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开展临床护理并探讨其护理效果。方法从2012年10月~2013年1月内我院骨外科接收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中抽取10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其开展专项护理干预,并观察其护理效果,采用统计学软件处理,对比开展护理前后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得到的结果差异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8例患者中有98例(90.74%)患者基本痊愈,8例(7.41%)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2例(1.85%)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后畸形,上述患者经过临床护理干预后与护理前相比,病情明显恢复,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开展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康复率,降低术后肢体功能障碍与畸形发生的概率,使患者得到更好地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四肢创伤并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有效措施。方法选取2011-2012年我院收治的32例四肢创伤并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全部进行了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依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清创扩创术,同时在7天后再次进行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初次细菌学培养共培养细菌10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8株,占64.15%,革兰阳性杆菌38株,占35.85%(P<0.05)。对32例患者全部成功进行随访,平均随访(1.3±0.5)年。恢复良好,无复发和因骨不连而再次骨折患者。创面愈合平均时间为(50.0±4.8)天;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7.1±1.2)个月。32例患者愈合后各关节功能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做好细学培养和药敏试验,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情况,及时换药、通畅引流、清创扩创,同时针对不同患者给予敏感抗生素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四肢长骨骨折采用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并施行内固定术的30例患者,将坏死的组织、死骨彻底清除。将髓腔内的炎性组织、脓液刮掉。切除窦道和瘢痕组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碘伏、苯扎溴铵反复冲洗,将骨折完好复位,纵向加压,加施外固定架。取出内固定,清创后,用VSD将创面覆盖住。创面修复须待伤口内肉芽组织生长之后实施。对于严重的创面感染,用万古霉素(或其他光谱抗生素)骨水泥置于创伤之内,如果有骨坏死,要先填塞以骨水泥,将感染控制住,之后再进行骨骼的重建。术后患者再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以便更好回复功能。结果患者中创面良好愈合21例,感染复发8例,严重感染截肢1例。其中,7例保留了内固定。经过半年至1年的随访,效果不错。结论外科治疗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的术后并发感染技术,正在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在临床上,医师应注意灵活应用,个体化治疗,以便更好地治愈感染,消除病患带来的损害。
简介: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1年8月期间,笔者手术治疗34例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病例,其中胫骨骨折17例,尺桡骨骨折9例,股骨骨折8例;AO分型:21例为简单A型骨折,13例为楔形B型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患者术后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及肌力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均闭合复位成功,无一例切开,34例患者随访10-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2周,平均8.5周,关节功能良好,无患肢疼痛、骨折再移位、肌萎缩等,无需艰苦的康复训练。结论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一种在严重开放性损伤伴皮肤缺损或严重挫伤或骨折需行内同定病例中简单易行、有效的闭合创面手术方法。方法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80例四肢创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每组有患者40名。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手术,实验组患者采用网状减张小切口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中,皮肤优良愈合率为94.3%,而对照组患者皮肤优良愈合为75%,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网状减张小切口进行手术操作比较简单,能够保证患者皮肤在无张力的情况下愈合,无严重并发症,治疗效果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接骨散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70例,根据随机原则将7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人。先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复位和手术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手术和复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接骨散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和71.4%,p<0.05,差异统计学显著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和71.4%,p<0.05,差异统计学显著。结论使用接骨散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四肢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急诊处理与手术方法。方法:本组患者共37例,门(急)诊根据外伤史及体征确诊26例,其中7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4例经血管造影确诊。接诊后行气囊止血带止血12例,肱动脉损伤压迫腋窝及上臂止血点2例,股动脉损伤压迫腹股沟处止血点4例。以无菌纱布块加压包扎止血3例。对闭合性损伤暂不行止血带止血。所有患者经手术探查均证实为大血管损伤。3例一期行截肢术,其余行血管修复手术。股动脉损伤或伴股静脉损伤5例均行股动静脉修复,腘动脉损伤或伴静脉损伤10例均行腘动脉修复,修复腘静脉4例,胫前后动静脉损伤仅修复动脉。肱动静脉损伤均行肱动脉修复,桡动静脉损伤8例均行桡动脉修复。结果:门诊确诊率70%。气囊止血带使用率在开放性损伤病例中达39%。动静脉损伤(受伤至通血)时间:〈6h15例,6~8h11例,9~12h4例,〉12h3例。未通血4例。术后72h内共5例患者出现血管危象,行局部烤灯照射,热敷后2例消除,3例探查改行静脉移植修复后血供恢复。7例术后2~3周复查超声多普勒探测均提示血流正常。随访6~12个月,均未见肢体缺血表现,远端动脉搏动良好。6例遗留缺血性肌挛缩,4例截肢,截肢率11%。结论:四肢血管损伤的救治原则是早期快速诊断,早期正确止血,早期修复血管,早期治疗并发症。
简介:通讯作者张琦(1974.10-),本科,主管护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ICU。摘要目的研究重度心衰所致四肢高度浮肿患者长期静脉输注药物的有效途径,寻求使药物达到最佳疗效的方法。方法对40例重度心衰所致四肢高度浮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20)采取PICC建立静脉通路;对照组(n=20)采取传统四肢外周静脉建立静脉通路。观察药物达到疗效所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除1例死亡外,其余19例均治疗好转出院,平均住院天数(8)天。对照组死亡3例,放弃治疗1例,其余16例治疗好转出院,平均住院天数12天。结论PICC能够最大程度上使药物进行有效循环,并且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使药物发挥作用,同时减少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四肢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四肢血管损伤患者86例,回顾其临床资料,其中67例开放性损伤,19例闭合性损伤,采用血管移植等方式进行处理。结果本研究中86例患者81例修复成功,占94.19%。其中2例因出现严重肾衰竭,抢救无效死亡,3例下肢损伤严重,经血管修复后形成血栓,下肢坏死而截肢。对81例成功患者进行3个月~3年的随访,随访期间73例患者肢体功能良好,无间歇性跛行,5例出现下肢溃烂,进行二次清创后肢体存活,但功能未完全恢复,3例遗留缺血性肌挛缩,肢体功能满足一般自理要求。结论对四肢血管损伤患者及时进行诊断和处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成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