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不同骨髓水肿(BME)程度下膝单髁置换术(UKA)的临床效果,探讨BME在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我科收治并符合纳排标准的UKA术29例(31膝)患者资料,按照术前内侧间室BME程度进行分组,收集并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效果及满意度。结果:一般资料无差异;疼痛缓解受水肿程度影响且轻度组缓解效果较好(4.10±0.71vs3.27±0.64),功能改善不受影响,术后满意度受水肿程度影响且重度组明显较低。结论:综合临床效果及满意度分析,骨髓水肿会对单髁置换产生影响;在选择UKA手术时应考虑核磁下BME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老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治疗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患者利用单髁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中科学选择我院合适的患者60人,临床治疗中按照研究目的,首先分析患者基本资料,结合患者身体状态给患者进行单髁置换术,研究中主要利用多项评分测量表了解患者身体关节恢复情况,针对患者术前状态和手术半年后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患者术前膝关节疼痛评分(6.23±1.27)分、膝关节功能评分(50.41±5.11)分、健康状况评分(71.51±6.53)分、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15.39±5.83)分,与术后半年各项评分相比第一项降低,患者身体的疼痛感明显减轻,后三项增加,功能恢复,健康状态转好,灵活度增强,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单髁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重度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重度骨关节炎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20例。A组采用单髁关节置换术,B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胫骨角矫形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屈伸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P<0.05);术后7 d及1个月,A组VAS评分、HSS膝关节评分低于B组(P<0.05),屈伸活动度评分高于B组(P<0.05),胫骨角度小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5.00%,1/20)与B组(15.00%,3/2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膝关节内侧间室重度骨关节炎患者可改善围术期情况及膝关节功能,降低胫骨角度数,缓解疼痛感,提高屈伸活动度,并具有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观察机器人辅助单髁置换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翻修率。方法文献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3月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收集机器人辅助单髁置换术后并发症及翻修率的高质量研究,提取相关数据,使用Stata15.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包括1项随机对照研究,6项病例对照研究,9项队列研究,文献质量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MINORS)评分有7项为14分,3项为13分,1项为12分,4项为11分,1项为10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器人辅助单髁置换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95% CI:1%~4%)。3项研究选用NAVIO型机器人,7项研究选用MAKO型机器人,1项NAVIO型和MAKO型并用,1项选用Acrobot型机器人,由于选用Acrobot型机器人仅1项研究,所以仅按MAKO型、NAVIO型机器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NAVIO型、MAKO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95% CI:-2%~10%)、3%(95% CI:1%~5%)。术后疼痛发生率为0.2%(95% CI:0.1%~0.3%)。术后感染发生率为0.5%(95% CI:0.3%~0.8%)。术后假体松动发生率为0.5%(95% CI:0.3%~0.7%)。翻修率为2%(95% CI:1%~2%),按NAVIO型、MAKO型机器人进行亚组分析,翻修率分别为4%(95% CI:2%~7%)、2%(95% CI:1%~2%)。结论机器人辅助单髁置换术后患者症状及假体长期生存率优良,疗效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中按照单髁置换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按照对比手术治疗的形式开展探究,纳入在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收治患者中的74例为对象,双盲法划分为2组,即对照组(3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和观察组(37例,单髁置换术治疗)。分析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关节功能评分以及膝关节自主活动度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予以膝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胫骨高位截骨术与单髁置换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间收治的57例膝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形式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观察组单髁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预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单髁置换术在膝单间室骨关节炎治疗中均具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但后者术中损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较快,因而在实际治疗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术式治疗。
简介:摘要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U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UKA围手术期可能发生假体周围胫骨平台及股骨内髁骨折,其治疗极具挑战性。导致这一并发症的原因包括:技术性原因,如术中操作导致平台后皮质强度弱化、内侧胫骨关节面切骨量过多导致承载假体的骨量减少、假体对线不良导致骨床应力集中等;假体设计原因,如非骨水泥假体的压配固定设计、胫骨切骨导向器多钉孔固定等;胫骨平台形态原因,如亚洲人群胫骨内侧平台窄小及悬凸等。合理选择适应症、正确地把握手术原则及标准化手术技术是预防UKA围手术期假体周围骨折的关键,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骨折模式及假体的稳定性。
简介:摘要单髁置换术(UKA)对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来说是一种可选择的术式。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比较,UKA的优势包括手术风险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住院时间短等。然而,与TKA比较,UKA的翻修率更高,假体生存率更低。假如能提高传统UKA的假体生存率和降低其翻修率,UKA将会发挥独特的优势。目前,机器人辅助UKA正引起人们的关注。机器人系统在UKA中已被用于提高骨准备、部件对齐和量化韧带平衡等方面,最终目的是改善术后运动学和提高假体生存率,以及降低翻修率。本文将介绍目前可用的两种机器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机器人辅助UKA相较于传统UKA的表现及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膝关节单髁置换(UKA)手术前后胫骨后倾角(PTS)的改变与术中关节屈伸末端间隙压力以及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的关系。方法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38例(46膝)UK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自行设计的压力传感器测量不同屈膝角度时内侧膝关节间隙的压力,分析手术前后PTS变化(∆PTS)与术中屈伸末端膝关节间隙压力及术后关节屈伸活动度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46膝,男14例,女24例,年龄(69.1±7.4)岁,随访(11.2±3.7)个月。经计算,间隙压力为(88.3±40.6)N;调整后的伸直末端间隙压力为81.7%±33.8%,屈曲末端间隙压力为55.6%±31.0%。术后随访时固定屈曲畸形[M(Q1,Q3)]为0°(0°,3°),较术前0°(0°,5°)减少(P<0.05),术后最大屈曲度为115.9°±16.4°,较术前的112.0°±16.8°增加(P<0.05),术后PTS为8.3°±2.7°,与术前的8.6°±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发现,∆PTS与伸直末端压力及固定屈曲畸形间均呈正相关(r=0.334、0.317,均P<0.05);伸直末端压力与固定屈曲畸形呈正相关(r=0.472,P<0.05)。而∆PTS与屈曲末端压力呈负相关(r=-0.397,P<0.05),但此两者与最大屈曲度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UKA术中减少PTS会减小伸直末端间隙压力并减小术后膝关节固定屈曲畸形,同时会增加屈曲末端间隙压力,但并不会因此减少术后最大屈曲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在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疾病治疗中的早期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自2021年5月到2022年4月所接诊的实施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踝置换术的42例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疾病治疗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皆获得成功,手术平均时间为(82.19±11.07)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96.11±16.52)ml,切口平均引流量为(155.21±29.54)ml。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未发现假肢松动等症状,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最后一次随访时的KSS、ROM均高于治疗前,而VAS、WOMAC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实施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踝骨置换术治疗,疗效甚佳,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改善,可在临床上广泛推行。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髁置换(UKA)与全膝置换(TKA)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6例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TKA治疗,观察组予以UK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1周、1个月膝关节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输血率(35.42%,17/48)低于对照组(66.67%,32/48),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HSS评分、ROM、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相比TKA方案,UKA方案治疗内侧KOA的手术指标更好,可更好地改善术后HSS评分、ROM、VAS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