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miR-9在卵巢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上调或者下调miR-9后,在RNA水平上通过RT-qPCR检测卵巢癌细胞系SKOV3和A2780中上皮指标E-cadherin表达变化;在蛋白水平,通过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2株细胞系中上皮指标E-cadherin和间质指标vimentin蛋白表达变化。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靶向E-cadherin3’UTR的miRNA,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进一步验证miR-9靶向结合E-cadherin的3’UTR区。结果:上调miR-9后,卵巢癌细胞系中E-cadherin表达受到明显抑制,vimentin表达明显增加;反之,下调miR-9后,E-cadherin表达明显增高,vimentin表达明显降低。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miR-9可以直接靶向E-cadherin的3’UTR区,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预测结果正确。结论:miR-9促进卵巢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简介:目的:研究miR-1290在宫颈癌Hela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方法:模拟肿瘤放射治疗的分割疗法,单次2Gyγ射线连续照射宫颈癌Hela、Siha细胞诱导辐射抗性细胞株;采用microRNA芯片技术比较辐射抗性细胞与亲本细胞中miRNA的表达谱差异;经不同条件乏氧和辐射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后检测miR-1290的表达水平;借助miR-1290及miR-1290-inhibition慢病毒表达载体,调变miR-1290在Hela细胞的表达;调变miR-1290后,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比较Hela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E钙黏素(E-cadherin)和N钙黏素(N-cadherin)的表达。结果:在宫颈癌辐射抗性细胞中miR-1290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乏氧和辐射可诱导miR-1290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表达(P〈0.05);上调表达miR-1290,Hela细胞出现了明显的间质细胞的形态改变,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明显增强(P〈0.05)。在Hela细胞中上调表达miR-1290,降低了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同时升高了N-cadherin的表达(P〈0.05)。结论:乏氧和辐射可诱导miR-1290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表达,miR-1290通过调控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发生EMT。
简介:目的: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滑膜细胞为研究对象,明确miR-10a对滑膜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首先用qRT-PCR对筛选得到的异常表达miRNA进行验证,进而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报告基因、Western印迹方法,明确miR-10a的靶基因,最后采用Transwell、划痕实验考察miR-10a对RA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FLS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miR-10a在RA患者滑膜组织及细胞中低表达;TAK1和BTRC是miR-10a的靶基因;miR-10a可促进IL-6、IL-8等炎症因子的表达;miR-10a可促进FLS细胞的侵袭、迁移。结论:miR-10a可通过调节NF-κB的活性影响RAFLS细胞的侵袭、迁移。
简介:Polydnaviruses(PDV)是一组昆虫DNA病毒,它与他们的特定的主人黄蜂展出一种相互的共生关系。而且,到目前为止在PDV识别的大多数encapsidated基因与发源昆虫的基因,然而并非与发源病毒的基因分享相同。同时,与2黄蜂类Cotesia和Glytapanteles联系的PDV大概编码一些基因从另外的病毒发源。Cotesiaplutellaebracovirus(CpBV)编码对baculoviralp94相应的4基因:CpBV-E94k1,CpBV-E94k2,CpBV-E94k3,和CpBV-E94k4。这研究被进行由baculoviralorthologs把他们的序列与那些作比较预言CpBV-E94ks的起源并且在nonparasitized幼虫和随后的特定的RNA干扰由他们的短暂表情决定生理的功能。我们的种系发生的分析显示CpBV-E94ks与另外的E94ks被聚类从不同PDV发源并且与betabaculoviralp94s分享了高类似。这4CpBV基因在Plutellaxylostella的幼虫的很发展的阶段期间被表示由C寄生于。plutellae。这4E94ks的表示主要在血球和胖身体被检测。随后的功能的分析由在vivo,短暂表示证明显著地禁止的所有4病毒的基因两个都招待有免疫力、发展的进程。这些结果建议CpBV-E94ks与betabaculoviralp94s分享起源并且在压制主人免疫者和发展过程起寄生作用。
简介:目的:比较并评价涂片抗酸染色法(涂片法)、L-J培养法和基因芯片法在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1例需查抗酸杆菌的临床标本,采用涂片法、L-J培养法和基因芯片法检测分枝杆菌,3种方法检测结果存在分歧的标本再进行DNA测序,以培养鉴定结果阳性或DNA测序得到分枝杆菌序列为确诊标准。结果:241例标本,涂片法、L-J培养法和基因芯片法的检测阳性率依次为18.7%、12.0%、15.8%,经卡方检验三者阳性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灵敏度依次为85.4%、70.7%、93.0%,经卡方检验三种方法的灵敏度总体来说有差别(χ2=7.24,P〈0.05),涂片法与L-J培养法以及涂片法与基因芯片法的灵敏度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基因芯片法的灵敏度高于涂片法(χ2=6.61,P〈0.05);检测特异性依次为95.6%、100.0%、100.0%。38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患者中有28例为结核分枝杆菌,10例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结论:与涂片法及培养法相比较,基因芯片法能够鉴别分枝杆菌菌种,同时具有快速、可靠、准确度高的特点,在分枝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抗菌治疗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细菌感染对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排除影响G试验结果的干扰因素后,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血培养细菌阳性及血培养阴性患者各40例,采集血清进行G试验检测。结果40例血培养细菌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菌22例,革兰阴性菌18例,其中只有1例大肠埃希菌的G试验结果为阳性,4例在灰区,其余为阴性。40例血培养阴性标本3例G试验结果在灰区,其余为阴性。血培养细菌阳性组与血培养阴性组G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细菌感染对G试验检测干扰较小。
简介: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6月间临床G试验的住院患者结果,分析G试验诊断真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等能力指标。结果真菌感染组G试验检测值228.4±250.1pg/mL,非真菌感染组G试验检测值32.6±13.6pg/mL,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G试验对真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83%、92%、88%、89%、87%、0.75。结论G试验是真菌感染的重要早期实验室指标之一,对其合理应用可有效提高真菌感染的诊治水平,特别是阴性结果对排除真菌感染的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