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2 个结果
  • 简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中的伊人虽美却时常给人一种“美人如花隔云端”的距离感,而我心中的伊人——《思维与智慧》的风韵却和善如空气般始终紧紧地环绕在我的身边。

  • 标签: 《思维与智慧》 解读 距离感 蒹葭
  • 简介:1.论自然无为思维老子所谓自然无为乃客观世界和主观行为的科学规律的统一,两者主体虽不同而本质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并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即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道德经》整部著作的中心思想就是这个科学规律的无为意识.

  • 标签: 老子 《道德经》 解读 自然无为 科学规律 客观世界
  • 简介:《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源泉,其蕴涵的“道法自然”的本体意识、“知常曰明”的环境意识、“知足者富”的消费意识、“知止不殆”的发展意识等生态智慧中的合理内容,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老子》 生态智慧 自然本体意识 消费意识 发展意识
  • 简介:2004年11月30日,国务院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26号令,正式颁布《宗教事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目前各地正在学习《条例》积极推进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就我个人学习的体会是:要把《条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弄懂、弄通、领会好,离不开对宗教理论的学习理解,

  • 标签: 宗教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4年11月 解读 《条例》 国务院总理
  • 简介:《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中有张生跳墙的情节,跳墙之事则缘于第二折中张生对莺莺所作之诗的理解。对于这一情节的解读,大多数人认为是张生在情急之下错解诗意,而从这首诗的本身入手进行分析证明“张生跳墙”不是由于他错解诗意,而是出于一种心理暗示,从中亦体现出了作者对真情的赞颂。

  • 标签: 解读 《西厢记》 心理暗示 张生 诗意 情节
  • 简介:地处乌蒙山区的织金县是我国清代著名历史人物丁宝桢的故乡。其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县内织金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县城城关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镇内文物古迹,门类齐全,数量众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省文物局正以“织金古建筑群”为名,向国家文物局推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标签: 城关镇 省级 县城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织金县 中国
  • 简介:《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而又难读的书。《老子》博大精深,虽只有五千言,却数千年来,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哲学巨著,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讲演录中认为在中国除了老子外,没有一个称得上具有系统哲学概念的哲学家,孔子只是教育家而不是哲学家;对于在老子以前的五行理论,黑

  • 标签: 《老子》 道家思想 道德标准 黄老学派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他重新确立和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新时期的战略起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顺利推进;立足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作出两个影响深远的重大战略判断;抓住三个关键历史节点的发展机遇,引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乘风破浪。从战略上解读邓小平,学习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领略他目光远大、举要驭繁的战略家风采,对于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改革开放 战略思维
  • 简介: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美学。如果说美学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中扮演过先锋的角色,那么,在21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它应该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一个和谐社会大致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其实质上是自然美的保持和生态美的建设问题。"生态美"是在自然美和社会美基础之上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超越和综合,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形态和审美境界。人与社会的和谐,从根本上说,主要是要建设一个合理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以及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使人能在其中自由、全面和诗意地生存与发展。从美学上说,人与社会的和谐仍然落实到异化的消除、心理本体的建设以及人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上。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经过现代性改造,应该能为现代社会中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思想资源。"情本体"学说是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借鉴西方启蒙时代的启蒙思想,结合当前现实状况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美学策略,也是为未来散文时代提供的一种诗化生存的人生本体。作为人生本体,"情"一方面与心理功能密切相关,是心理本体的具体化,另一方面包含着后天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以及世界的爱和责任。

  • 标签: 和谐社会 美学 生态美 自然的人化 人的自然化 情本体
  • 简介:清华简《保训》篇自面世以来,学人们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释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综合大家的工作,间出己意,对《保训》篇作一系统的解读分析。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 标签: 清华简 《保训》 哲学 中国
  • 简介:诉诸直观自身的艺术所传达的是人在自然、历史和人类的密码中所解读的东西。在人于密码中解读超越存在并基于完美性而使纯然的沉思得以持存之处,便出现了作为介质领域的艺术。只有在形而上的思考中,人才会通过反省的意识洞察到艺术是对密码的严肃解读,进而使人的精神始终向其生存根源开放。正是在人能够触及生存根源之处,生存与天赋才终于合二为一而成其为天才。在艺术中,密码要么作为超验的直观而达至其直观性,要么作为内在超越而在现实本身中变成可见的,迄今为止,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述两种可能性结合起来。在艺术这个大家庭中,由于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诗等门类表现密码的方式各不相同,艺术便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相来。

