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认为,逻辑研究真,是关于实真的最普遍规律的科学;逻辑的任务是仅仅说明最普遍的东西,对所有思维领域都有效的东西。弗雪运用逻辑与语言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真”,通过严格的形式语言和系统的逻辑演算的方法求真。他的论述涉及逻辑研究的对象及方式,逻辑和心理学的区别,这些论述反映了他对逻辑这门学科性质的独特认识,他的观点对现代逻辑和20世纪哲学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 标签: 弗雷格 求真 逻辑观
  • 简介:历史上,康德第一次较为清晰地指出所有语句要么是分析语句要么是综合语句,同时给出了划分分析性语句与综合语句的依据,并明确认为分析性语句是不扩展知识的。康德给出的区分分析与综合语句的依据会带来明显的问题。弗继承并发展了康德对于分析性观念的基本想法,在《算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尝试论证算术真理是发展了的逻辑真理、是分析性命题相。相较于康德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弗的刻画有明显的优点,克服了康德的定义带来的几个明显问题。同时,弗也明确反对康德的分析命题并不扩展知识的这一想法,尝试着指出在一种意义上分析命题是扩展知识的。

  • 标签: 分析性 康德 弗雷格 概念分析 概念形成
  • 简介:和胡塞尔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两位重要哲学家,他们各自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传统的开创者。有意思的是,他们都将批判哲学中的心理主义思想作为其哲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由此引发了西方哲学界围绕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的持续争论。研究弗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哲学上的相互影响与区别,理清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分野的线索。特别是在当代语言哲学、知识论和逻辑学领域中"自然主义"复兴的背景下,不少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是否有必要反对心理主义"以及"弗和胡塞尔是否彻底驳倒了心理主义"等问题。重估他们的反心理主义思想,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以心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对于当代哲学在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的影响和意义。我们将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这两个重要的角度出发,对弗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影响进行再评估。

  • 标签: 反心理主义 弗雷格 胡塞尔
  • 简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解放等问题上有着比以往资产阶级学说更为科学的界说,人在自由平等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默多克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西方社会人的地位和尊严问题,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重新思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民身份和文化权力问题,揭示了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仅仅实现肉体的解放还不是人的解放的最终目的,精神的解放,思想文化的解放才是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发展的必然要求。

  • 标签: 文化权力 精神解放 社会进步
  • 简介:  胡家祥教授是文艺理论界一位辛勤而扎实的耕耘者,继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之后,他又推出了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这是作者积十余年思考写成的心血之作.……

  • 标签: 中西求 会通中西 创新弘扬
  • 简介:“圣言可违乎?”这句话是一位北方读者,对我扬弃唯识论的文章的质问。这位读者来信认为,对圣言(即对圣人讲过的真理之言),我们后来的学佛者只能遵循决不能违背。言外之意认为我对古代唯识家们关于“识外无境”的观点的批判是大逆不道的。

  • 标签: 唯识论年 佛学研究 中国
  • 简介:神霄法是唐宋时期道教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唐宋道教法是以神霄法为其核心,诸家百派法或依其演变而来,或大受其理法影响。这里,以神霄派法为中心,探讨道教法的思想特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 标签: 道教 神霄派雷法 元气 宇宙生成论 阴阳学说 天人合一
  • 简介:就人的本质而言,人同时具有个体性和位性。个体性是从人的肉体以及与肉体密切相关的物质欲望方面来说的,位性是从人的精神以及与精神密切相关的信仰、道德方面来说的。当代社会错误地将个体性当作人的本质,而完全忽视了同样作为人的本质的位性。尽管从质料的角度来说,人往往被当作追逐物欲的个体,但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说,人更应当被当作具有神圣信仰的位

  • 标签: 雅克·马里坦 个体性 位格性 人的本质
  • 简介:<正>《爱的本性》包括《柏拉图到路德》、《优雅的爱与浪漫式的爱》和《现代世界》三卷。第一卷《柏拉图到路德》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于1966年出版。第二卷《优雅的爱与浪漫式的爱》1984年出版。第三卷《现代世界》即将出版。作者欧文·辛是著名的爱学专家,现任美国麻萨诸塞工业学院哲学教授。《爱的本性》第一卷追溯了从古代到中世纪以来爱的思想。作者首先考察了哲学家们。诸如柏拉

  • 标签: 辛格 浪漫式 现代世界 柏拉图 欧文 路德
  • 简介:雅克·马里坦的"位"理论(源自"三位一体")是关涉人的本体论存在的非常有特色的思想。"位"是具有神圣性、超越性的实体,其界定着眼于人的精神中高尚神圣的一面,与着眼于肉体及其欲望的"个体"范畴相对。从位与共同善的关系来看,共同善着眼于位人的共同福祉,对于世俗共同善而言,作为上帝形象的位超越于世俗社会。位理论是马里坦回应基督教世俗化浪潮的理论根基,对于纠正现代人过于注重物欲享受的偏向有一定积极意义。

