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我院地处高原,动脉患者术后极易发生缺氧引起的各种并发症。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13例脑梗死患者术前行充分的评估和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无误的提出护理问题,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结果临床症状较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提示动脉具有创伤小、效果显著、并发症少的优点,手术前后认真、细致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 标签: 西宁地区 脑梗死 动脉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尿激酶在急性脑梗死动脉治疗中对血管再通、脑出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治疗,根据尿激酶用量分为2组A组(尿激酶25万u~50万u)、B组(尿激酶51万u~75万u)。观察血管开通率,脑出血率及30天时神经功能评

  • 标签: 尿激酶 脑梗死 动脉溶栓
  • 简介: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组42例采用脑血管造影后,栓塞部位尿激酶局部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组患者治疗总显效率、血管总再通率及Barthel指数评分完全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组患者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超选择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动脉治疗后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方法对于23例急性脑梗死早期选择性行微导管动脉治疗术后的患者,进行严密病情观察与系统规范的护理。结果23例急性脑梗死动脉治疗后,经过病情观察和护理,除了2例并发脑出血自动出院、1例出现明显脑水肿转外科行去骨瓣减压术外,其余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有效降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选择性行微导管动脉治疗疗效良好,然动脉治疗术后的病情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动脉溶栓 病情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尿激酶组总有效率91.6%,对照组72.2%,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价格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尿激酶 溶栓 脑梗死
  • 简介: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严重类型,具有起病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早期治疗是减少脑组织坏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科2009年8月~2011年12月采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尿激酶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 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 早期溶栓治疗 脑组织坏死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动静脉治疗大脑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动静脉治疗的大脑动脉闭塞59例患者(动脉27例,静脉3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Mor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程度,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动脉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ilIV级14例,Ⅱ~Ⅲ级6例,0~I级者5例,2例出现脑出血。静脉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riIV级者6例,Ⅱ-Ⅲ级者9例,0-I级者16例,1例出现脑出血。治疗90d后按GOS评价预后,动脉组恢复良好者12例(44.4%,12/27),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15例;静脉组恢复良好者6例(18.7%,6/32)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26例。两组之间血管再通(包括MoriⅡ~IV级)率[动脉组和静脉组分别为74.2%(20/27)和46.9%(15/32)1及恢复良好率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脉较静脉更有利于完全闭塞的大脑动脉的再通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栓塞 动静脉溶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采用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早期治疗的监测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采用rt-pA进行治疗,过程中病情监测及护理。结果16例患者中,有效12例,无效4例,其中2例并发脑出血。结论成功的关键是时间,在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监测出血倾向,做好基础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禁忌证.方法将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早期静脉干预.对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9%,高于对照组的76.9%;且治后疗6h、24h、7dNIHSS评分2组均低于治疗,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静脉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对临床疗效、安全性和预后恢复均有确切的作用,可以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首选药物.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早期 尿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早期尿激酶(UK)治疗的疗效。方法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6小时内均给予快速静脉滴注尿激酶50~80万单位,设对照组60例,分别对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UK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显著,临床疗效显效率82.3%。结论UK小剂量超早期(<6小时)静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早期 溶栓 治疗 急性脑梗死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方法对筛选出的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重组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结论如果严格掌握时间窗及适应证,掌握护理要点,应用r-tPA静脉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安全、有效。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超早期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究脑梗死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主要护理方法及应当注意的要点。方法对我院本年度收治的介入治疗的5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探讨对患者实施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结果入院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后,有48例患者基本康复,6例患者疗效显著,3例患者无明显效果。结论科学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是帮助脑梗死介入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

  • 标签: 脑梗死 介入治疗 溶栓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患者的基线情况与其静脉早期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行静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静脉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减少≥4分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有效,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吸烟,发病至的间隔时间,平均动脉压、血糖、纤维蛋白原、NIHSS评分、药物类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早期治疗效果有关的因素。结果静脉早期有效率为40.8%(29/71)。有效组在3h内接受的患者比率高于无效组(55.2%vs21.4%,P=0.003),而心房颤动的比率低于无效组(6.9%vs26.2%,P=0.03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间隔时间(〈3h)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独立相关(OR=0.161,95%CI:0.148—0.533,P=0.003),而心房颤动则是其危险因素(OR=8.666,95%CI:1.482~50.688,P=0.017)。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早期治疗效果与发病至间隔时间及是否伴心房颤动相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早期疗效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轻度出血是指皮肤、黏膜、肉眼及显微镜下血尿、或小量咯血、呕血等(穿刺或注射部位少量瘀斑不作为并发症);重度出血是指大量咯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腹膜后出血等引起失血性低血压或休克需要输血者;危及生命的出血包括颅内、蛛网膜下腔、纵隔内或心包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短暂的,尤其多见于治疗的结束阶段,应该注意监测,及时处理,并注意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一过性低血压及过敏反应多见于应用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治疗后90d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0例行阿替普酶静脉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90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预后良好组18例,预后不良组22例。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相比,年龄[(64.64±11.30)岁比(58.94士10.47)岁]、发病至治疗时间[(376.73±316.32)min比(176.00±59.74)min]、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73±8.46)分比(11.224-5.20)分]、治疗24h内最大收缩压(SBP-)[(186.59±24.79)mmHg(1mmHg=0.133kPa)比(169.00±23.04)mmHg]、收缩压连续变异性(SBPV)[(17.11±3.90)mmHg比(13.334-4.9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NIHSS评分、治疗24h内的SBP-、SBPV与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治疗后90d预后相关。

  • 标签: 脑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压
  • 简介:摘要对16例脑梗死早期的患者进行了重组组织纤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治疗急救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利用急诊绿色通道对脑梗死早期诊断的优势,采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以保证3小时之内进行重组组织纤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本组16例后2例发生颅内出血,1例出现牙龈出血,10例NHSS分值均减少4分,3例NHSS分值均减少4分以上。

  • 标签: 脑梗死 超早期 静脉溶栓 急救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用我院2004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AMI患者36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5例,年龄29岁~74岁,平均年龄55.8岁,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治疗均给予尿激酶100U~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30min滴完。结果本组36例无一例死亡,均好转出院。其中21例成功,再通率达58.3%,胸痛迅速缓解消失2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31例,仅1例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皮映淤斑,无牙齿出血、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结论本组观察证实静脉疗法降低AMI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改善左心室功能,改善预后,并显著改变AMI自然病程,其疗效快、效果好,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静脉溶栓
  • 简介:目的比较单纯机械取术与动脉复合(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机械碎)其他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17例采用动脉复合其他方式(简称复合治疗组),对19例采用单纯机械取术(简称机械取组)。采用心肌梗死分级标准(TIMI)判断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组血管再通患者比率分别为76.5%(13/17)、100%,P=0.025;残余狭窄率≤30%者,分别为11.8%(2/17)和47.4%(9/19),P=0.021;治疗后24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改善者分别为17.6%(3/17)和52.6%(10/19),P=0.029。②治疗时,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组栓子脱落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5.3%(1/19),P=0.935;穿支血管闭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0,P=0.284。治疗后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8%(2/17)和10.5%(2/19),P=0.906;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治疗后急性血管再闭塞的情况;病死率分别为11.8%和10.5%,P=0.906。③治疗后3个月随访mRS≤1分者,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组分别为52.9%(9/17)和89.5%(17/19),P=0.015。结论单纯机械取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动脉复合其他方法比较,安全性接近;但由于单纯机械取术的血管再通率高,短期效果可能要略好于动脉联合机械方法,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脑梗死 急性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机械碎栓 机械取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