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技术伦理学在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兴起的背景下出现了“物转向”,即“技术人工物”在“人一技术”交互情境中有着全新的伦理意蕴。机器(人)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哲学中“物”转向在科技伦理中的回应,“物”转向后的机器(人)伦理学是对经典伦理学的拓展和对人本主义的超越。聚焦“机器(人)”伦理视角对技术人工物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反思,对于准确把握“物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意义。

  • 标签: 技术人工物 机器(人)伦理学 “物”转向 技术伦理学
  • 简介:本文主要以佛教心理学对人生的启迪进行分析。佛教心理学是心灵的科学;佛教对人生乃至对一切有情的"喜怒哀乐"的根源在哪里?这个问题早在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佛教心理学,就是洞察人的"喜怒哀乐"的根源,切入点就是必须了解因果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地找到幸福源泉。佛教用"要知过去因,现在受着是;要知未来果,现在造着是"的三世因果关系、四谛、四摄等来解释人生的"喜怒哀乐"。

  • 标签: 佛教 无明 因果 心理
  • 简介:宋元时期文道关系的演变,与理学地位的升降密切相关。北宋理学初兴,理学家将“道”抬升至宇宙本体的高度,打破了“文”“道”之间原有的平衡,文道关系从唐代的“文以贯道”转变为宋初的“文以害道”。南宋时期,理学思想体系日臻完善,朱熹、真德秀等人均试图将“文”融入“道”的发展轨迹中,缓和北宋以来“文道”之间水火不容的对立状态。入元后,理学家通过对文道关系的反思,使思辨的哲学与情感的创作合理结合。加之政治风向的变动,理学成为文人的进身之阶,最终形成文道融会的新局面。理学与宋元时期文道关系之间的互动,揭示出中国古代新思想发生、发展的新路径。

  • 标签: 理学 宋元时期 文道关系
  • 简介:《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02创刊,已经连续出版至今。本刊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价值研究学会(IS-VI)联合主办的哲学学术集刊,主要刊登价值论、伦理学及相关领域论文,主要栏目包括'专题研究''传统价值与伦理''西方价值与伦理''理论前沿''问题聚焦''书评综述'等。

  • 标签: 价值论 伦理学研究
  • 简介:《坛经》从心性论出发,从理论上建立了自性空性、自性清净与自性即佛性的佛性本有及其本觉的关系。《坛经》认为,人性超越二元论的对待性。在二元论的对待性的无生之处去参究及显出清净性之本然。这种本然之性人人皆具有,不待修而得,是反躬自求即当下呈现的,是无善无恶、超越善恶的绝对清净,这也是佛教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学,它直指人心,让人们深入地认识自我、超越现象,净化心灵,开发潜能,达到道德品质与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可直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 标签: 坛经 二谛 心性思想 心理治疗
  • 简介:基于以荀解荀的方法论自觉,本文取一种元伦理学的进路,在荀子本人“共名与别名”的逻辑架构之下,内在于荀子哲学的固有脉络考察和分析了荀子㈠性”概念的多重意涵,揭示了荀子人性理论的多层次性,进而在道德主体的理论层面探讨了荀子人性观念的语境、意义及其哲学重构的可能性。本文以如下三个基本问题为线索:第一,荀子的性恶观念在何种意义上是成立的?第二,既言性恶,则善从何而来?易言之,善在荀子那里是否也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先天根据?第三,如果对第二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否就意味着苟子人性理论中存在着结构性的悖论和矛盾?通过对这样三个基本问题的讨论,本文认为,荀子的“性”概念乃是一种结构论的人性观念,而非本质论的人性观念。

  • 标签: 荀子 元伦理学 结构论人性观 本质论人性观
  • 简介:人类个体终其一生都在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因而,"自我"就成为个体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体在找寻"自我"时会遭遇两类不同的问题:什么使得自我在不同的时刻保持同一?哪些行为、经历、信念、价值、欲望和品格特征等归属于自我而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前者是本体认同,它关切个体在时间流变中如何保持同一;后者是规范认同,它关切个体在不同语境下确认相关特征、获得归属感并相应地行动、生活。两者相互区分却又彼此关联,它们共同勾画出一个独特的"自我"概念,将自己识别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进而构建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意义,与之相应的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的探讨和实践也得以展开。

