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近代汉语的典型文献《水浒传》入手,对其中的"VPNP"结构作了系统的考察,简单地勾勒"VPNP"结构的发展轨迹,并试图找到与现代汉语"VPNP"结构相关的信息。

  • 标签: 《水浒传》 “VP得NP” 近代汉语
  • 简介:本文运用变换和类比的分析方法,就表现形式为“NS+V+NPVP”的句子进行讨论.指出这些形式相同的句子,句法结构并不相同,因此是同形异构句.具体分析其谓语,可以区分为四类:A.兼语句,B.述·宾·补句,C.连动句,D.述补句.此外,文章还就如何处理句中的“”这一问题作了粗浅的分析,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 标签: 变换 类比 “得”
  • 简介:动词后面"到"的词性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争议,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这一情况严重影响到相关问题的处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现代汉语出现频率极高的动词、形容词为基础,从具有代表性的各种观点入手,分析了这种句型的三种构成形式以及"到"前面动词的情况,参照判断动词的语法标准,弄清了"到"的性质,从中得出结论:动词后面的"到",动词特征比较突出,是动词,并没有介词化。

  • 标签: 语法特征 词性
  • 简介:以认知构式语法为基础,试图探讨现代反讽威胁语中的“NP+敢+VP”构式,并尝试通过全面分析这一构式的句法形式.从语义、语用特征探索该构式的构式义形成机理,认为该构式义产生基于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之间的互动。

  • 标签: “NP+敢+VP” 认知构式语法 词汇压制 构式压制
  • 简介: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中的“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 标签: “NP+之+VP”结构 构成成分 语法功能
  • 简介:关于“NP+的+VP”偏正结构詹卫东一、引言关于“NP十的+VP”偏正结构①,汉语语法学界曾有过不少研讨和争论。不过主要是争论这一格式中VP的词类性质②。本文试从另一个角度讨论这一格式。具体地说,是考察动词进入这一格式的能力差异,以及分析这一格式对N...

  • 标签: 语义关系 认知语法 偏正结构 论旨角色 事件性 动作性
  • 简介:“(NP1)+在+NPL+VPNP2”歧义的复杂性表现在NPL与NP1、NP2的空间位置组合的可能性,空间位置组合的可接受程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程度的高低。通过对空间兼容度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空间的兼容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的单义化或者弱化”的结论,具体表现为:歧义量与歧义度正相关,“次兼容度与最大兼容度”由大到小的4种比值2:2、2:3、1:2、1:3直接对应了歧义度由高到低的4种不同情况。

  • 标签: 歧义度 空间兼容量 次兼容度与最大兼容度比值
  • 简介: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对《颜氏家训》中“NP+多+VP”结构进行穷尽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经统计,《颜氏家训》一书中共有“NP+多+VP”结构58例。文章根据“多”的性质以及语义指向,将“NP+多+VP”结构分三类进行考察研究,试图通过用例分析,深入剖析“NP+多+VP”结构,以精确化“多”的译法。

  • 标签: 颜氏家训 NP+多+VP 语义指向 翻译
  • 简介:本研究在基于使用的语言学视角下,探讨了齐普夫频率对中国学生习英语VP-NPAP构式的作用。被试为低中水平的初中三年级学生,他们被随机分派到顺序齐普夫频率组、随机齐普夫频率组,均等频率组和对照组。被试共学习20个目标构式并参加构式测试任务。测试包括非限时语法判断任务和限时语法判断任务。限时语法判断结果显示:相对于其它频率,顺序齐普夫频率在短期内更能显著促进学习者对目标构式隐性知识的习。非限时语法判断结果显示:三类频率对目标构式显性知识的习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接受顺序齐普夫频率的被试能显著抑制目标构式的错误泛化。

  • 标签: 齐普夫频率 英语VP-NP-AP构式 显性/隐性知识 中国英语学习者
  • 简介:生活中,人们总能说出一些让人困惑的句子来,如:"小明谁都不认识"意思可以是"小明不认识任何人",也可以是"任何人都不认识小明"。大家几乎都知道这句话有歧义,却很少有人理解产生该歧义的原因。句式"NP+谁+都+不+VP"中,NP_1和NP_2(谁)作为施事和受事指向不明,从生成语法来看,该句是由于移位产生歧义的。当然产生歧义的原因并非任意,该句式中任何一个成分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对NP_1、NP_2(谁)、都不、VP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并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对该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进行解释,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类否定歧义句。

