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根据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水土流失程度及库区水位变化规律,将145~152m、152~170m、170~177m的消落带分别划为消落带下端、消落带中端与消落带上端,并以三峡库区185m观景平台的上游消落带生态治理试点为例,采取植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模式,通过选取植被覆盖率、物种种类、物种多样性、植物生长基质流失量4类指标,对试验区的生态修复效果状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植被覆盖率沿消落带梯度方向从上至下在观测期内逐年降低;物种种类因受库水长时间的淹没有所减少,均匀性随高程的不同也呈现较大差异,α多样性指数在监测期内随时间的增长逐年降低;库岸受库水的长期浸泡以及浪涌的高频繁冲刷是消落带植物生长基质流失的关键因素,造成消落带上下两端植物生长基质流失比中端严重的主要原因为行船所产生的涌浪,且其随时间的增长日趋严重。
简介: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高良姜粗多糖,采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沉淀高良姜粗多糖,并以高良姜粗多糖得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粗多糖最佳醇沉体积分数,结果表明使用无水乙醇得到的高良姜粗多糖得率最高约为1.58%;采用体外模拟肠道超声波乳化法制备胆固醇胶束,按照胆固醇试剂盒法检测高良姜粗多糖结合胆固醇胶束能力,结果表明高良姜粗多糖对胆固醇胶束的结合率最高约为76.09%;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高良姜粗多糖结合胆酸盐能力,结果表明其对牛磺胆酸钠的结合率约为70.18%,对水合胆酸钠的结合率约为79.55%,对甘氨胆酸钠的结合率约为83.04%。由此可见,高良姜粗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降胆固醇效果。
简介:为揭示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自然环境因素对泥沙沉积过程的影响及判别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采用原位观测方法,对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的泥沙沉积量及其潜在影响因素(消落带微地形、河流水文泥沙条件、消落带土壤侵蚀、消落带植被状况和人类活动)展开调查、分析和量化测算,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不同因素对泥沙沉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库尾江津—涪陵河段以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剧烈,自然环境因素与泥沙沉积量均无显著关系。2)库中涪陵—奉节河段以消落带地形特征中的坡度和高程影响较为明显,二者与泥沙沉积量的相关程度分别为-0.508和-0.714;坡度越小,泥沙沉积越多;高程越低,消落带被含沙水流淹没的时间越长,泥沙沉积量也越多。3)库首奉节-秭归段则以坡度的影响为主,其与泥沙沉积量的相关程度为-0.517,坡度越小,泥沙沉积越多,不同高程间的泥沙沉积量并无太大差异。研究说明,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泥沙沉积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消落带坡度、高程、河流水沙条件和人类活动4种,植被盖度对消落带泥沙沉积过程没有影响,4种因素的影响范围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变异性。
简介: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后现存人工林群落2004年5-7月典型晴天净辐射在林冠内垂直分布的实测资料分析,研究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中国沙棘林、白桦林和青杨林5种林分类型的消光特性。根据BeerLambert方程,结合林分生长季内的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对5种林分日内不同时刻消光系数、日内最小消光系数、典型天的日均消光系数和不同林冠深度的叶面积指数及其对应的消光能力变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日均消光系数与日内最小消光系数和叶面积指数相关性显著,并拟合出相应的关系表达式;各林分不同林冠深度的叶面积指数累积分布变化曲线均呈“S”型;华北落叶松林和青海云杉林冠2/3以上的中上部冠层消光能力明显高于下层。而白桦林和青杨林垂直消光能力各层差异不明显。
简介:天兴乡现有桑树760万株,1997年全乡养蚕7815张,其中养蚕上1000张的村有狮子和倌坪两个村,狮子村1995年养蚕1768张,1996年养蚕1408张。1996年10月乡蚕桑站对狮子村养蚕减少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原因是:狮子村现有桑树49万株,其中有27万株是1988年以前栽植的。这些桑树由于每年提高剪伐,形成支干层次增多发条数逐年减少,且一年比一年细弱,产叶量也相应逐年下降。并且有90%以上的是八十年代的老品种“6071”。该品种有叶质差,老化快、不耐旱等缺点,是淘汰品种。经乡蚕桑站1996年降干改良试验证明:每株产叶量要增长20%至25%,1997年11月乡党委、政府开专会研究决定:对该乡的狮子、场口、方湾三个村的老桑树降于改良50%,1998年把全乡的350万株老桑树降干改良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