出现枯竭、水污染现象,大都是农业经济发展形成的,是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超出生态环境所承受的范围造成的。从生态学视角来看,自然形态具有自身客观发展规律,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会实现两者协同发展。 2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 2.1 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为我国生活、生产提供丰富的物质,自然生活是任何生产的必要条件,是任何产品的必要材料。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够将其看成游离于正常经济生活之外的活动,生态资源保护是存在于人们生活生产的全過程。生态环境保护是人们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环节,构建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循环生产模式,改变以往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生产污染形式,能够进一步解决农业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进农业经济生产良性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健康的保障。 2.2 美化农村环境 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为经济、社会、政治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能够在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美化环境,为农村人们提供生态环境保障。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资源,更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生存空间。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农村人们具有多方面的影响,良好的环境会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使人们轻松、快乐的生活,消除人们压抑、沉闷的心情;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污染因子,能够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同时,优美的环境是吸引投资商的主要因素,进而实现新农村构建。 2.3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良好自然环境意味着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没受污染的土壤等,而这些是农业经济生成的必备条件。与此同时,为了协调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应避免过量使用农药及化肥,为农作物成长的绿色环境。像这种高质量、绿色的农作物产品,通常情况下,会受到人们的一致青睐,价格也会随之提升,进而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此外,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拓展草地、林地面积,改善动植物生存环境,为农村经济收入增长提供良好的契机。 3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 3.1 根据生态环境评价机制构建农业经济模式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规律,有效的运用自然资源,构建顺应生物链规律及不同作物生长特点系统。要了解不同农业经济生产特点与生态环境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农业产出活动,根据生态环境评价机制构建农村生产模式。改变单一农作物生产结构,根据农村土地特点进行农业区划,优化农作物生产机构形式,增强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率;根据农业资源特性,构建立体结构资源开发,规避只顾生产产量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立体养殖模式。立体养殖模式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立体空间充分运用,目的是构建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存的生态系统。例如:高层种植区一般处于农用地边缘,多种植植物,会减少太阳辐射能的转换率;对于一些低种植植物,如花生、马铃薯等农作物,可以设置混种形式,进一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立体养殖模式从能量跟踪到能量流出,整个过程呈现生态经济的发展;改变单一农药防止方法,优化农作物防治结构,在农业生产中尽可能的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借助自然生物相互之间相克规律,构建避害生物链,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内部防病害能力,规避化学手段破坏生态环境。 3.2 加强各种污染源的控制 要想保护农村森林资源、水土资源、湿地资源及多样物种群,需要加大污染源的控制。推进清洁化生产。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构建地检测与生态检测技术以及评估各种环境指标,通过环境检测,设置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被称之为清洁化生产模式。清洁生产模式能够从源头消除农业生产对环境破坏问题,整顿农产品市场,落实禁用高残留农药规定。加强环保性饲料的运用,推行畜禽洁净化养殖发展模式;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科技体系产业链,例如:秸秆等可以作为再生回收物品转变为肥料,或者燃料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减少秸秆燃烧情况,美化农村环境,进而加强各种农业生产污染源的控制。 3.3 开展农业生态信息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两者的持续发展。构建农业生态信息模式,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所涉及的领域较多,每一个领域都存在农业、工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问题。因此,农业生态信息平台,应具备信息交流能力,实现城乡信息交流模式。信息交流模式是先进农业生态技术推广的基础,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中,应加强农业信息网络的构建。加强信息平台的构建,相关部门能够大量宣传弘扬保护生活环境思想,提升社会公众生态观念与意识,进而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基础上,不能以破坏农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保护与衡量,构建再生产循环生产模式,提升利益环境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健康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高振 .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J]. 现代化农业, 2019 ( 01 ): 15-18. [2] 马灼兰 . 刍议生态保护背景下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J]. 农家参谋, 2018 ( 23 ): 97. [3] 陈小勇,刘毅 . 陕西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及农业贸易金融的耦合协同性 [J]. 贵州农业科学, 2018 , 46 ( 10 ): 156-161
简介: 摘 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及内容,更是体现新农村“新”的主要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以破坏农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基础上。然而,一些农村地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农业生产、旅游开发中,过度的破坏环境与生态资源。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性,论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提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引言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所有活动与自然具有密切联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持续增加,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与开发活动不断增加,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出现矛盾。自新农村建设被提出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显著的增长,我国综合实力也明显得到提升。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出现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问题,各种生态资源枯竭、水污染等问题突显,对农村人们生活造成影响。