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国家宗教局每年都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得到了宗教界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去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对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程上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 标签: 法治精神 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 中共中央 法规学习
  • 简介: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国法治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必将成为政府转变职能,党政干部转变思维方式和理政方式的一个重要节点。民族宗教干部作为政府民族宗教工作一线的干部,

  • 标签: 党政干部 法治思维 民族宗教工作 中共中央 依法治国 法治进程
  • 简介:把群众路线与法治思维结合起来,把作风建设与法治方法联系起来,赋予了群众路线以新的时代内涵。群众路线中的法治思维是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灵魂和推进执政党建设的创新之举,须在群众路线教育、群众路线实践和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中大力培养并践行。

  • 标签: 习近平 群众路线 法治思维
  • 简介:《管子·法禁》连续提到严禁臣属违犯法律、欺瞒君主、独断专权、结党营私的18种行为,称为"圣王之禁"。"圣王之禁"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统治,通过维护君臣"和同"、惩治官员犯罪以实现君威国安;"圣王之禁"是约束官吏的行为准则,严厉禁止和打击官员的不忠不义、欺君叛国、勾结拉拢、结党营私、滥用权力、不尽职责等行为;"圣王之禁"的最终实现需要通过法治手段。前提是要有法律制度,关键是要做到"禁必欲止",实现的保证在于君主自身的治国本领。

  • 标签: 圣王之禁 《管子》 法治思想
  • 简介:党中央提出要全面推进以法治国,同时也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古代儒家的社会治理思想包括道德引导、礼乐约束、法律治理三方面,这种体系性的社会治理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思想借鉴。

  • 标签: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道德引导 礼乐约束 法律治理
  • 简介:胡塞尔关于“原初生活世界”的分析可以依动态构造法则和静态内容而做区分。在他那里,就作为内容面向的生活世界而言.有关历史的先天和历史目的论的现象学分析构成其主要内容。但胡塞尔的历史现象学没有同等公正地对待历史和哲学。科关于记忆、遗忘和虚构想象的研究可以被看作对内容面向的生活世界的修正和进一步发展,它们分别揭示了人类记忆的历史处境、遗忘的存在处境和想象的“彼在”存在论。据此,生活世界的内容可被刻画为作为记忆(遗忘)和希望(失望)的生活世界。对这一人类存在论基础内容的关注是哲学家的使命,依此关怀,哲学家能够在伦理和政治的现实层面给予人们振聋发聩的提醒。

  • 标签: 生活世界 记忆 历史现象学 遗忘 想象 希望
  • 简介:通行本第八章“水善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万物而有静”和“水善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 标签: 北大《老子》 有争 有静 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