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影响涉嫌酒驾人员乙醇含量呼气值与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值差异性的因素。方法 与本地执法部门联合 调查、调研,由执法部门 随机选出本区 3 00名涉嫌酒驾人员为调查对象,分别进行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检测和血液监测,呼气和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值均存在差异,回顾其基本资料,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影响呼气和血液乙醇含量检查值差异的因素: 59.2%是吹气和抽血时间差、 8.8%是个体差异、 7.8%是血液样本采集和保存方法、 18.8%是呼气式酒精检测仪、 5.4%是实验室检测条件。结论 涉嫌酒驾人员呼气和血液检测中乙醇含量出现差异的因素较多, 一方面:执法部门 要不断规范执法程序、规范检验流程、增强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检验检测机构要适应形势需要配置相应的设备仪器,同时严格执行检测规范。只有两方均做好努力 才能 更有效 提高 涉嫌酒驾鉴定质量,避免因检测值存在差异而出现质疑,最大程度保护当事人权益。

  • 标签: 涉嫌酒驾 乙醇含量呼气值 血液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乙醇中毒昏迷患者采用纳络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理 2013年 10月 ~2018年 10月我院收治的 40例急性乙醇中毒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展开研究,常规组( n=20)与实验组( n=20)全部采用临床基础治疗,另将纳络酮应用于实验组患者中,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常规组 70.00%( P< 0.05)。实验组的血浆氧自由基水平低于常规组( P< 0.05)。实验组意识、语言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 P< 0.05)。 结论:针对急性乙醇中毒昏迷患者的临床急救,纳络酮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尽快清醒,可为临床用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乙醇中毒 昏迷 纳络酮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对现阶段的交通安全事故进行总结分析会发现,较多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和酒后驾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加强酒后驾车的检测和控制对于保障交通安全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就目前的酒后驾车检测来看,主要是进行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其检测结果与检测方法、血液采集方法、采集时间 等有显著的 关系,所以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的检验结果,需要对影响检测结果的各要素进行有效的控制。文章基于法医学视角对影响血液中的乙醇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指导实践工作开展。

  • 标签: 血液 乙醇检测结果 法医学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 急性乙醇中毒患者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 进行分析研究 。 方法:选取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 5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时间将其分为实验组( 25 例)和对照组( 25 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进行醒脑静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催醒时间以及痊愈时间。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实验组患者痊愈时间与催醒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给予内科急诊急性乙醇中毒患者进行醒脑静治疗,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催醒时间以及痊愈时间明显减少,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乙醇中毒 醒脑静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无水乙醇治疗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颅内血管畸形专科应用无水乙醇治疗的25例bAVM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11例,年龄7~62岁,中位年龄26岁。其中破裂bAVM 18例,未破裂bAVM 7例;Spezler-Martin分级<Ⅲ级14例,Ⅲ级7例,>Ⅲ级4例。观察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等。结果25例患者的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6.0%(24/25),其中1例患者用无水乙醇不能消融靶病变。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8.0%(7/25),均为缺血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2.0%(3/25),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对25例患者进行随访,4例轻度并发症患者中,2例症状完全恢复,2例基本恢复;3例严重并发症患者中,2例基本恢复,1例明显好转,所有并发症患者的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状态量表评分≤2分,其余18例患者无新发临床症状。13例接受DSA和MRI的影像学随访,DSA显示无水乙醇消融过的病变部位均无复发,2例术后即刻有畸形巢部分残留的患者,复查时残留畸形完全消失,MRI显示所有患者脑水肿均消失。结论应用无水乙醇消融bAVM技术操作成功率高,临床疗效确切,术后bAVM复发率低,可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治疗手段。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手术后并发症 乙醇 Spetzler-Martin分级
  • 简介:摘要: 乙醇作为中药提取过程中的常用溶媒,使用范围很广泛,并且使用量很大。在中药的生产中,通过药渣加热和提取液浓缩对乙醇的回收,以及生产过程中乙醇直接套用,可以大大地降低药品生产成本。对回收和套用工艺的探讨,能够更合理、更符合规范地去利用乙醇

