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一、“命”的基本义“命”,《说文解字》释为“使也,从口,从令,眉病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令者发号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此外,段玉裁还注“令亦声,金刻多借令为命,史伯硕爻鼎永令万年,是其徵也。”由此来看,“命”的意义主要在“令”字基础之上得以发展。从声音来看,“命”、“令”音相近义相通。结合《说文》注解,可见“命”、“令”都是会意字,其本意是“命令”。

  • 标签: 词义演变 《说文解字注》 亦声 近义 金刻 史伯
  • 简介:"奇葩"的本义在西汉时期书面语中就已经产生,经过数千年的稳定期后,又以新词语的身份重归大众视野,活跃在书面语和口语中。文章通过整理已掌握的语料,归纳出"奇葩"具有四个义项,并进一步梳理词义和用法的发展演变历程,探究词义过程中义项之间的衍生关系以及促成词义的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和经济原则理据。

  • 标签: 词义演变 认知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 经济原则
  • 简介:文章对“求之不得”语义演的考察表明,其在现代汉语的基本义中不包含“得到了”这层意思。“求之不得”先后发展出“行域”“知域”“言域”三域的用法,其语义演的机制为转喻引申,属于正常的语义演,不属于流俗词源。“行域”与“现实域”构成一个无标记的配对,“知域”和“言域”一起,与“非现实域”构成一个无标记的配对。

  • 标签: “求之不得”词汇化 行域 知域 言域 流俗词源
  • 简介:本文从历史语义学角度对两汉以来与汉语语义演相关的研究进行回顾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的汉语语义演研究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 标签: 语义演变 汉语史 历史语义学
  • 简介:近代中国,在自然灾害频发、兵燹匪患惨烈、经济环境的变动以及中西慈善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慈善义演逐步出现,并发展成为清末民国时期一种重要的慈善形式。其形式可分为:赈灾义演、社会公益筹款义演、爱国募捐义演等。义演作为筹资速度最快方式之一,迅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全新的慈善方式,并在筹款赈灾,传播慈善思想,推动近代慈善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义演 慈善 近代中国
  • 简介:“话本”一词只用于艺人的口头表演语境之中,“话本”之“话”专指“口传故事”,“话本”之“本”指师徒传承的“口传之本”。“话本”作“口传故事”解,体现了“话本”一词的伎艺性,一旦脱离伎艺表演的语境,宋人就不用“话本”一词而使用作为书面语的“故事”一词。将“话本”理解为书面的文本,是明以后人的引申或误读。

  • 标签: 话本 口传故事 口传之本 口头创编
  • 简介:多义词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伴随着词义的滋生、分化和衍变。通过对词义的客观表现及其发展规律的整理和探究,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多义词各义位在其词义系统中的位序。然而词义的某些特殊性质、词义系统的二维结构特征、字词关系的复杂性等与词典一义一项、一维排列、以字形字音统率释义等特点之间的矛盾,导致不同词典对同一多义词义项排序表现出差异,从而影响了人们对词义客观面貌的认识。

  • 标签: 多义词 义项 排序 影响
  • 简介:张文翔在《应用写作》2015年第8期《遣词造句,要注意推敲词议》一文中指出,秘书在写文章时,要注意遣词造句。一是词义有大小,大小要推敲。客观事物有大小区别,表述事物的词的词义也有大小之分。这就要求文秘人员在遣词造句时认真推敲,既不能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也不能说大话或唱低调。如“视察”一词一般是中央首长用,省部级领导大多用“考察”,县处级领导一一般用“督查”或“指导”,“调研”则适用于各级。二是词义有轻重,轻重要掂量。汉语中有很多近义词,在遣词造句时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轻重之别。比如请示上级解决问题,如果是一般问题又不急于解决,可写“请求上级给予解决为盼”,如是重大问题又亟待解决,应写“恳求上级尽快给予解决为盼”。