  • 标签: 马里坦 位格 个体
  • 简介:“翁玛利”效应,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术语,意思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够学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增强信心。在企业用人方面,一些精明的管理者也十分注重利用翁玛利效应来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翁玛利效应能促使激励者化压力为动力,快速适应岗位需要。士光敏担任日本的东芝会社社长时,坚持“尊重人就得委以重任”的用人原则,有十分之才,交给十二分的重担。同时,士光敏还坚持内部聘才的原则,即企业不管需要什么人才,基本上不外聘,一般都从内部提拔使用,使员工得到锻炼的机会。这对那些暂时未获提升的员工也有一种心理暗示,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机会肯定会降临。正是这种信任式的管理法,使东芝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我国的联想集团,有一个“小马拉大车”的用人理论,也是充分发挥了翁玛利效应。不管你才大才小,你都能获得略大于自身能力的舞台。小马拉大车,使“小马”感受到集团的信任,自然会不断地追求进步,以便更快地适应手头上的工作。而当业务成熟了,长成“大马”了,很快又会有更大的车要拉。翁玛利效应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被管理界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就是善用翁玛利效应的管理高手。他...

  • 标签: 中的翁格 玛丽效应 用人中的
  • 简介:本文探讨了“义”的两种含义,即它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义的基本义就是它的文本义,而引申义则是后人对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时引出的一个概念。义在早期佛教的传播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意义,于是它的义蕴得到了引申和发挥,产生了“义佛教”这个术语。义的本义是一种概念上的对等,但是后人提到的“义”如“义佛教”则是它的引申义,变成了比较哲学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 标签: 格义 佛经翻译 护教 格义佛教 比较哲学
  • 简介:玄奘法师在印度将要回来的时候,戒日王给开了一次无遮大会。窥基法师《因明大疏》中说玄奘法师在这次无遮大会上公布了“唯识比量”,唯识比量就是真唯识

  • 标签: 唯识 玄奘 法师 因明
  • 简介:净影寺慧远作为隋代佛教三大师之一,其著作《大乘义章》更是南北朝佛教集大成之作,而其中的《三智义》则是中国佛教现存著作中第一篇论述"论"的专文。佛教的"论"主要探讨正确的知识从何而来,以及其在解脱的趣向中有何重要性。慧远在《三智义》分别阐释了"现量"、"比量"和"教"的三说,认为知识的真实性与修行者的境界有对应关系,境界越高,则能得到更真实的认知;而真确的知识亦有助修行者培养智慧,以迈进更殊胜之境界。慧远亦以具有中国思想特色的"理事观"去诠释"论",从中可以看到佛教"论"的中国化;亦从侧面反映了南北朝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而慧远所代表的思想则在其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标签: 慧远 量论 解脱论 理事观
  • 简介:妊娠中期是怀孕21~23周这段时期。此时的女性体型已凸显为孕妇体,对裤装有着特殊的要求:以往的宽、大、松裤装由于凸肚体易脱落;裤腰的加大,裤腿变得太肥。女性在怀孕期间对美的追求不减,同时对舒适度的要求更高。裤装的结构设计与人体的下体特征以及穿着的舒适性、合体性息息相关。结构处理不当就会使穿着者的运动、工作受到影响。因此,只有合理地在裤装结构中运用放松设计,才能提高妊娠期妇女穿着裤装时的舒适性。依据面料性能对主控部位的放松设计正日益受到服装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 标签: 结构设计 妊娠 服装 中期 怀孕期间 穿着者
  • 简介:乌托邦是齐蒙特·鲍曼著述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是他理解和阐释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鲍曼认为,乌托邦是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想象,对现实的评判,具有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作为一种文化想象或精神信仰,乌托邦属于'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的范畴。因此,鲍曼支持整体上的乌托邦精神,反对将其简化为一个特定社会的规划付诸实践。在后现代社会,人类的乌托邦梦想已分解为自我无限膨胀的私人的消费幻想,成为了一种'消费乌托邦'。鲍曼强调乌托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倡导人类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 标签: 乌托邦 现实性 可能性 社会规划 美好社会
  • 简介:赛博作为20世纪晚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不仅蕴涵着西方语境中人与机器、心灵与肉体等古老隐喻,同时也是控制论视角下对这些命题的一种重述,同时赛博也为从当代的角度对这一古老命题进行反思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 标签: 赛博格 隐喻 控制论
  • 简介:文章剖析了强力手段的"硬斗争"在维持传统安全时所处的两难境地,同时以杰布瑟人类意识发展"三阶段论"为方法,阐述了维持非传统安全不在于强力打压,而在于经济、政治直至文化意识的沟通与弥合,并强调各民族文化意识沟通、弥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对维持国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非传统安全 民族文化 国际安全 恐怖主义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