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的吉藏首先明确提出的。道教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性"的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性"的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性"意义上的"道性"与"道性清净之心"意义上的"道性"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一切无情皆有佛性"与"一切无情皆有道性",由于其中的关键范畴"佛性"与"道性"的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的"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的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是"道之性",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性"是"不色不心""而色而心"的,而这一结论是"无情有道性"说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简介:邓小平理论精髓“实事求是”经历了形成和发展过程。“北方谈话”至党的十二大前,邓小平全面论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实现了全面的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是邓小平理论精髓的形成时期。从党的十二大到“南方谈话”,这是邓小平理论精髓成熟时期。邓小平灵活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指导、处理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重大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倡导各国处理本国事务原则、提出解决祖国统一伟大构想、提出搞社会主义的根本方法论以及提出实事求是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恢复、发展、坚持、运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客观事实出发,是邓小平理论精髓从初步形成到走向成熟的客观条件;坚持辩证思维方法,是邓小平理论精髓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主观思维方法原则;坚持群众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精髓能够得到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