  • 标签: 乙醇 中药提取 回收 套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乙醇中毒患者行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46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分为实验组(23例,应用急诊护理)、对照组(23例,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5.65%(22/23),比对照组高,临床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急诊护理 急性乙醇中毒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75%乙醇预脱脂联合0.5%碘伏消毒对脑部肿瘤手术区域菌落数及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东部战区总院秦淮医疗区神经外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脑部肿瘤手术患者1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0.5%碘伏消毒,观察组在0.5%碘伏消毒之前采用75%乙醇进行手术区预脱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区域皮肤菌落数情况、切口持续渗出时间和切口感染情况。结果手术开始前,观察组菌落数为(3.73±0.62)cfu/cm2,手术结束时为(3.92±0.47)cfu/cm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84、5.559;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伤口持续渗出时间为(2.12±0.95)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5,P<0.05);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2例,对照组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4,P<0.05)。结论脑部肿瘤开颅手术使用75%乙醇预脱脂再用0.5%碘伏消毒可减少手术区域菌落数,减少伤口持续渗出时间,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消毒 乙醇 碘伏 切口感染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对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在常规急诊抢救的基础上联用盐酸纳洛酮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诊救治急性乙醇中毒患者 94 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急诊抢救措施治疗对照组( n=47 )与联合使用盐酸纳洛酮治疗实验组( n=47 ),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抢救成功。实验组轻度、中度、重度中毒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以及神志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在常规采取急诊抢救措施的同时联用盐酸纳洛酮能够加快患者的症状缓解,有利于促进患者神志的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乙醇中毒 盐酸纳洛酮 急诊抢救 神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超声(FUS)的超声效应对无水乙醇(EA)、聚桂醇(LM)消融兔肝的协同作用。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5组:EA组、LM组、FUS+EA组、FUS+LM组,FUS组,每组8只。FUS焦点的平均声强(ISPTA)30.0 W/cm2,工作占空比50%。按分组对兔正常肝右叶根部给予消融处理,48 h后行超声造影分析并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测量消融灶大小和体积。采用Kruskal-Walis H秩和检验比较各组实验兔肝脏消融体积,进一步采用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各组的消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1.05,P<0.001)。FUS+EA组、FUS+LM组、EA组及LM组实现了对正常兔肝不同程度的消融,而FUS组没有产生任何微血管及病理损伤。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FUS+EA组肝脏消融体积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0、-2.82、2.84、5.57,P均<0.05);FUS+LM组、EA组、LM组和FUS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US激励EA能够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有效增大EA对兔肝的消融体积;FUS激励聚桂醇无协同效应。

  • 标签: 乙醇 聚桂醇 聚焦超声 消融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在牙龈炎和牙周炎的治疗中应用替硝唑含漱液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我院 2018 年 11 月 -2019 年 5 月收治的 牙龈炎和牙周炎患者 76 例视为本次探究对象,依据方便抽样法将患者划分成例数相等的常规组、观察组,各组由 38 例患者构成。进行治疗时,常规组应用常规药物,观察组应用 替硝唑含漱液,均在治疗半个月后分析治疗情况。 结果 :观察组( 97.37% )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81.58% ), P < 0.05 ; 观察组治疗后的 牙龈指数以及龈沟出血指数均低于常规组, P < 0.05 。 结论: 采取替硝唑含漱液治疗牙龈炎和牙周炎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采纳。

  • 标签: 浓替硝唑含漱液 牙龈炎 牙周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别采用无水乙醇介入栓塞、单纯手术切除、手术+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头面部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中心治疗的74例头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1例,女33例,年龄(29.1±10.6)岁。病灶位于耳部25例次,面颊部20例次,唇部18例次。根据病情分别采用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单纯手术治疗、手术+无水乙醇介入栓塞综合治疗。结果本组74例,治愈50例,改善24例,治愈率67.6%。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42例,治愈率64.3%(27/42);单纯手术治疗15例,治愈率80.0%(12/15),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手术综合治疗17例,治愈率64.7%(11/17),3种方法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27.0±11.3)个月,1例复发。病灶累及单一解剖单位治愈率显著高于累及2个及以上解剖单位者(80.0% vs 48.3%, P<0.05)。结论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根据病情、病灶解剖结构、病灶血管构筑特点、血流动力学特点合理选择手术、无水乙醇介入治疗,及两者的有机组合,可到达治疗效果和美学效果的最大化。

