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水土流失既是一种非点源污染形式,同时又是其他非点源污染物流失的载体。本文以大亚湾流域为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取基础资料,通过类比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而获得的输出系数模型参数,采用输出系数模型法估算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负荷,探讨快速评估大尺度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方法。
简介:杆状病毒表面展示系统(BaculovirusSurfaceDisplay,BS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膜展示技术。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杆状病毒表面囊膜蛋白基因与所要展示的目的蛋白基因进行融合,形成重组杆状病毒。重组杆状病毒的囊膜蛋白在表达同时,目的蛋白也随即进行表达,并与囊膜蛋白共同运输至病毒囊膜处,特异的与锚定部位结合,展示在杆状病毒表面。该系统由于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和较高的展示效率,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转导与基因治疗、较复杂的真核蛋白展示、新型疫苗研发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领域。本文对杆状病毒表面展示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并对其发展和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简介:以河西走廊地区9个已建成的典型光伏发电项目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防治分区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计算、分析和评级方法,计算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首次指明国内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范围。结果表明:光伏发电项目各防治分区扰动地表面积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电池板布置区(68.72%)〉道路区(27.17%)〉其他防治区(1.77%)〉管理区(1.18%)〉施工营地区(1.15%);挖方量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电池板布置区(65.09%)〉道路区(30.45%)〉管理区(1.82%)〉施工营地区(1.48%)〉其他防治区(1.15%),光电池板布置区和道路区是光伏发电项目施工扰动最大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基础开挖、搬运和填筑等土建工程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环节,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为0.419。
简介:以宁化县塘家山小流域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监测塘家山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植被自然演替状况、植被覆盖度、林草生长量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2011年度塘家山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81hm2,治理程度达70.4%,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2656t/km2.a下降到1500t/km2.a以下,林草覆盖率从49.8%提高到60%,植物措施保存率达85%,水土流失强度逐渐下降,减少泥沙70%以上,与2012年底水土流失现状调查与本底值比较,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07年治理前的1486hm2,下降到2012年底的585.50hm2,水土流失减少了900.50hm2,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减少了373.25hm2、43.54hm2、425.73hm2、57.98hm2。
简介:首次以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树脂(CMCPS)为载体和大分子引发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19)为模板、丙烯酰胺(AM)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溴化铜/2,2’-联吡啶(CuBr/Bpy)为催化剂,采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技术,制备了2,4-二氯苯氧乙酸分子印迹聚合物(2,4-DMIPs),并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比例对该印迹聚合物吸附量的影响。通过动态、静态及竞争试验考察了该印迹聚合物对2,4-D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2,4-DMIPs对模板分子2,4-D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与2,4-二氯苯酚和2,4-二氯苯甲醛相比,2,4.DMIPs对2,4-D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84和3.75,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31和2.29。采用Scatchard模型分析,可以得到两类结合位点,计算得到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分别为76.92和142.91mg/g,离解常数亿分别为632.91和2309.47mg/L。将2,4-DMIPs作为固相萃取剂,对豆芽样品进行添加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6%-10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10%,方法的检出限为20ng/g。该印迹聚合物可以富集分离测定2,4.D,稳定性好,并且能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