  • 标签: 歧义句 “NP+谁+都+不+VP” 句子成分分析 句法分析
  • 简介:汉语“NPVP”构式是“NPNP”构式的引申,两者都是汉语领属构式的例示。在整体扫描的认知识解下,VP的认知域发生了凸显调整,由凸显一个“过程”变为凸显一个抽象的“实体”,在语义上实现了构式压制,成为一个非典型的名词,从而消解了该构式中的词类相悖。这种解释对汉语其他有标记构式以及汉语的词类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标签: “NP的VP”构式 构式语法 构式引申 构式压制 整体扫描
  • 简介:有人认为汉语里不存在“NP1+把/将NP2+在L+VP”句式。本文用大量例句说明汉语里存在这种句式。这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动词都没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在L”有多种语义指向,蕴涵多种语义角色;受动词的限制,“在L”可以次范畴化为[原点][起点][终点]和[方向]的对立。“在L”的语义功能制约该句式与相关句式的变换。“在L”位于“把/将”字短语和动词之间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在L”的语义指向、“在L”蕴涵的语义角色、时序原则和成分照应原则。

  • 标签: “把/将”字句 在L 语义功能 变换 位序
  • 简介: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结构助词“的”被视为定中短语的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一个辅助性连接成分,“的”字结构是向心结构,但却无法协调“NPVP”之类的结构与向心结构理论之间的矛盾;有人则依据生成语法理论将“的”分析为“的”字结构的中心语,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本文试图寻找争论的根源,并做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 标签: “NP的VP”结构 向心结构理论 中心语理论
  • 简介: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相关理论,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HAVE+a/an+NP构式的习得过程和机制。文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英语专业四个年级的学习者在HAVE+a/an+NP构式的使用频数和意义类型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不同语言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HAVE+a/an+NP构式的频数上有显著差异;在表达物质所属和社会所属意义时有显著差异,但在表达抽象所属和非人类所属或行为意义时则没有明显差异。错误分析表明,不同水平的语言学习者对于HAVE+a/an+NP构式意义的习还没有扩展到非人类所属这一意义范畴上。

  • 标签: 构式语法 HAVE+a/an+NP构式 习得
  • 简介:句式“NPI+在NP2+V+NP3”是典型的歧义旬,但歧义并非源自结构本身,而是基于对现实世界关系的多种解读。其歧义主要表现在:(1)NP2与NP1、NP2与NP3空间关系的两可性;(2)当NP2与NP3有空间关系时,NP2语义功能的多样性;(3)当NP2与NP3没有空间关系时,NP2语义功能的歧义。文章认为,该句式可以从语义上分解出10种单义句式,不同性质的歧义可采用不同的消歧策略。

  • 标签: 句式“NP1+在NP2+V+NP3” 语义功能 歧义消解 起点 生点
  • 简介:根据句子的深层语义关系,可把"给+NP"中NP的语义范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按照句法语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每个名词短语以"格的关系"和动词发生联系."格的关系"即不同的语义范畴(<"格"辨>,24页).按照这个原则,可以把"给+NP"中的NP划分为:[对象]、[施事]、[受事],以及语用成分.其中"给+[对象]"是"给+NP"结构的主要用法.第二层:[对象]范畴进入组合后,由于动词选择限制关系不同,又可以次范畴化为:[受物]、[受益]、[受损]、[朝向]等几个小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给"字句的一些句法特征.

  • 标签: 语义范畴 施事 受事 汉语 "给"字句 句法特征
  • 简介:现代汉语中状态补语可以由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充任。但是动词或动词短语直接充当状态补语的情况不常见。文章就这一问题,以“XVP”结构为例,探讨“XVP”去掉“直”后能否成立,以及VP单独充当状态补语的制约条件。文章首先从句法构成和语义表现两方面对“XVP”结构做出分析,然后归纳“XVP”可接受度受限的条件,我们发现这一现象表面上看是受到VP音节数量和韵律影响的结果,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制约,具体表现为VP的复杂性、结构的持续性、“X”与VP的距离以及句法位置等方面。

  • 标签: X得直VP 状态补语 句法构成 语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