  • 标签: 动静脉畸形 无水乙醇 介入栓塞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TTG1基因在乙醇诱导的LO2肝细胞急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LO2肝细胞中加入0、100、200、400、800、1 600 mmol/L不同浓度的乙醇,0、3、6、12、24、48 h不同刺激时间进行预实验,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摸索乙醇损伤模型适合的参数。使用携带PTTG1 shRNA的荧光慢病毒载体感染LO2正常人肝细胞系,嘌呤霉素筛选PTTG1敲低稳转株组(PTTG1/KD组),同时建立空载病毒对照组(PTTG1/vector组),两组按摸索参数加入400 mmol/L乙醇作用24 h。HE染色观察各组细胞爬片的形态变化及损伤程度。Western blot检测PTTG1、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等的表达情况。多组PTTG1表达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预实验镜下发现,LO2肝细胞在400 mmol/L及24 h出现明显肝细胞急性损伤形态差异,确定为模型实验参数。PTTG1表达量随乙醇浓度升高和时间增加而增加,于400 mmol/L乙醇浓度、24 h达最高(LSD-t=6.90,4.14;P<0.05)。HE染色发现乙醇组中PTTG1/KD组凋亡细胞较PTTG1/vector组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TTG1/KD组PTTG1表达量为0.22±0.11,明显低于PTTG1/vector组的1.09± 0.11(t=-11.60,P<0.05);而PTTG1/KD组的Cleaved-Caspase3表达量为0.05±0.01,明显高于PTTG1/vector组的0.03(t=8.20,P<0.05)。结论乙醇能引起LO2肝细胞PTTG1基因表达变化,而该基因可减轻乙醇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可能在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中起到抗凋亡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肝损伤 肝疾病,酒精性 乙醇 PTTG1
  • 作者: 伍宵 高飞 董金千 茆翔 刘佰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10007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00070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C(VitC)在急性大剂量乙醇摄入后颅脑损伤(TBI)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打击+生理盐水组(TBI+only);打击+乙醇+生理盐水组(TBI+EtOH);打击+VitC组(TBI+VitC);打击+乙醇+VitC组(TBI+EtOH+VitC),每组10只。建立中度TBI模型,TBI后24 h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含水量及伊文氏蓝含量测定;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TBI后24 h的损伤侧脑组织中细胞色素P450(CYP2E1),水通道蛋白-4(AQP-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脑屏障紧密连结蛋白(Occludin)的表达情况。结果打击24 h后,TBI+EtOH组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含水量和伊文氏蓝含量明显增加,VitC干预后,各项指标明显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BI+EtOH组相比,TBI+EtOH+VitC组的CYP2E1表达减少,AQP-4和MMP-9的含量降低,Occludin的含量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乙醇摄入加剧了TBI后细胞毒性脑水肿,而VitC可通过CYP2E1减少AQP-4和MMP-9的激活,增加Occludin蛋白的表达,减少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分解及完整性的破坏,降低血脑屏障的开放并减轻脑水肿,最终改善神经功能。

  • 标签: 乙醇摄入 颅脑损伤 维生素C CYP2E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基因重组载体预防兔乙醇性股骨头坏死(ONFH)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将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的80只兔采用完全随机化原则分为5组:正常组(N,正常动物,空白对照)、致敏组(H,仅马血清致敏,不给予白酒)、模型组[M,马血清致敏,烈性白酒10 ml/(kg·d)灌胃]、无关序列组[Con,马血清致敏,白酒灌胃,一侧股骨头注入无关序列pGFP-V-RS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双基因组(S,马血清致敏,白酒灌胃,一侧股骨头内注入双基因重组载体pGFP-V-RS-siPPARγ-exCGRP转染的BMSCs)。实验第4、8周末分批处死动物,观察兔股骨头病理学改变。两样本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数据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数值变量资料统计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结果实验第8周,S、H组中骨小梁面积分数分别为(40.80±3.16)、(41.20±3.65)%,与正常组[(41.80±3.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8、0.661,P>0.05),明显高于M组[(28.10±2.55)%]、Con组[(28.30±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46、8.496、8.322、8.089,P<0.01)。S、H、N组中空骨陷窝计数分别为(13.30±1.66)、(13.10±1.63)、(12.30±1.4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43、1.279、1.273,P>0.05),明显低于M组[(39.30±3.86)%]、Con组[(39.10±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02、18.397、17.686、18.397、18.505、19.282,P<0.01)。S、H组中最大脂肪细胞平均直径分别为(42.55±4.16)、(42.53±4.15) μm,与正常组[(41.36±3.85) μ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94、0.577,P>0.05),明显低于M组[(52.31±5.26) μm]、Con组[(52.19±5.13)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16、4.128、4.129、4.141, P<0.01)。M、Con组中出现明显的早期ONFH病理学变化,股骨头软骨下骨区的造血组织显著减少,骨小梁变细稀疏、中断、结构紊乱,骨髓坏死,骨小梁面积分数降低、空骨陷窝显著增多,脂肪细胞增殖肥大,脂肪组织堆积。N组中无这些ONFH病理学改变。S、H组中病理学改变很少,骨组织结构接近于N组。8周时,M、Con组中病理学变化比4周时加重,ONFH发生率为87.5%、87.5%,而S、H、N组中为12.5%、12.5%、0%(χ2=9.833、9.833、12.444、9.833、9.833、12.444,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基因重组载体能够高效阻止乙醇导致兔ONFH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预防乙醇性ONFH的发生,显著优于单一基因的作用。