  • 标签: 遣词造句 词义 推敲 《应用写作》 客观事物 处级领导
  • 简介:"清阳"于《洛神赋》中没有确切统一的义释。文章结合不同版本的注释,讨论"扬""阳"的通假关系,结合《诗经》注释,研究分析"清阳"词义

  • 标签: 清阳 清扬 通假 训诂 词义
  • 简介:古希腊语βáρβαρο一词,意为"所有说非希腊语的民族",1中译一般作蛮族。此词与另一个希腊语词βαρβαρóφωνων的涵义及其联系,自古以来就存在很多争议,其中涉及古希腊人蛮族观念的变化问题。本文拟辨析西方学者的有关论说,并且略陈管见。

  • 标签: 古希腊语 拉铁摩尔 《伊利亚特》 TONGUE 荷马史诗 卡里亚人
  • 简介:汉语固有词语从中古就开始从梵语吸收佛教意义,到近现代从英语、日语等外语中吸收新的义项,这表明汉外语言接触中,除了不断吸收外来词,汉语的一些固有词语也在吸收对应的外语词的义项,从而使汉语词语增添了新的义项,丰富了汉语的词义系统。

  • 标签: 语言接触 词义 外来义项
  • 简介:团是我的家乡清明时节的一种小吃。幸运的是,今年过年回老家,我不仅吃上了团,而且还亲手参与制作了一回。家乡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小溪边、田埂上到处都长满了鼠曲草——这就是做团的原料呀!

  • 标签: 青团 清明时节 家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今天晚上,妈妈给我的"读书量统计表"签字。我一看,发现妈妈写的"书"字的右上角少了一点。于是,我指着"书"字对妈妈说:"妈妈,你怎么能随便把‘书’字上的那一点省略掉呢?"妈妈不好意思地拿起笔……小朋友们,你们写"书"字的时候可不要犯和我妈妈一样的错误哦!"书"字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标签: 演变 汉字 妈妈 统计表 读书量 小朋友
  • 简介:一棵荒草用细细的根须抵达千年史实,一行黄叶用小小的叶面采集千年的荣光,一瓣野花用嫩嫩的蕊丝扰动千年的芬芳。这就是长安城,荣华末路唯有荒草。这就是未央宫,历史日后尽是浮尘!干百年前,这里曾是龙首山。千百年后,这里又是龙首山。

  • 标签: 长安城 未央宫 荒草 史实
  • 简介:当前在语言传播和播音艺术研究中,关于朗诵的理念、技巧、作品选等方面的成果已有不少,但鲜见关于朗诵概念本体以及词义历史变迁的研究。要深入地研究朗诵,不仅要准确、完整地厘清它的原始含义,还要客观、全面地认清它在长期使用中的含义及其地位的历史变迁。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本文将用具体的历史记载和注释,按照其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从时间、出处和释义三个维度分析推演出朗诵的具体词义。有一点可以肯定,“朗诵”是用来命名有声阅读,也就是出声的“读”这一行为的。

  • 标签: 维度分析 语言传播 艺术研究 以声 《说文解字注》 艺术形式
  • 简介:箱杂记》是北宋吴处厚所著,也是北宋中后期重要史料笔记之一。本文从《箱杂记》文本入手,通过定量统计,根据介词的语义功能进行分类,分析此书中出现的介词的使用情况,以期对宋朝时期介词的使用状况作一了解。

  • 标签: 《青箱杂记》 介词 宋朝
  • 简介:旅的最初概念是来自西藏,五湖四海的背包客聚集一处,白天在墙上涂鸦留言,晚上通宵唱歌夜宵侃大山,第二天还能风风火火地爬起来直奔纳木错湖。但归根结底,我依然是那个钟爱睡眠的懒人,还是喜欢在藏式宾馆里安安静静地躺着,再说,我真的无法忍受睡在一百八十斤大汉的下铺,听着床板吱呀吱呀的声音,难以入眠。

  • 标签: 港湾 浪子 纳木错湖 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