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关于中产阶级的思想和理论,国外理论界对其已有深入而成熟的研究,而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成为学界研讨和政府决策的一种现实语境。长期以来,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级斗争理论,形成了传统的阶级斗争思维定势,对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问阶级”理论却没有足够的重视。然而,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间阶级 当代价值 文本 阶级斗争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过去未来,表层内里,一切无不有中。一切无不与中同时存在,无不与中相区别又相联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详细论述的矛盾对立的双方。其间无不同时具有一个“中间”;经典作家对于矛盾对立双方的产生、运动、发展、转化和消亡等论述,也适用于这个“中间”。

  • 标签: 矛盾对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西南
  • 简介:阶级艺术论争,是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纯文学阵营之间展开的文学论争。20世纪10年代后期,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和加藤一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明确指出第四阶级的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艺术,由此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这时的认识局限于对'民众'和'民众艺术'概念的讨论上。进入20年代后,以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是高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精神和文学精神都比资产阶级高贵,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文学的,这就肯定了艺术的阶级性。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纯文学主义者,则主张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律,即超阶级性,认为若无产阶级艺术从属于无产阶级运动,那么无产阶级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艺术至上主义思想。阶级艺术论争是之后展开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有力前提,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的理论源泉之一。

  • 标签: 阶级性 超阶级性 无产阶级文学 纯文学
  • 简介:<正>在现代化和对西方的开放过程中,伴随私有化议程而出现的经济团体的当前构成,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出现了矛盾的升级。重要的是使这些团体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采用所谓的"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将是错误的.尤其是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并且被作为一个理解私人利益团体的本质的基础。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必要的,在维护社会主义发展的稳定及确保社会主义成功的名义下,为

  • 标签: 中产阶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团体 有中国特色 上层建筑
  • 简介: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分析中国社会探讨革命策略的重要文献,也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发端之作。在最初的版本中,毛泽东从当时革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入手,确立了划分阶级的标准,进而逐层剖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最后得出了中国革命所应采取的正确策略。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由理论转变为方法的最佳范例,实现了阶级分析与调查研究、经济地位与革命态度、策略的灵活性与方法的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新阐发与灵活运用。

  • 标签: 阶级 阶级理论 中国社会 革命
  • 简介:阶级斗争问题始终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核心主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奠定了一些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首先在《共产党宣言》中被系统地表述出来。而随后发生的、持续了20多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则为马克思直观地、近距离地和具体地考察阶级斗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在确认原有理论原则真理性的基础上,也提供了进一步深化和调整一些理论内容的可能性。

  • 标签: 马克思 阶级斗争 理论与实践
  • 简介:中国近代既是追求政治独立民族解放和经济百废待兴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舶来品之间激荡与重构的重要时期。毛泽东在这一特殊时段完成了自身思想的根本转向,实现了由先进知识分子向民主主义者,进而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成功转变。从文化语境层面考察毛泽东思想转向历程对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变的文化语境,辩证看待外来文化具有现实启迪性。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自身思想 启迪性 文化特征 政治独立 民族解放
  • 简介:阶级意识是自我意识的变异形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认为从自我意识到阶级意识的转化是一个有觉悟的进步。但实现这个进步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否能为现代社会所承受,是一个巨大的疑问。这个疑问也是隐藏在文章中的核心问题。全文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框架的剖析,从阐释自我意识与阶级意识的本质区别出发,通过分析利益、组织、成员身份这三个意识转化过程中的转捩点,凸显了人们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权利在社会冲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 标签: 自我意识 阶级意识 阶级斗争 社会冲突
  • 简介:朱亚坤在《人文杂志》2016年第9期撰文认为,雇农是旧中国农村社会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毛泽东对雇农的阶级归属认识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他既有过雇农属于农民阶级的看法,又有过雇农属于工人阶级的判断,而后逐步将雇农确定为农村工人阶级。对此可从传统、现实与策略三个角度加以把握:一是中国传统将雇农归属于农民和马克思主义将雇农归属于农村工人之间的话语冲突,使得雇农亦“农”亦“工”有其传统影响.