  • 标签: 自我认同 同一 自我 本体认同 规范认同
  • 简介:2016年,宗教心理学学科继续平稳向前发展,成绩显著。学科发展理论和实践并重,理论层面上开始宗教文化心理学探索,研究方法取向丰富多样,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学者队伍多元包容,包括宗教学界、心理学界和宗教和心理工作者,研究人数持续增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整合研究的效果显著,共同为推动探索中国的宗教心理学而努力。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 综述 文化心理学 宗教学 工作者
  • 简介:农业内含伦理之维,农业伦理不是农业的外烁。国内学术界对农业伦理的研究主要围绕研究缘起,厘定农业伦理学的科学内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梳理农业伦理思想理论资源,从伦理的维度探析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因应之策等方面来展开。深化农业伦理学研究,需强化农业伦理学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农业伦理思想、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重大现实问题的道德治理研究。

  • 标签: 农业伦理学 回顾 展望
  • 简介:学生的问题行为与自身一些不合理信念或观念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而引发不正常的情绪和行为。由于其自身年龄特点和认知发育的不成熟,他们在描述事件时模糊不清,矛盾、不合理,使问题变得复杂,这时需要教育者运用心理咨询中的具体化技术,使谈话话题指向具体的事实和细节,使双方讨论的问题更加清晰、准确,有利于教育者准确地把握学生问题行为的性质、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知,积极归因,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本文借助学生问题行为引发冲突的三个具体案例阐述了具体谈话法的概念、应用原则与使用方法。

  • 标签: 具体谈话法 问题行为 校园暴力
  • 简介:当代的社会凝聚力正面临来自从地方到全球不同层次上的多种方式的挑战,尽管远非经济伦理学能解决,但作为一种三层次的研究方法,经济伦理学应该而且能够作出尽管有限但是重要的贡献。首先,将企业和经济的目的解释为财富创造,定义财富是私人财富与公共财富的结合,包括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并且特别强调,公共财富的创造意味着需要不同于市场的机制和不同于利己主义的动机。其次,需要讨论凝聚社会的不同方案:开明的利己主义、新博弈论方案和天主教社会教义倡导的共同善概念。最后,提出经济伦理学关于加强社会凝聚力的如下观点:(1)聚焦企业和经济创造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目的;(2)倡导通过伦理审查的公共产品;(3)保障作为公共产品概念来理解的人权。

  • 标签: 经济伦理 资本(自然的、经济的、人力的、社会的) 人权 市场机制的潜力和局限 利己与利他动机 公共产品
  • 简介:西方自进入后现代思想发展阶段以来,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成为西方理论界学术思想发展的一大主潮,以文学、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乃至美学研究等也不可避免地受其深刻影响,发生了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形成了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的谱系。相较而言,'空间转向(SpatialTurn)''空间批评(Spatialcriticism)'的命名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晚近西学思潮本有的文化语境,淡化了人文地理(包括文化地理)、批判人文地理(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或称'新文化地理')、无政府主义地理对晚近西学思潮的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晚近西学思潮整体特征的遮蔽和对晚近西学思潮学术术语描述的失之偏颇。因此,有必要回到晚近西学思潮发生的文化语境,厘清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背景下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的谱系,以期对学界所使用的晚近西学思潮理论术语描述进行理论校正,使其更加精准、全面。同时,晚近西学思潮学术术语描述命名校正——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和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地理空间转向 地理空间批评 晚近西学思潮 批判人文地理学
  • 简介:《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价值研究学会共同编辑,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集刊注重发表理论伦理学方面的文章,以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发表中西价值论与伦理学思想史方面的文章。

  • 标签: 价值论 伦理学研究
  • 简介:近四十年来,大陆宋明理学研究贯穿几条线索,主要包括反理学研究、西方哲学的援入与对话、思想史视野的融合、理学与经学的交叉研究等。其中反理学研究在不同阶段又分别表现为气学、实学和启蒙思潮研究等。这些研究的取径在理学研究方面创获颇多,但偏于外在路径,存在不少问题。未来理学研究仍将多元发展,而内在径路的研究才是理学研究之本。

