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动词后面"到"的词性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争议,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这一情况严重影响到相关问题的处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现代汉语出现频率极高的动词、形容词为基础,从具有代表性的各种观点入手,分析了这种句型的三种构成形式以及"到"前面动词的情况,参照判断动词的语法标准,弄清了"到"的性质,从中得出结论:动词后面的"到",动词特征比较突出,是动词,并没有介词化。

  • 标签: 语法特征 词性
  • 简介:对话的"有+VP"句是近几年由港台传入大陆的方言句式,讨论这种句式的类型、语用特征以及它在大陆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旨在说明,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我们应以从俗的原则接纳各种方言成分,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语言的变异现象.

  • 标签: “有+VP”句 类型 语用特征 成因 发展趋势 中国大陆
  • 简介:<正>《现代汉语小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在“看”字条下列有八个义项,第八个义项是:“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试一试”。本文讨论的就是这种“看”。通过讨论,以便弄清出现在“看”前面的动词或动词结构(以下记作VP)的特点,“VP看”的语用特点,并对“看”的性质作些讨论。

  • 标签: “看” 祈使 动词结构 谓语 小词典 句子
  • 简介:“左VPVP”对举格式可分为三个次类,且三个次类间存在一个语法化等级序列。语料分析发现,此格式的语法化过程贯穿两条线索:一是“左”“右”词汇语义的分化与虚化;一一是“表动作反复”格式语义功能的产生与发展。“左”“右”词汇语义的分化使其在“S+VP”结构由主语降格为状语,加之前后两个VP在形式和语义上的变化,古代汉语两个并列的“S+VP”结构最终在重新分析的作用下形成“表动作反复”的新语言形式;而这一语义功能的稳固又促使该结构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最终促成“左一个N,右一个N”这一对举格式。

  • 标签: “左VP右VP” 方位词 对举格式 语义分化 语法化
  • 简介:文章立足“没VP之前”格式,力求探讨“没VP之前”和“VP之前”可以互换的条件和不能互换的限制,力图从语用层面寻求从意义到形式又从形式到意义的双向印证。

  • 标签: 没VP之前 语用层面 意义 形式
  • 简介:现代汉语同形复说格式“X就X”是以情态副词“就”为核心、前后搭配相同的动词词组的复说结构,格式带有言者“自我”的表现成分。本文试从言者的视角、情感、认识三个方面考察结构的主观性表现,分析言者在使用该格式时对客观实体的主观识解与言语事件交互主观性的特点。在共时层面分析主观化对该格式语言编码的影响,通过历时考察发现,由于“便”早于“就”完成了副词化,该格式的早期形式为“vp便vp”,直至明清时期凝固为“vpvp”。

  • 标签: “vp就vp” “就” 主观性 主观化
  • 简介:“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的“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 标签: “NP+之+VP”结构 构成成分 语法功能
  • 简介:"很"修饰动词性成分这一语言现象很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关论文也有不少,本文从VP的类别和性质,VP被"很"修饰的动因,以及"很"的语义功能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加以总结和评述.

  • 标签: 很VP结构 VP的类别与性质 动因 语义功能
  • 简介:"一量VP"与"VP一量"是口语中常见的两种句法格式,前者是一种主观语序,其中"一量"具有量小的虚拟性,而后者的量仅是实际的小量,具有客观性。前者是"以小量凸显大果"的对比性结构,而后者是一种动作事件的客观描述。由此造成了两式在结构与表意方面的一系列区别。

  • 标签: 凸现 主观性 客观性 虚拟性 熟语化
  • 简介: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对《颜氏家训》“NP+多+VP”结构进行穷尽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经统计,《颜氏家训》一书中共有“NP+多+VP”结构58例。文章根据“多”的性质以及语义指向,将“NP+多+VP”结构分三类进行考察研究,试图通过用例分析,深入剖析“NP+多+VP”结构,以精确化“多”的译法。

  • 标签: 颜氏家训 NP+多+VP 语义指向 翻译
  • 简介:"在+L+VP"结构的"在+L"在语义指向上有前指、后指、双指或无指四种情况,语义指向的不同决定了表义功能的差异,从而导致相关句式具有不同的变换形式.当"在+L"语义前指或双指时,结构体的"在"是动词;当其后指或无指时,"在"是介词.

