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月13日是今年的“腊八节”。关于“腊八”有许多种传说,有与朱元璋相关的,与岳飞相关的,与佛祖相关的……但其中流传最广的,还是下面这个传说:话说从前有一对小两口,得到了祖上留下的八囤子余粮,就此他们过上了好吃懒做、坐吃山空的日子。
简介:<正>大一寒假回家后,我便决心假期不再回去了。我发现,只有那样一个过程让人兴奋、激动,如之前的准备、火车上的乞盼、家门口的泪中的微笑……从学校到家门口的时光是值得咀嚼的,这样的兴奋与激动,是真实里的幻觉。于是多了几分美丽,少了几许失望。有时候,真的希望,一切在家门口的时候,便嘎然而止。瞬间的美丽便成了永恒的回忆,瞬间增负了永恒的价值。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尽管预料到今后的无聊、无奈,却仍然毫不犹豫地跨进了客厅,毫不犹豫。直到兴奋被日常的琐碎麻木,直到激情在那种平淡的反复中冷却,终于再次品尝到预先准备的无聊、无奈。回家的结果就是一次次的抹灭掉回家的欲望;就是一次次地更深
简介:1993年,我住在东京洗足池,常去附近的一家图书馆搜集资料。有一天,图书馆一楼放映厅放映电影《罗生门》。这部黑泽明导演的电影,在中国国内时常听提及,特别是其中蒙太奇片段,几乎成了经典范例,但就是没机会看到原片。果然精彩,包括光影的运用,阳光从树林中漱漱泻下来,就连黑白胶片也成了独一无二的选择。当时我仍处在对电影的迷恋期。这也许跟我早年学画有关,对画面的感觉强于语言。我一直觉得,文字如何绘声绘色,诸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跟直接的声画比起来,也不过是捕风捉影、隔靴搔痒。大学时代的后期,我的兴趣终于从文字中游弋出来,转向了能够具体传达声画的电影。作为中文专业学生,我的本科学位论文居然是关于蒙太奇与长镜头的。我还想当导演,乐此不疲地写分镜头剧本,还试着给影片配乐。但是我也清楚当导演只是我的白日梦,那时电影学院毕业的都没有拍片机会,而我连小说都没有地方发表。电影《罗生门》是根据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莽丛中》改编的。我当时还没读过这小说,我的大学教科书上日本现代作家只有小林多喜二。即便是后来,文学界谈的也只是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川端康成,以及被误读了的“美”。《莽丛中》是根据《今昔物语》中一篇《携妻同赴丹波国,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