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正>质量变律是辩证法的一条重要规律。过去,它通常只是作为“事物”的普遍规律而加以研究和论述。现在,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系统”的普遍规律加以研究和论述。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将会发现质量变律作为系统的辩证律有自己的特点,从而使我们对质量变律有更明确和更深刻的理解,并将纠正某些错误的传统观点。

  • 标签: 恩格斯 关节点 互变律 爆发式质变 相互联系 结构形式
  • 简介:沈有鼎认为《墨经》“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①中的句子“这是牛”、“这不是牛”是一对“矛盾命题”。②周云之、刘培育进而认为是“单称矛盾命题”。③但是沈有鼎等并没有给出《墨经》文本的句子,命题、单称命题,本文认为,在确定出句子,命题、单称命题后这些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本文将《墨经》对单称命题等的认识作一概述。

  • 标签: 单称命题 《墨经》 矛盾命题 沈有鼎 句子
  • 简介:一日,荷兰驻华大使杨乐兰访赵朴初赠《中荷交往史》、《文化战略》二书,并请赵朴初赐字。赵读此二书后,深有所感,用一百一十个字,阐述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意义。用的是不歌而诵的赋体,而其内容则是用简练的文字精确的佛法,说明了东西文化各自不同的因缘,而唯有互相交流才能发扬光大。

  • 标签: 东西文化交流 《文化战略》 驻华大使 赵朴初 交往史
  • 简介:历史上的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不少重要的伦理学及哲学流派,都自觉不自觉地关注“幸福概念”及幸福本质问题。这样那样地给“幸福”下过定义。但总的说来,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的所有旧哲学中,并没有建立起系统而完整的科学的幸福观,也未能真正揭示出“幸福”问题的内在本质。不同的幸福“定义”及其相关经典命题,一般总是反映着不同的幸福本质观。因此,对哲学与伦理学界传统幸福本质观的评析.实质上也就是对西方幸福论有关经典命题及其传统幸福“定义”的评析。根据西方幸福思想发展史上关于幸福本质问题认识的逻辑发展,可以把西方幸福论诸多经典命题及其伦理学幸福“定义”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传统及流行的多数幸福定义,虽然都有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但都还存在着某些偏颇不当之处.有必要从幸福本质的角度对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三种类型的经典命题进行分析。

  • 标签: 西方幸福论 幸福本质观 经典命题
  • 简介:明末清初遗民陈忱创作的《水浒后传》与其诗歌存在文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抒愤写心之诗与小说的爱国情怀;二、百姓生活之诗与小说的平民化书写。《水浒后传》在情感倾向、思想主题等层面与诗歌一脉相承,值得关注。

  • 标签: 陈忱 诗歌 《水浒后传》 互文
  • 简介:人类的一切交往,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向来都是双向交流的。人类历史表明,当一种文化传人到另一种文化氛围中时,往往有两个方面的可能性:一是外来文化为了迎合或适应当地文化环境的需要而使自身有所变形;二是当地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刺激下也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中国佛教,尤其是在隋唐时期发展而来的禅宗乃至此后的宋明理学,就是在这种文化交流与对话背景下的产物。确切地说,它是中印异质文化交流碰撞的结品。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双向交流 中国佛教 异质文化交流 外来文化 文化氛围
  • 简介: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其主要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3~1904)中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命题”,即新教伦理是如何促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具体的思路是:

  • 标签: 马克斯·韦伯 宗教社会学 加尔文主义 宗教伦理 中国文化
  • 简介:东西方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既不是争夺话语权及同化的问题,也不是消融各自的特色,而是基于和谐在文化差异中分享与尊。惟有正视这一点,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和思想资源才可能通过与西方经典的相互诠释来与西方文明沟通与交流,并追寻到当今世界根源性精神;进而发现一个为人类理性所能认同的共同的真理与价值标准。恰恰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元典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文化的冲突不可怕;它是进化的一个条件,但是你必须共同融合才能产生新的文明。

  • 标签: 中西文化 互释 精神价值
  • 简介:在现代性的发生方式上,中英呈现出继发性与原发性的差异。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之间、自律与他律之间,这两层张力结构在中英均有体现。从精英到大众,提供了中英审美现代性的一种对看方式。

  • 标签: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发生方式 张力结构 大众
  • 简介: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美德伦理学与规则伦理学的对立竞。这种对立局面导源于对立双方理论动机上的共同错误:单极化企图以及对伦理学限度的认知不足。现实道德生活是多样化的,这就决定了伦理学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基本概念。因此,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的协同互补将是规范伦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 标签: 规范伦理学 美德伦理 规则伦理
  • 简介:<正>顷接惠寄今年7月5日在第20届国际名人年会的讲话《东方文明的复兴与国际交往的发展》,读后觉得甚好。您用历史的眼光,论述东西方文化交流从隔绝走向融合的趋势,从而提出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理解的重要课题。您又作为一名时刻关注中国巨变和积极参与这一伟业的海外华人,把目光投向21世纪,为弘扬和振兴中华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不懈的努力,十分值得钦佩。

