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正>富有与仁德是什么关系,它们是统一的,还是相矛盾的?自古以来人们就谈论它。春秋时期有个叫阳虎的人说过:“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认为富有和德行是互不相容的。庄子也讲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意思是诸侯富人能窃取财富和权势,也能窃取仁义道德,道德本不为诸侯富人所有。这的确道破了阶级社会中富有和仁德之间的联系。阶级社会中的富有者都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他们就是以此对完全丧失了生产资料或仅有极少量

  • 标签: 诸侯 阶级社会 富人 道德水平 真理性 生产资料
  • 简介:经道家后学的更革,《老子》第十九章的文本呈现出弃绝仁义的极端倾向。通过比照郭店楚简原文,不难发现,《老子》对的思考远高于机械地排斥与抨击。立足于自然与人为的区分,《老子》以更深远的自然之来反观人为之的局限性,即自恃己智,怀德忘本之患。这并非是对原儒处""概念的消解,而是一个重要的提醒与补充。深入探究《老子》之,是重新定位儒道关系的枢纽。

  • 标签: 老子 自然与人为
  • 简介:的“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的“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的“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 标签: 四德 五常 偏言 专言
  • 简介:里,位于榕江县境中部,距县城61公里,是侗、苗、水、汉等民族杂居乡。山寨古树苍翠,绿竹依依,吊脚楼层层叠叠掩映其间,仿佛在诉说一个山水家园的主题。这里山川秀美,景色迷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卖点极多,这里流传于民间的爬窗探妹;风趣诙谐的斗牛踩鸡;神秘古朴的祭萨大典;古老传奇的婚恋情史;多彩缤纷的侗族服饰;侗女独特的饮食文化;还有美机坠落里的史实;太元瀑布群等。

  • 标签: 风情美 民族杂居 资源丰富 民族文化 饮食文化
  • 简介:""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观念,但追究其原始内涵,则尚无精确答案.早在中,就有三形三义,究竟哪个是""之本源字形?许慎放过了这一重大问题.但这里留下了""的本源的疑难也留下了如此的线索.本文通过甲文中"尸"字,与夏商周沿习的尸祭之礼,揭示了许慎""字"从尸"的原因,说明它是的原始正字.又从甲文中"尸"与"人"的区别,说明"从人二"绝非本源的""的内涵,同时也说明了"从千心作"之乃是在"从尸"之含义上衍生之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的原始内涵不是横向的人偶相爱,而是悼亡哀死的纵深的内在心性;""的源起早自夏商西周开始,而春秋时显要的人相偶爱的""是"从尸"之心性之脱离尸礼后的推己及人;还借"尸"、"夷"假借,探讨了尸祭之礼和心性之的发明者或最重视的部族可能是东夷古族.从而辨明了思想史上并存的心性之、爱人之、以为心性三者哪个是本源,以及它们演绎的次序等问题.明白这些,对于我们认识的真相和地位,对于通过礼更深切著明地把握、孝关系及孔子儒家的思想源泉和体系,对于理解老子思想中舍取慈的实质等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起源 丧礼 尸祭礼 夷俗
  • 简介:“里”思想蕴合并显现了孔子对的源初领会。但是由于受到对象式、知性化思维方式的影响,“里”思想在现今往往被误解或忽略,因此就有重新揭示并澄明这一思想的必要。孔子是在一种实际发问所敞开的源发境域中对进行言说的。具有本己性,每一个“己”都拥有一个源发的人世境域,孔子强调只有在每个人最切身的情境中才能被领会与践行。又具有未既性,它并不是有任何既定规定的对象,当入履践于适宜之道时,便以其非现成的源初性被鲜活地拥有了。还具有时间性,要在特定的时机境域中敞开并在不断的实际践行里成就。上述的三重维度都在孔子的“里”思想中被收拢并开敞出来。领会孔子的“里”之思,与重新亲近,反复地践行并居于,可以为我们向精神家园之回归和朝中国梦憧憬之前行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 标签: 本己性 未既性 时间性 实际践行
  • 简介: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论孔子礼学说的渊源。孔子以前,“礼”概念已有一定发展,而“”概念尚甚模糊。孔子在前人关于礼和德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礼学说。第二,论孔子礼学说。孔子的礼学说强调有等差的和谐(即和),而正是和的必要条件;其仁学说强调爱的外推是有等差的,而礼的等差正好成为赖以外推的阶梯。故礼实为同一思想体系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第三,论孟子、荀子对孔子礼学说的发展。克己复礼为,是孔子礼学说的核心。“克”有二义:一为胜任,一为抑制。克己从任己开始,立己方能立人;欲立人不能不有所抑己,为第二段;抑己而达到人己和谐,即成仁,为第三段。孟子主要在第一到第二段中发展了孔子的礼学说,而荀子则主要在第二到第三段中发展了它。

  • 标签: 仁礼学说 孔子 先秦儒家 孟子 荀子 仁者
  • 简介:<正>《爱的本性》包括《柏拉图到路德》、《优雅的爱与浪漫式的爱》和《现代世界》三卷。第一卷《柏拉图到路德》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于1966年出版。第二卷《优雅的爱与浪漫式的爱》1984年出版。第三卷《现代世界》即将出版。作者欧文·格是著名的爱学专家,现任美国麻萨诸塞工业学院哲学教授。《爱的本性》第一卷追溯了从古代到中世纪以来爱的思想。作者首先考察了哲学家们。诸如柏拉

