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徒手心肺复苏与应用心肺复苏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徒手心肺复苏的50例患者作为参考组研究对象,以同一时期内在我院接受心肺复苏机实施心肺复苏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对比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参考组患者在苏醒前的各项动脉血气指标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苏醒后,研究组患者的SaO2、PaO2、PaCO2与参考组患者相比,前两项明显更高,后一项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52.0%、复苏总有效率94.0%,均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14.0%、复苏总有效率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不良反应率46%高于参考组患者的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来说,心肺复苏机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具有更好的复苏效果,临床上可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应用的疗效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36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的前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均分为18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徒手心肺复苏方式),观察组采取(心肺复苏机方式)进行急救,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苏醒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以及临床抢救成功率和有效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苏醒后的PaO2(96±1.35)kPa、SaO2(97.49±8.48)%、PaCO2(3.22±0.47)kPa,较苏醒前有所改善,则显著优于治疗组;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总成功率为16(88.88)%、心肺复苏总有效率为17(94.4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较徒手心肺复苏相比较,采用心肺复苏机可在急诊科的应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在200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全院共抢救的277例心脏骤停患者,依照心脏骤停到启动CPR(即胸外按压)所需时间,把277例心脏骤停患者分成三个组即复苏延迟组、复苏较迟组、复苏及时组。均给予心肺复苏,依据心电图或心电监护选择药物及/或电除颤。结果心脏骤停后72h内临床死亡173例;抢救初期复苏58例(对心脏骤停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恢复心跳大于等于72小时,仍唤不醒);抢救完全复苏46例(心脏骤停病人经心肺脑复苏后存活大于72小时以上,即能唤醒)。比较三个分组的心肺复苏情况,抢救成功率最高而且死亡率最低的组别是抢救及时组,抢救较迟组的抢救初初期复苏率虽然较高,却没有1例成功脑复苏的,在抢救延迟组中,抢救成功复苏率最低,本组更没有1例成功的脑复苏病人,并且有着最高的死亡率。结论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开始抢救(CPR、电除颤及药物)越早,成功心肺脑复苏的几率就越高,而且死亡率越低。P<0.01,具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心肺复苏机和徒手心肺复苏应用在急诊科的疗效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急救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98例,均无心肺复苏的禁忌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徒手心肺复苏,观察组予以心肺复苏机,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有效率。统计每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的比较。结果研究中显示,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83.67%,对照组患者急救有效率为65.31%,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心肺复苏机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徒手心肺复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状态,提高心肺复苏的有效率及成功率。
简介:摘要心脏骤停(suddencardiacarrest,SCA)是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1。徒手心肺复苏技术(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技术和方法,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实施及时有效的抢救可以明显提高其生存率2。研究显示,在心跳停止4min内开始有效心肺复苏者50%被救活,4~6min开始有效复苏者10%被救活,超过6min有效复苏者存活率仅4%,10min以上开始有效复苏者极少存活3。国外一项研究表明,有20%的公众有机会目击猝死,但不到5%的人会尝试进行心肺复苏,表明居民心肺复苏知识缺乏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尤为明显,我国对公众CPR知识的培训还没有建立起完整规范的体系,社区健康教育资源仍匮乏。因此,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拟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技术培训,以提高社区居民对危急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前国内对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抢救成功率并不高。如何做好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医学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通过对16级临床专科59名学生的考核卷进行了分析,得出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改进心肺复苏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的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4年至2017年急诊心肺复苏的49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49例患儿的年龄、病因、疾病分布、急救成功率等临床资料,为后续提高儿科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参考。结果49例患儿的急诊心肺复苏成功31例,成功率为63.3%(31/49),其中呼吸停止患儿心肺复苏成功率相比心跳停止患儿的成功率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急诊心肺复苏的诱因中意外性疾病23例,占比为46.9%(23/49),相比感染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儿发病时有现场目击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为83.3%(15/18),31例患儿发病时无现场目击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为51.6%(16/31),有现场目击者患儿的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后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心跳或呼吸骤停的病死率较高,提前介入心肺复苏有助于提高急救成功率,加强监护人的安全监护意识和急救知识宣教,亦有助于降低临床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院前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行CPR处理的258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的复苏总有效率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患者的复苏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口对口、面罩给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复苏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多发性外伤、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F患者的复苏总有效率显著高于VA、无脉电活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包括年龄、通气方式、原发疾病、CPR前ECG(P<0.05)。结论院前心肺复苏患者自发循环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原发疾病、通气方式、ECG表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效果及预后作用。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80例接受心肺复苏干预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分组理念与原则将本研究中所选取的80例患者划分到两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急诊护理措施。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效果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5.00%)、复苏后28d存活率(95.00%)、出院时存活率(93.94%)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85.00%)、复苏后28d存活率(85.00%)、出院时存活率(69.70%),数据差异均显著,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效果突出,可以更好的改善临床预后作用,有效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值得推广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品质心肺复苏胸外按压的方法。方法结合有关文献资料以及自身的工作经验,对于提升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质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提供有关的参考依据,提升心肺复苏效果,使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得到相应的提升。结果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中应当重点做好循环支持,使胸外按压中断时间最小化,同时严格掌握胸外按压的频率以及深度等。在日常工作中要想提升心肺复苏胸外按压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对相关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同时提升医护人员身体素质,加强力量训练,保证心肺复苏胸外按压的高品质实施。结论加强对高品质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方法的探讨,可使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升,探索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当人体出现心脏骤停时,未能在4-6min进行及时有效抢救,则会对人体脑部以及多处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需要尽快对其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但是目前很多人并未掌握心肺复苏方法,导致在急救人员到达时患者已经死亡。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可以通过急救调度电话,指导患者家属、朋友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确保患者能够支撑到急救人员到达。与此同时,全方面掌握救护车动向,让救护车能够尽快到达救护现场。本文主要对外心搏停止(OHCA)患者进行急救调度电话指导,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心肺复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与疾病预后情况;方法以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以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对干预措施进行完善形成专项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期间情况与心肺复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监护时间、复苏后8d存活率及出院存活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0.05;结论在常规心肺复苏干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心肺复苏患者护理干预能够优化患者的住院期间情况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方式的心肺复苏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心肺复苏治疗患者,用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施以序贯性气道开放方式心肺复苏与非序贯性气道开放方式心肺复苏,对两组患者通气时间、正常呼吸恢复时间、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序贯性气道开放方式心肺复苏治疗后通气时间与正常呼吸恢复时间比对照组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比对照组,实验组总体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序贯性气道开放方式心肺复苏治疗能够快速让患者通气,使其恢复自主呼吸,并有效提升心肺复苏治疗成功率,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具有应用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