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注意选择机制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多个具有不同选择标准和功能的复合系统.情绪注意与外源性注意这两种注意选择过程是否可以同时作用,它们之间是否会相互干扰,抑或某一种注意过程是否占优势?本研究以3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经典点探测任务的变式,对50ms和500ms两种SOA条件下,以愉快面孔和恐惧面孔作为情绪注意的提示线索,对情绪注意与外源性注意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两种注意是相互竞争的,都对注意产生效应.在短SOA条件下,恐惧面孔作为情绪提示的线索时,情绪注意和外源性注意会发生相互作用.而愉快面孔作为情绪提示线索时,外源性注意更占主导作用.说明恐惧面孔比愉快面孔更能引发情绪注意;在SOA为500ms时,情绪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均不再产生效应.再次说明,这两种注意是反射、迅速的、自下而上的.

  • 标签: 情绪性注意 外源性注意 点探测任务
  • 简介:人类男女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绵延不绝的必经途径,也影响着良好的婚姻、家庭、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从构词法上看,""本身就是"心"和"生"的会意,"心"是指道德能力,而"生"是指自然本能,这就在人的自然情欲和道德意志的张力之间形成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冲突.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两性关系涉及双方的意志自由和权益责任,需要用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加以调节.因此,人类两性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然关系,成为具有伦理意义的社会关系.对人类伦理关系如何从原始社会的简约严酷,经过封建社会的神秘愚昧、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不羁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美好的研究,是社会主义伦理学的历史使命.

  • 标签: 《性伦理学新论》 安云凤 社会主义 传统文化 封建文化
  • 简介:工作记忆和选择注意都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工作记忆作为由多种组成部分构成的复杂系统,对选择任务也有重要的影响。文章综述了负载特异机制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已有的证明该理论存在的研究证据,从多种资源的角度,为选择注意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工作记忆负载 负载特异机制 选择性注意
  • 简介:康吉莱姆把"生物规范性"看作有机体在病态状态下创造新的功能规范的能力。从康吉莱姆的这一定义出发,可进一步分析皮亚杰如何从儿童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道德规则意识的起源,以及儿童道德规则意识在不同年龄段的演化。通过分析托马塞洛如何从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视角,比较文化因素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儿童个体发育中的不同作用,则可发现"语言的建构作用"对于人类规范性意识发展的基础作用。把康吉莱姆和皮亚杰的理论联系起来,并以儿童创造和改变规范的心理学研究为例,是揭示规范性概念的理论内涵的一种路径。

  • 标签: 规范性 规则 道德意识
  • 简介:本研究以24名小学教师和98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与测验法探讨了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有着较高的准确;(2)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水平随教龄和职称的增高而呈下降趋势;(3)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水平与其条件性知识掌握情况表现正相关;(4)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与其所教年级无关。

  • 标签: 小学教师 知觉准确性 学生注意问题
  • 简介:大多数理论家都承认,实践规范性具有一个“可违反”或者说“错误的可能”的特征。不过,一些理论家认为,这个特征只是规范性概念的一个表面逻辑特征。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错误的可能”特征实际上揭示了规范性概念所具有的规范律令特征。进一步地,正是通过理解“错误的可能”论证所蕴含的这个实质涵义,我们或许才有机会去进一步发现,康德主义构成论是存在内部一致方面的问题的。

  • 标签: 错误的可能性 康德主义构成论 新休谟主义构成论 规范实在论
  • 简介:《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 标签: 学海引 引注 注规范
  • 简介:《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未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

  • 标签: 连续出版物 标注格式 文艺出版社 作者投稿 普通图书 神话研究
  • 简介:《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未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

  • 标签: 标注格式 作者投稿 引文
  • 简介:切实推动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院校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是其开展教务活动、满足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信仰需求的保障;宗教院校的财产是其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培养和教育宗教界人才的保障。因此,解决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院校银行开户问题,对于保护宗教活动场所、宗教院校财务资金的安全,规范财务管理,提升整体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财务管理 宗教活动场所 宗教院校 政策 银行结算账户 宗教教职人员
  • 简介:《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