  • 标签: 辛格 浪漫式 现代世界 柏拉图 欧文 路德
  • 简介:“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山居士,“奋起末法苍茫、宗风歇绝之会,以身任道,论师、法将、藏主、经坊,四事勇兼,毕生不倦,精诚旁薄。”(沈曾植《杨山居士塔铭》)居士起晚清中国佛教之衰,肇现代中国佛教之兴,其于中国佛教之大贡献,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对于杨山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兴复中国佛教之前的“序分缘起”,我们却知之甚少。仅有的一些文献资料只有引起我们更多的疑情——造就一代大师的一方水土的本地风光到底如何?徜徉在花木扶疏的金陵刻经处内、深柳堂前、杨山墓塔下,我们时时涌动着拂之不去的愿望:去杨山居士故里参访!终于,因缘成熟了,在金陵刻经处徐卫副主任和办公室陈文宜

  • 标签: 居士 中国佛教 故里 愿望 因缘 大师
  • 简介:<正>胡居是我国明代初期一位重要的理学家,他的思想没有引起时贤们的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本文仅就胡居的理学思想作初步分析,以期抛砖引玉。胡居(1434—1484年),字叔心,江西余干县人。他从学于吴与弼(1392—1469年),终身绝意仕进,“其学以主忠信为先,以求于心为要,操守勿失,莫大乎敬,因以敬名其斋。”(《明史·本传》)一理气论胡居的思想,宗程朱理学,重治心养性。他认为,后世儒者,只有程朱才真理解了《四书》、《六经》的广大浩博精密之旨,因此他十分推尊程朱理学,并亲身躬行之。

  • 标签: 理学家 理学思想 忠信 四书 儒者 心与理
  • 简介:颜钧(1504-1596),号山农,明代后期泰州学派思想家,也是同时期儒学民间化运动①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王艮的"大成仁学",形成一套以为核心、以神为特征、以实践为旨归的"大中哲学"②思想.在泰州后学中,颜钧尤以独特的体工夫论及实践著称于世.即以工夫论而言,他将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说化为大中哲学的"体之方",但在具体进路上,又将之分作两个层次:"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前者表现为提出"制欲非体"、"体之妙即在放心"以及"从心、从性、从情"等思想,主张疏导和顺任心性自然流行,此即所谓"放心体"说;"不逾矩"即是"知及守,庄莅动礼",意在顺任、放逸之后及时纠偏补正,诉诸知性见闻,并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这是儒学中一贯的"戒慎涵养"工夫.但是从"放心体"到"戒慎涵养"的工夫路径,其中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割裂了工夫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并且也与他所追求的一体圆融大异其趣.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 标签: 工夫论 心体 王艮 后学 仁学 泰州学派
  • 简介:之方”的实施原则是孔子所倡导的恕道,“恕”通常表现为“椎己及人”。而“推”是内在仁心表现于外的方式之一,它能够成立是基于孔子行的特点,即孔子重视内在仁心对事物的直接反应。因此,“之方”的生发不是基于孔子对外在事物的分析,而是源于他内心对事物“肯定”的态度。

  • 标签: 仁之方 发生
  • 简介:《论语义疏》的玄学倾向引入注目,引发的玄儒关系问题至今仍存争议。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以《论语义疏》论为考察视角,可从哲学层面窥测玄学对皇侃经学思想的实质性的影响。皇侃会通玄儒,在的内涵上以儒家“仁者爱人”的传统观念为价值取向;在性主张上则以玄学本体论及性分说为哲学依据,并将行为用、性为体的玄学体用观融入、贯彻在其论之中。非全德,性圆足的体仁者虽可达到的至高境界,却难以企及体无的圣人之境。

  • 标签: 《论语义疏》 玄学体用观
  • 简介:以崇讷经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且智”。就“且智”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智之于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从占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且智”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思

  • 标签: 孔子 孟子 圣人观 理想人格论 仁且智
  • 简介:深柳堂及其后院(又称塔院)中的杨山居土墓塔,就在金陵刻经处内。在国外享有盛誉的金陵刻经处,位置在南京城内东南,现址为淮海路35号,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标签: 金陵刻经处 居士 文物保护单位 淮海路 江苏省
  • 简介:陆王心学之所以自宋明理学中产生,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就思想根源上看,程颢的“识”思想,直开心学一派源流。他从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的道德修养工夫上体认“理”,开辟了理学中心性合一的本体论和直觉体认方法论的先河。它依据孔子之“”,上承先秦《易传》的“生生之化”,及《中庸》的性理合一思想,吸收了张载《西铭》万物一体的伦理本体意境,与“大心”说为学方法的直觉倾向,将理学之“理”看作人性与物性、知觉与性理贯通的伦理本体,并由本体而推及方法,论述了伦理本体与实践道德的统一关系。而这正是陆王心学所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 标签: “理” 万物一体 心学 伦理本体 天地万物 程颢
  • 简介: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对《论语》“殷有三”的理解,有很大区别。古文经学认为,三中的箕子、比干就是《尚书·微子篇》出现的“父师、少师”,并在两个文本间建立解释联系,由此使三的行为呈现出表浅性的和谐特征,孔子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作出这个评价的。今文《尚书》此二人本为“太师、少师”,和箕子、比干无关,并认为三的行为处于争执势态之中。本文对《论语》“殷有三”章的解释史进行了微观考察,并根据今文经学的说法,对“殷有三”、孔子的形象和论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解视角。

  • 标签: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解释学
  • 简介: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学的核心。近代以来,许多学者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解,把解释成全德之名,这样的解释一方面把只作为道德德日来看待,降低了与天人会通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之内涵的空泛,从而不能让人真正体认到的真精神。考诸先贤论之精要,依据《论语》之文本,可知孔子之实有体有用,其体本于性与天道,其用即同情之心、感通之心,必统其全体大用,乐行不息,始可识得之精义。

  • 标签: 全德之名 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