  • 标签: 东方文明 国际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读后 姚美良 积极参与
  • 简介:  柏林特在哲学基础、审美模式、审美感官三个层面上对审美无功利命题进行了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即他所说的"介入美学".不过,这种新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无功利命题在根本上是兼容的.审美无功利命题在"结合美学"中得以保留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介入美学"提供一条限制"介入"深度的底线.……

  • 标签: 功利命题 命题批判 审美功利
  • 简介:“德”字在先秦文献中有“性质”、“属性”义。传本《易传》除大量带有德性内涵的“德”字外,还保留了“德”的“性质”、“属性”义,如“蓍之德”、“卦之德”、“阴阳合德”、“神明之德”、“杂物撰德”、“和顺于道德”等。准确理解《易传》上述命题的意蕴,应将“德”之“性”义作为重要的参照。

  • 标签: 《易传》 神明
  • 简介:从美德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解读苏格拉底的哲学命题——“美德即知识”,可以发现这一表面上看似悖论的命题正是对“美德可教”命题的全面、一致的哲学阐释:美德要可教,美德就是客观存在的、自身为善的,美德知识正是对美德自身价值性的认识;美德要可教,美德就必须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的东西,而只有知识才是真正可获得的东西,它一旦拥有就不再失去,是高度知行合一的。从美德教育实践的角度出发解读苏格拉底的哲学命题,其蕴含的真正教育悖论是:忽略了大众的理智有限性,试图把哲学教育运用于大众。

  • 标签: 美德 知识 教育 悖论
  • 简介:那个会腾云驾雾的会腾云驾雾吗?对于这个问题,从常识出发的人们会很自信地回答:当然能。也就是说,命题“那个会腾云驾雾的会腾云驾雾”是真的。而罗素的回答却恰恰相反,在他看来这个命题是假的。在回答之先,罗素首先分析指出这个命题面临

  • 标签: 罗素 摹状词理论 真命题 语义学 自然语言命题 逻辑分析公式
  • 简介:"主要矛盾"是毛泽东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毛泽东最早使用"矛盾"这个概念,是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而最早使用"主要矛盾"的概念,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形成比较成熟的关于矛盾问题的系列论述,即毛泽东的矛盾观,其标志性成果是《矛盾论》。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主要矛盾"提出过一系列的命题和判断。从中我们即可以看出他对"主要矛盾"地位和内涵的规定,又可以分析出他之所以成功解决问题和最终出现偏离的理论根源。

  • 标签: 毛泽东 “主要矛盾” 认识出发点
  • 简介:卡尔·亨利是当代福音派最重要的神学家之一,其名著《神·启示·权威》以启示论为中心展开异彩纷呈的讨论,特别是其中驳斥逻辑实证派的攻击等段落以缜密而机智的论证令人叫绝。但正如逻辑缜密的批评家常会尴尬地发生的情形一样,我们不得不思考,他自己立论的观点,是否也能经得起像他批评论敌时所用的方法一样缜密的推敲呢?我认为,至少卡尔·亨利所坚持的《圣经》是命题式启示的基本

  • 标签: 启示 命题式 圣经 认识论 亨利 理性
  • 简介:苏格拉底在《小西皮雅斯》篇中对说谎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主动说谎的人比非主动说谎的人优秀,这是因为他在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中个人自身的原则比社会习俗更重要。从苏格拉底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论语》中孔子主张“父子隐”的原因,可以发现孔子对于个人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有着极大的肯定,由此可知“父子隐”和“为仁由己”也有着紧密的关联。

  • 标签: 父子互隐 孔子 苏格拉底 说谎
  • 简介:学界长期以中体西用、中西会通等体用之分对中西对话进行定位,除此“逻辑”视角外还应关注历史发展之维度。以佛学入华引发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为镜,现今中西交流亦要走过格义比附、潜隐外化、镜创新三个历史时段。不同文化传统相遇之初,格义比附在所难免,但随着对外来文化本义之真正理解及进而引发的推崇,外来文化会成为显学,本土文化反而会在一定时期被遮蔽潜隐。各种中西体用会通之说忽视了一个人不可避免会有立场或前见的问题,其实中西文化两个源远流长各具特色的传统很难讲谁好谁坏,中西比较对话更多的是相互提供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 标签: 中西对话 文化比较 中体西用 中西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