  • 标签: 反理学 中西对话 思想史 经学向度 内在径路
  • 简介:积极心理学擅长心理疾病预防,但"幸福"的定义不能确定,价值观模糊,研究方法无法深入,缺乏可操作性。通过对277例基督徒疾病医治的实证研究,得出基督徒"爱"的能力是产生"神迹"的根本。首先基督徒"自爱"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其次"爱人如己",甚至爱仇敌,用宽恕解除造成心理障碍的病理性罪恶感;最重要的是团队"爱"的力量,获得持久的支持和帮助,基督教"爱"的力量启迪积极心理学"幸福"的定义阐释和研究方法与实践。

  • 标签: 宗教心理 积极心理学 基督教 潜能
  • 简介: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慈善事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慈善事业呼唤成熟的慈善伦理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加强大数据时代社会主义慈善伦理的研究将有效推动我国当代慈善事业的长足发展。

  • 标签: 大数据时代 社会主义 慈善伦理
  • 简介:虽然真理不仅在于方法,但探讨一种达致真理的方法仍然是哲学头等重要的事情。什么是伦理学研究最为合宜的方法?怀着此一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三十位学者于2017年12月25日共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参加了由中国现象学学会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的“现象学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现象学 伦理学 上海 大学哲学 理学研究
  • 简介:朱子的道统论思想蕴涵丰富,既包含对道(中华文明)之发端及其内容的根源理解,也包含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难题的总体思考以及解决方案。朱子道统论不仅是儒佛竞争的产物,更主要是儒家源远流长的回向"三代之治"政教理想的产物。其作用机制表现在:1.经由性理思想的奠基,三代礼乐从封建制中分离出来,礼乐重建的主体从贵族阶层转移到平民群体;2.以道心人心之辨重构日常生活的公共性(神圣性),每一个体内在本性的实现,也是礼乐生活之神圣性的达致。

  • 标签: 理学 道统论 三代之治
  • 简介:"仙娘"及其活动蕴含了一个民间社会底层女性的丰富心理意象:一方面,是身体与情感的释放过程;另一方面,活动形式的符号意象又赋予"仙娘"一种精神诉求,它根植于女性内心深处摆脱现实境遇的渴望——如同女神一般神圣。"仙娘"作为民间社会信仰符号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底层社会被压抑的女性对灵性生命诉求的表达样态:女人与女神的共存,她们是内心强大且具有独立意象的女巫。

  • 标签: 女神 女巫 女性参与 “仙娘”
  • 简介:本文是对拜森(Belzen)的开创性著作《宗教的文化心理学:理论、方法及运用》所做的拓展思考。我们将仔细探究文化、心理学与宗教三个术语各自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首先,本文提出,在确立这些概念的定义时,我们是否无意识地以西方文化为基对之加以构建,并向非西方文化输出这些西方化的概念。"文化"一词之概念本身即可能带有西方化的偏倚。如果仅仅将文化的内涵视为抽象的概念、认为文化仅存在于可自我觉知的现代性之中、以文化之名强调"他者化"并用之服务于殖民,那么将其输出则可能有害无益。本文提出,我们应听取非西方学者对"文化"的见解,而不是假定"文化"之含义四海皆同。其次,本文简要考察了我们对宗教的理解是如何在世俗化的推定、宗教的意义、基督教对宗教定义的影响、西方殖民过程中宗教的运用以及抽象化定义宗教的程度等方面反映出西方文化的偏倚。再次,我们认为宗教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所利用的心理学研究是西方式的,其反映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个人主义和多元文化等内容在其他文化中并不常见,甚至可能是要刻意规避的。此外,纵观世界各地的文化,我们认为相较科学观察,心理学知识更多地源自当地本土宗教/文化传统。最后,我们考察了文化心理学如何与宗教彼此交互影响。本文提出了一套理论模型,即特定的宗教文化环境孕育出反映其特定核心价值的态度、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

  • 标签: 宗教文化心理学 西方宗教 本土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