  • 标签: 农民阶级 毛泽东 再认 农村社会 工人阶级 中国传统
  • 简介:阶级分析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社会革命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识社会本质的一个基本方法。在我党早年历史上,陈独秀和毛泽东都运用过阶级分析方法来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革命理论。今天,我们将他们关于阶级

  • 标签: 阶级分析 革命理论 中国现代社会 国民革命 农民运动 革命阶级
  • 简介:与马克思区分直接现实、抽象的本质现实、具体的本质现实不同,卢卡奇强调直接现实与真正本质现实的截然二分。主客对立论,主体屈从于物化体系,是卢卡奇物化论的基本框架。通过辩证方法构筑一个超越性的意识主体,是克服物化现实的关键所在。卢卡奇物化论的亮点在于物化现实是失去崇高性的存在物组成的物体系;是被分割的、失去总体性的存在,在思想方法上对应着实证思维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对物化现实的激进批判和深重忧虑反映了卢卡奇深受俄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 标签: 物化 现实 直接现实 本质现实
  • 简介:一、理论层面: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异化问题方珏:塞耶斯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这一次访谈!您的《马克思主义与人性》简体中文版2008年出版后,在中国学界引起很大关注。当时中国学界对于英语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分析马克思主义。

  • 标签: 塞耶 肖恩 马克思思想 异化劳动 异化问题 类本质
  • 简介:进化论生存竞争观和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作为近代传入中国的两个思想舶来品,它们自传入之初就受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青睐。作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典型代表的李达深受这两种思想的影响,并将其作为思想武器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之中。研究作为个案的李达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对于窥探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整体的思想激荡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深入思考中国现代性问题具有一定启发性。

  • 标签: 现代性问题 中国革命实践 从范 竞争观 马克思学说 中国现代性
  • 简介:引言近年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提法相对减少了,但并不能以此逻辑推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过时了。准确地说,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特征与表现。在战争与革命时代,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主要表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奴役,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强调世界革命的优先性。

  • 标签: 无产阶级 国际主义 和谐世界 革命时代 优先性 与时俱进
  • 简介:文化唯物主义的语境中,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与实践形式,工人阶级文化是一种基于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经验而自我生成的文化,也是一种具有集体性与反抗性的新兴的进步文化,同时还是一种宽容的共同体文化。这种工人阶级文化观突出了工人阶级在自身阶级文化意识生成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了工人阶级文化共同体的差异性与融合性,也有力地驳斥了'工人阶级主体危机论'的思想潮流,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理论的发展。

  • 标签: 文化唯物主义 内生文化 进步文化 共同体文化
  • 简介:宗教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也有一套思想理论、教会组织、教仪教规、崇拜神灵和历史传承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对待宗教?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名衍丰教授根据列宁关于宗教的精辟论述,深刻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要紧紧围绕署革命的基本任务来确立我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和政策。其基本态度是既要承认宗教的合法存在,又要同宗教偏见最深刻的根源——“穷困和愚昧”作斗争。其基本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即任何公民都有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或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且不允许因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等的现象。

  • 标签: 宗教信仰 工人阶级政党 马克思主义 列宁 宗教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
  • 简介:近代中国政治改革呼声日益增加,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思想文化交流范围加大、程度加深,广大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治国理政的相关理论时往往首先利用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进行理性架构,当这一分析和阐释无法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时,他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国外传人的思想,甚至不惜克服艰难险阻去国外求学,考察国外各种文化思潮。作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代表的蔡和森,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民族忧患意

  • 标签: 善恶观 经济结构转型 近代中国政治 中国现实问题 先天下之忧而忧 相关理论
  • 简介:重读马克思,可以看到,与列宁国家学说不同,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深层次本质是新社会观。马克思以充分认识到社会决定国家作为起点,而在终点上通过主张国家将会消亡,他最终推崇的是社会的本源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终点意义上的社会有别于最初决定国家产生的市民社会,它以实现了无冲突的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特征,这也是他之所以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终极目标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马克思国家学说 阶级 和谐社会
  • 简介: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列宁在当今最具争议的思想之一。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随着革命实践的不断变化而发展。概括起来看,在他的思想里,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是布尔什维克领袖利用手中的政权对整个社会的强行改造,在一定意义上,整个社会都是专政的对象。这和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社会主义革命的意识形态先行性有关,也和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关。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俄罗斯国情的产物。农民村社是俄国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俄罗斯文化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这决定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实验,专政只是保证实验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正的。人道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暴力的倚重是俄罗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都经历过类似的阶段。

  • 标签: 意识形态先行的革命 社会实验 俄罗斯国情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