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它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文人都曾为七夕竞相“折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妙佳词,我们不妨驻足回首,温习下七夕的来龙去脉和它浪漫的文化内涵。

  • 标签: 七夕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字文化圈 传统节日 文化内涵
  • 简介:司马迁所述孔子"删"说很可能出自《鲁》。《史记》多采《鲁》说;《孔子世家》先述孔子"删"说,紧接着述《鲁》"四始"之义;《孔子世家》述孔子"删"说前后矛盾,都显示出孔子"删"说与《鲁》间的关联。据魏源的说法,也有学者认为孔子"删"说源于《鲁》。司马迁不仅认为孔子"删",而且认为《诗经》的篇次也是孔子安排的,《毛诗》则认为是国史安排的,但《鲁》、《毛诗》的篇第绝大多数相同。由《仪礼》、《左传》、《国语》记载的典礼用乐看,《诗经》的篇次不是孔子排定的。汉儒说孔子安排了《诗经》的篇次,是为了便于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方面阐释。同样,说孔子"删",也是为了增加《诗经》的神圣性。在《》的经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强其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把其与圣人联系起来。所以,到了汉代,儒生就认为《诗经》是孔子编选的,诗篇、次都包含着孔子关于治国理家的微言大义。

  • 标签: 《诗经》 删订 来源 产生背景
  • 简介: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创作的五律《张冠道中》《喜闻捷报》两首,自收入《毛泽东诗词集》以来陆续有一些毛泽东诗词研究者提出质疑,认为这两首同毛泽东的经历、诗风、诗律不合。本文从写作背景、艺术手法等方面解读了两,针对质疑者提出的地点不合、史实不合、季节不合、格律不合、风格不合、品位不合等问题,逐一进行了考辩,给种种质疑予以答疑和澄清,并论定它们绝非伪作而是毛泽东的真品。

  • 标签: 毛泽东 诗词 《张冠道中》 《喜闻捷报》 考辨
  • 简介: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际遇跌宕,极具传奇色彩.除了精于诗文、书法之外,苏东坡对绘画也颇有研究,而且被公认为宋代文人绘画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受时代背景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他融通儒道,崇奉佛禅,其绘画艺术及其理论无不彰显着一股独特的淡逸恣旷之气,给人以“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之美感.苏东坡酷爱以松木竹石入画,根本原因在于其崇尚萧散简古、画相融、以书入画、笔随心性、师法自然的艺术风尚与审美情怀.从文化思想与艺术美学的视角对苏东坡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理论之审美特征进行剖析,将有益于从学理层面准确把握苏东坡绘画美学思想的本质,亦有助于东坡文化艺术的承传与振兴.

  • 标签: 苏东坡 绘画艺术 绘画理论 审美 澄怀观道 诗心画魂
  • 简介:子夏与孔子关于《诗经》文句、内容和价值的讨论引入注目,二者就文质、本末、仁礼等关系的论述代表了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由仪式伦理向情感伦理的转化。孔子及弟子、时人所提出的“质先文后”、“质本文末”、“重质弃文”、“文质一体”、“文质彬彬”等思想代表了先秦儒家早期文质观的主要观点。思孟和荀子在继承孔子文质思想的同时,又从不同侧面分别强化了质与文的思想价值。由对文质及其关系的理解出发,思孟重“质”轻“文”,更加注重“义”的内在性,甚至把“礼”也纳入了内在性的范围;而荀子主张“情文俱尽”,赋予“义”以内外两重性,把“礼”视作实践“义”的根本途径。伴随着文质观的演化,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建构蕴含了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的否定之否定的价值转向,《论语》中所见文质观正是理解这一价值转向和思想逻辑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子夏 诗经 文质观 原始儒家 道德哲学
  • 简介: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一大批学者从理论上积极探索,为我们的实践道路扫清了障碍。刘白作为我国较早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多元性的学者之一,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论先驱之一,他还为推进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改革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 标签: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