  • 标签: 艺术 密码 生存 超越存在
  • 简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的“阶级”一词来源于本土话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强调的是争取敌军士兵参加武装暴动,而不是通过“打江山”的方式夺取政权。在1939年12月首次使用“革命的特殊根据地”这一概念之前,毛泽东著作中的“根据地”指的就是“军事根据地”,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被学术界长期忽视的“割据地”。毛泽东著作中的“主观力量”最初指的是“革命力量”,而“客观力量”则是指“反革命力量”。《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规律”相当于现在的“规则”,所谓“战争指导规律”实际上指的是“战略战术”。只有从概念史的角度进行解读,才能准确理解毛泽东的有关文本。

  • 标签: 毛泽东著作 文本 概念史
  • 简介:元代道教壁画为山西永乐宫镇宫之奇珍,也是中国的国宝。因此,晋谒此宫,自然当以欣赏其壁画为要务。永乐宫壁画众多,而最重要者当属三清殿之《朝元图》、纯阳殿之东、两、北壁吕洞宾传奇经历壁画和盘道扇面墙上的《钟离权度吕洞宾图》。以上壁画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技法高超,很耐人体味。

  • 标签: 山西 永乐宫 壁画 道教 宗教信仰
  • 简介:楹联可记录悠远历史、传承灿烂文化、寄托诗意情怀,阐明万物哲理。楹联文化是璀璨的华夏文化中一个雅俗共赏的文化品种,中国楹联文化洋洋大观,可从官场政治权谋的文化透视、经济行业盛衰的文化凸显、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化折射、自然地理风貌的文化建构、事业爱情并重的文化品位、远大理想抱负的文化浸润、品格情操养成的文化熏陶、世事友情感悟的文化底蕴、游戏娱乐文字的文化图景、旷世绝联智慧的文化寻根十个方面管窥中国传统文化。

  • 标签: 楹联 文化 无情对
  • 简介: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的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党的根本宗旨与民心归依相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感相统一。从幸福学角度解读,中国梦是集幸福社会主义、幸福中国、幸福人民于一体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一要以幸福社会主义为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民的普遍幸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要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建设幸福中国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享有幸福对象的普遍性和幸福内涵的全面性;三要以幸福人民为目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通过引导全体中国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发展活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标签: 中国梦 幸福学 幸福社会主义 幸福中国 幸福人民
  • 简介:《论语·泰伯》“曾子有疾”两章都是关于曾子临终场景的记录,编次的倒置彰显了孔子守死善道教诲的主题。守死、善道是曾子守死心态和修身意志的表征,因而守死得以守护死亡、喜悦全归,善道得以留存礼之不善而“贵乎道”之善。检视身体、踏上9-3途之守死是对死亡的接纳,因而守死指涉修身的外延;人之将死,尚能“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此之善道是对生命的坚持,因而善道指涉修身的内涵。曾子的身体爱欲,是孝和仁的巅峰体验;“言不远身”,“行不远身”,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君子风范和儒家修身哲学革命性、彻底性的表达。

  • 标签: 《论语》 曾子 守死 善道 爱欲 修身
  • 简介:《法义》的开篇既展现了这部著作的艺术特性,也大致揭示了柏拉图的写作意图:哲人如何研讨神法。与《王制》中哲人上升到洞穴之外的路向不同,《法义》中“戏仿”立法者的三位老人,尽可能切近人事,他们沿途寻找高大柏树下的阴影乘凉,宛若在建立足以庇护众人的最佳洞穴,这一最佳洞穴是人们的安居之所。在这一居所中,一般人的谋生追求与少数人对德性的追求足以相容,后者良性地引导、包容前者。与此相应,雅典无名氏从哲学下降到对法律的探讨,以此引导两位多利安老人重新审视他们城邦的法律,进而使两位老人从守法上升到对德性的追求。

  • 标签: 柏拉图 《法义》 神法 德性
  • 简介:行云流水一孤僧苏曼殊是清末民初萃集革命与创作于一身的"奇人异僧".从革命的角度说,他意志坚定,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推翻清朝统治和袁世凯帝制尽心竭力;从创作的角度说,他多才多艺,以风格独特的诗歌、小说、散文、翻译、绘画树帜文坛,赢得生前和身后无数读者的击节和赞赏;从身份的角度说,他是个亦僧亦俗、亦侠亦儒的革命者和文艺家.他曾获得的桂冠大体停留在不大反映本质的"诗僧"、"情僧"、"风流和尚"、"革命和尚"等一类称号上,然而随着这位传奇的历史人物的"真面目"越来越清晰呈现于世,而不再继续充当人们揣测的对象.

  • 标签: 苏曼殊 佛教文化 文学创作 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