  • 标签: "在+L+VP" "在" 语义功能 变换形式
  • 简介:vP壳结构是管约论的理论构建的重要成果。使用vP壳对双宾语句结构进行分析比用Larson壳更加简明。

  • 标签: Larson壳 VP壳 双宾语结构
  • 简介:摘要文章通过对“VP的”名词的配价分析,扩展完善朱德熙先生就“VP的”歧义与指称问题提出的歧义指数公式。在“VP的”结构,动词或有价名词的一个配价位置(即与其有相同语义关系)出现多个成分与其配价,可能产生歧义;一个名词成分可以出现在同一个词的不同配价位置(即有不同语义关系),也可能产生歧义。

  • 标签: 名词配价 歧义分析
  • 简介:日语的接尾词“”来源于汉语上古时期的“”字,之后在日语中发展出表示“进行”的后置接尾词用法。与此同时,汉语的“”在发展过程,也逐渐产生了“进行”义,但其并没有像日语“vp”那样,已经语法化。近代以来,日语对汉语影响很深,“VP”这一结构以一种看似新颖的方式传入中国。“VP”结构符合汉语发展的规律,并且与汉语“”发展出表示进行的用法契合,因此得到迅速传播,并被广泛接受。

  • 标签: 日语 接尾词 后置词 “VP中”
  • 简介:汉语口语存在着大量的"差点儿(没)+VP"句式,在不同的感情条件和语境下可产生截然相反的意义,对于这一句式的研究,以朱德熙先生的"企望说"为代表。深层次地研究"差点儿(没)+VP"句式产生不同意义的原因及其在不同语境的使用差别,对于指导语文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差点儿 差点儿没 语义 歧义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反演方法:通过采用纵、横波走时数据对(从相同的震源产生的P和S波被同一台站记录)来联合反演纵波速度(Vp)和纵、横波速度比(Vp/Vs),然后单独反演横波速度Vs,在反演过程同时对地震参数进行定位。该方法不需要假设P和S波的射线路径一致,它是沿着P和S波射线路径计算相对慢度扰动值。该方法直接把Vp/Vs作为一个模型参数,由此能获得比采用从独立反演获得的Vp和Vs计算出Vp/Vs的方法更精确的速度比值。该新方法被应用到反演日本东北地区的壳幔速度及波速比结构的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演结果表明,在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俯冲板块为一高Vp,高Vs和低Vp/Vs异常区,而在活火山下方的浅部地幔楔以及背弧深部地区为低Vp,低VS和高Vp/VS异常。虽然这些特征在前人的研究已经报道过,但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本次研究所获得的Vp/Vs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小的分散性,同时,它的分布特征能较好的与地震波速度结构相吻合。

  • 标签: 地震层析成像 纵横波走时对 太平洋俯冲板块 地幔楔
  • 简介:以认知构式语法为基础,试图探讨现代反讽威胁语的“NP+敢+VP”构式,并尝试通过全面分析这一构式的句法形式.从语义、语用特征探索该构式的构式义形成机理,认为该构式义产生基于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之间的互动。

  • 标签: “NP+敢+VP” 认知构式语法 词汇压制 构式压制
  • 简介:"vp+去"是现代汉语常用的一种结构,它最迟在西汉已产生,最初的"去"表"离开"。随着vp的变化及"vp"和"去"关系的改变,"去"最终虚化为语助词。它与"去+vp"的"去"的虚化道路截然不同。此外,它的构式体现三种不同的意义,即表示方式状态类的,表目的类的,还有二者兼表的。以上情况的出现,跟"vp"与"去"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只有弄清楚"vp+去"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在实际生活更准确地理解它。

  • 标签: VP “vp+去” “去+vp”
  • 简介:省略结构是语言"表征经济"的体现,英语VP省略是省略的一种.这种结构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严格与松散释义歧义、局部性条件、删除性效应.这三个特征都受平行原则制约.

  • 标签: 省略 结构 平行 VP 英语 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