  • 标签: 双基因重组载体 预防 乙醇 股骨头坏死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与肝功能检测结果及检出率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83例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 10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行血脂、血糖及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血脂及血糖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肝功能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的血脂、血糖及肝功能指标均比正常人要高,可以作为该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参考,应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非乙醇性脂肪肝 血脂 血糖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RAT(F/T)]和Gleason评分等因素与全身骨平面显像评价前列腺癌(PCa)骨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骨显像剂异常聚程度对单发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93例确诊PCa患者的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全身骨平面显像资料,以全身骨平面显像诊断骨转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a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TPSA、RAT(F/T)和Gleason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明确TPSA的最佳临界值。利用感兴趣区域技术于平面图像上重复勾画病灶(T)和骨骼以外的本底区域(NT),计算骨显像剂异常聚程度(T-NT)/NT,采用ROC曲线明确其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Gleason评分、TPSA和RAT(F/T)均与骨转移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PSA和RAT(F/T)与骨转移有关(均P<0.01)。TPSA>92.82 ng/ml时,对骨转移诊断价值最佳,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1%和81.0%。全身骨平面图像共计320个显像剂增高或聚灶,其中骨转移组194个,非骨转移组126个;骨转移组(T-NT)/NT为7.11±0.29,非骨转移组为2.69±0.20,当(T-NT)/NT>3.52时,对单发病灶的诊断最佳,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和80.2%。结论Gleason评分、RAT(F/T)和TPSA为明确PCa骨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TPSA>92.82 ng/ml时诊断价值最佳;当骨显像剂异常聚程度>3.52时,对PCa单发病灶的诊断效能最佳。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骨转移 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 骨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CT引导下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量效关系。方法选择在CT引导下行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患者100例,年龄39~89岁,性别不限,体重37~64 kg,VAS评分≥7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20):不同剂量无水乙醇+碘海醇混合液组(R1-5组)。CT引导下经T12-L1椎间隙左、右穿刺,针尖分别抵达膈脚外腹主动脉旁及膈脚内。两侧分别注入含造影剂(30%碘海醇注射液0.4 ml)的1%盐酸利多卡因2 ml,CT示药液已会师包绕腹主动脉后20 min时,两侧分别注入无水乙醇8 ml(R1组)、10 ml(R2组)、12 ml(R3组)、14 ml(R4组)、16 ml(R5组)和碘海醇(碘海醇与无水乙醇1∶5)的混合液。阻滞有效定义为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后10 min时,上腹部疼痛VAS评分≤3分,且收缩压较术前降低20%以上。采用Probit法计算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ED50及其95%CI为11.937(10.959~12.939) ml,ED95及其95%CI为19.665(17.448~24.212) ml。结论CT引导下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ED50和ED95分别为11.937和19.665 ml。

  • 标签: 无水乙醇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疼痛,顽固性 腹腔丛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钠联合托伐普坦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并低钠血症的治疗效果, 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80例慢性心衰并低钠血症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 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研究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钠 +托伐普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死亡率以及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 95.00%高于对照组的 70.00%, 死亡率 0低于对照组的 1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 MLHF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 MLHFQ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研究组 MLHFQ评分( 30.13±2.09)分低于对照组的( 44.98±5.5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为慢性心衰并低钠血症患者联用钠加托伐普坦可获得显著治疗效果, 同时对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也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 托伐普坦 ;钠 ;慢性心力衰竭 ;低钠血症 ;效果 ;生存质量 ;预后 ;影响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torvastatin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hyponatremia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hil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 concentrated sodium + tolvaptan. The treatment effect, morta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5.00%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0.00%), 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0 lower than 10.00%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Minnesota Heart Failure Quality of life (mlhfq)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mlhfq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mlhfq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30.13 ± 2.09)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4.98 ± 5.56),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hyponatremia combined with concentrated sodium and tolvaptan can obtain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