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甘肃道教学习参访团学习参访的几点感受袁宗善今年5月27日至6月12日,我作为甘肃省道教学习参访团的一名成员,到四川成都市青羊宫、青城山,重庆市老君洞、渣滓洞,湖北省武当山,上海市白云观、城隍庙等地参观学习。这是建国以来甘肃省道教协会首次组织教职人员...

  • 标签: 道教学 参访 青城山 道教管理 甘肃 老君山
  • 简介:单道开曾对人说“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高僧传》初集卷十罗浮山单道开)佛教是把疾病的对治视为自己的修学内容的。通常说这就是医方明。因此佛教寺院在古代一般会有为民间看病施药的传统。中国古代的好些名僧也

  • 标签: 中国佛教 修学 医学 释杯度 佛图澄 单道开
  • 简介: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部,太行山脉南端,南临黄河天险,东濒华北大平原,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一。

  • 标签: 王屋山 天坛 落花 中国古代 济源市 河南省
  • 简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日佛教学者对房山云居寺辽、金两代刻有《千字文》编号的石经和辽代《契丹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是其中关于《契丹藏》和辽、金刻石经之本藏部分(第1-480帙)的编目问题,以及辽、金对经之本藏部分所据底本的问题,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学者们曾经提出过一些看法,如《契丹藏》是据五代石晋时可洪的《新集藏经音义函录》进行编目;“辽刻房山石经是以《契丹藏》为底本的复刻本”,但是近十年来,我们经过《中华大藏经》的编辑、校勘,对上述看法发生质疑,认为上述的观点有不正确和不准确的地方,值得商榷。

  • 标签: 契丹藏 房山石 《中华大藏经》 世界宗教 千字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佛陀创教,戒律以金口所宣,成为教团和合之内在基因。制戒十利标识了戒律制定之原由,略带头陀行色彩的苦修思想成为弥漫于僧团的普遍氛围。严持净戒,自求证果,是根本佛教时期的修行特征。然至佛陀灭度,因弟子赴各地传教之需求,一味之戒律有所改变,“小小戒可舍”成为戒律改革的先声。至部派佛教时期,各部律本产生,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结果。大乘佛教兴起,与小乘各执其律,印度佛教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佛教初传中国,其所遭遇到的最大阻力或责难在理论层面上便是伦理观念,而具体呈现出的实践层面便是可闻可见的戒律制度。印度戒律中许多戒条并不符合中土风俗,随后历代僧制的产生,律宗三家的成立,以及百丈清规的确立,皆是对印度戒律的变革,是依据当时僧团的实际理地而创制的。日本佛教自鉴真东渡而有戒法弘传。但至平安时代,最澄施行僧团戒律改革,弃舍小乘戒律,首次建立纯大乘菩萨圆顿戒,于戒法别具匠心。到缣仓佛教,有道元、日莲分别开展的单受菩萨戒传统,又有亲鸾所立“无戒之戒”的修行法门,突破了大乘圆顿戒传统。此后,日本佛教无戒之戒风行草偃,为教团与社会民众所接受。对印中日戒律观演变进行考察,其演绎流变乃是基于时代的选择与历史的必然。印中日佛教发展演进的历程所昭示的是佛教的应世性与圆融性,最大限度地适应本土社会现实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需求、时代精神将最终成为佛教戒律观演进的仲裁者。佛教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才是“正法久住”的根本基础。

  • 标签: 随方毗尼 戒律观
  • 简介:应俄罗斯教育和科学部的邀请,团中央、全国青联组织以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为名誉团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常务副主席)胡伟任团长的中国青年代表团,于9月18日至25日对俄罗斯进行了友好的访问。代表团成员共94人,有共青团组织负责人、国家公务员、青年企业家、宗教界人士、文艺工作者、运动员和大学生。我有幸作为代表团唯一的一名宗教界人士,参加了此次访问。

  • 标签: 代表团 中国青年 中央 国家公务员 宗教界 共青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