  • 标签: 标注格式 作者投稿 引文
  • 简介:人原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物。当人作为一种纯粹自然存在时,他并不比其他动物种群拥有更多的优越。只是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人才从自然界中分离与提升出来,成为文明人。文明是生成的,也是发展的,文明的生成与发展表现为对自然状态的疏远与游离的过程。在文明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规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文明也是被规范出来的,没有规范就没有文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规范,但并不是任何性质与形式的规范都能无条件地促进文明的发展,因为社会规范也有一个合理与否的问题。社会规范的制定与确立既要符合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也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 标签: 文明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的合理性
  • 简介:德性论的基本问题是: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论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前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内在品质,后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外在行为。德性论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以人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实质主义的;规范论关注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它不再强调人的内在品质,而以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形式主义的。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从德性论到规范论的转型,其积极的意义是肯定了个人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领域内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即肯定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而将普遍规范限制在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人的外在行为的领域。但是,由于规范论仅仅关注对个人外在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在关于个人追求自我完善方面保持沉默,就容易导致个人追求自我完善这一要求的丧失,而这也就意味者人本身的丧失。

  • 标签: 德性论 规范论 伦理学 道德评价体系 品质 行为
  • 简介:佛法赖僧传。但自明清以降,僧团的戒律问题就备受社会人士责难;近代以来,滥收徒、滥传戒、滥赶经忏、滥挂单,更是成为严重损害僧团形象、影响佛教健康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对此,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就提出过许多整顿僧伽制度的意见和举措。改革开放之初,佛教尽管百废待举,

  • 标签: 社会人士 近代以来 太虚大师 改革开放 佛教 佛法
  • 简介:古代的丛林,只要有禅堂、客堂、库房、衣寮等四大堂口,即可成为一寺庙道场然而今日的寺院,不仅保有原来的寮口,更增设有佛堂、讲堂、教室、会议厅、交谊室、谈话室、图书馆、美术馆、抄经堂、往生堂、斋堂、寮房等,以符合现代弘法的需要。因此,今日寺院是多功能的,提供信徒多方面的服务,与信徒之间的关系密切,是:

  • 标签: 佛教 丛林 寺院 种类 参访活动 礼拜
  • 简介: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两种选择注意干扰任务是否分别对客体与空间信息的保持产生选择干扰,及干扰效应是否受记忆对象言语命名和编码难易程度的影响。实验1采用言语命名和编码容易的记忆任务,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干扰效应。实验2采用了言语命名和编码困难的记忆任务,结果分析发现:空间选择注意次级干扰任务对空间工作记忆成绩存在显著的干扰效应,而基于客体的选择注意次级干扰任务则对客体工作记忆成绩产生了显著的干扰。实验结果说明,基于客体的选择注意和空间选择注意分别在言语命名和编码困难客体与空间信息的保持加工中发挥作用,但当面对言语命名和编码容易的客体与空间记忆目标时,不再发生作用。

  • 标签: 客体工作记忆 空间工作记忆 选择性干扰 基于客体的选择性注意 空间选择性注意
  • 简介:经济规则与道德规范●周荣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道德虽然也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从社会整体来看,道德的滑坡也相当严重。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只能带来道德的堕落呢?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是必然以牺性道德为代价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虽...

  • 标签: 道德规范 经济规则 经济与道德 经济规律 经济活动 利益关系
  • 简介:本文译自英国左翼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佩里·安德森2007年出版的著作《流派》(Spectrum)一书中的《哲学》部分中的一章《尤根·哈贝马斯:规范事实》(NORMINGFACTS:JürgenHabermas)。在论文中,佩里·安德森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著作。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持久的国际影响源于它将历史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论证结合起来,从跨学科的角度、以一种强有力的叙述方式来讨论政治现实问题;其探讨的焦点是从工具理性转向哈贝马斯后来所称的交往理性: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人们的共识,这种共识在一个新兴的公共领域中通过合理性的、批评的交流来达成,并且独立于绝对主义的权力;安德森又同时指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方法和论据方面是对立的。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表达了对于法律中介作用的敬意,在法律的中介作用中,交往权力被转变成行政管理权力;通过将社会整合重担转变成自动控制体制,把生活世界行为者从社会整合的重担下解放出来;但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实际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论述很少,它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而这种假设缺乏宪法史的支撑。安德森还讨论了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和当代民主理论等,并且对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与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

  • 标签: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