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上升到我国战略层面上。可见,研究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十分重要。因此,本文提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策略,进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1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性 1.1 相对性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约束性、相对性。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相当于各自参考值而言的,而参考值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这个参考值会随着时空变化的发展目标而变化,因此,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战略目标、空间、时间具有不同的理解。可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相对的。 1.2 均衡性 根据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这一问题,要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与认识,不应该片面的对某一个观点进行过分强调,忽视其他观点的价值与意义,应在不同观点基础上听取其中的价值,进而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事实上,只有深入研究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特性,实现两者之间发展的均衡性,才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1.3 约束性 农业经济过程一定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要想实现两者协调发展,需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保护与衡量,这样农业经济发展就不应该超出生态环境所承受的范围。生态资源出现枯竭、水污染现象,大都是农业经济发展形成的,是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超出生态环境所承受的范围造成的。从生态学视角来看,自然形态具有自身客观发展规律,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会实现两者协同发展。 2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 2.1 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为我国生活、生产提供丰富的物质,自然生活是任何生产的必要条件,是任何产品的必要材料。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够将其看成游离于正常经济生活之外的活动,生态资源保护是存在于人们生活生产的全過程。生态环境保护是人们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环节,构建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循环生产模式,改变以往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生产污染形式,能够进一步解决农业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进农业经济生产良性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健康的保障。 2.2 美化农村环境 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为经济、社会、政治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能够在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美化环境,为农村人们提供生态环境保障。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资源,更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生存空间。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农村人们具有多方面的影响,良好的环境会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使人们轻松、快乐的生活,消除人们压抑、沉闷的心情;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污染因子,能够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同时,优美的环境是吸引投资商的主要因素,进而实现新农村构建。 2.3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良好自然环境意味着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没受污染的土壤等,而这些是农业经济生成的必备条件。与此同时,为了协调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应避免过量使用农药及化肥,为农作物成长的绿色环境。像这种高质量、绿色的农作物产品,通常情况下,会受到人们的一致青睐,价格也会随之提升,进而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此外,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拓展草地、林地面积,改善动植物生存环境,为农村经济收入增长提供良好的契机。 3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 3.1 根据生态环境评价机制构建农业经济模式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规律,有效的运用自然资源,构建顺应生物链规律及不同作物生长特点系统。要了解不同农业经济生产特点与生态环境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农业产出活动,根据生态环境评价机制构建农村生产模式。改变单一农作物生产结构,根据农村土地特点进行农业区划,优化农作物生产机构形式,增强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率;根据农业资源特性,构建立体结构资源开发,规避只顾生产产量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立体养殖模式。立体养殖模式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立体空间充分运用,目的是构建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存的生态系统。例如:高层种植区一般处于农用地边缘,多种植植物,会减少太阳辐射能的转换率;对于一些低种植植物,如花生、马铃薯等农作物,可以设置混种形式,进一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立体养殖模式从能量跟踪到能量流出,整个过程呈现生态经济的发展;改变单一农药防止方法,优化农作物防治结构,在农业生产中尽可能的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借助自然生物相互之间相克规律,构建避害生物链,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内部防病害能力,规避化学手段破坏生态环境。 3.2 加强各种污染源的控制 要想保护农村森林资源、水土资源、湿地资源及多样物种群,需要加大污染源的控制。推进清洁化生产。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构建地检测与生态检测技术以及评估各种环境指标,通过环境检测,设置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被称之为清洁化生产模式。清洁生产模式能够从源头消除农业生产对环境破坏问题,整顿农产品市场,落实禁用高残留农药规定。加强环保性饲料的运用,推行畜禽洁净化养殖发展模式;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科技体系产业链,例如:秸秆等可以作为再生回收物品转变为肥料,或者燃料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减少秸秆燃烧情况,美化农村环境,进而加强各种农业生产污染源的控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基础上,不能以破坏农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保护与衡量,构建再生产循环生产模式,提升利益环境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健康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高振 .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J]. 现代化农业, 2019 ( 01 ): 15-18. [2] 马灼兰 . 刍议生态保护背景下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J]. 农家参谋, 2018 ( 23 ): 97. [3] 陈小勇,刘毅 . 陕西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及农业贸易金融的耦合协同性 [J]. 贵州农业科学, 2018 , 46 ( 10 ): 15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