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患者女,38岁,主因“双足背疼痛伴跛行5年,加重1年余”于2013年2月5日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背疼痛伴跛行,期间无低热、盗汗、晨僵等症状,疼痛活动时加重,休息或口服镇痛药可缓解。近1年来,患者双足背内侧疼痛加重,夜间疼痛明显,伴行走不利,无畏寒发热,无其他关节疼痛等不适症状,当地医院予以消肿镇痛、中药外敷、针灸、小针刀等一般对症处理,疼痛无明显缓解,遂来我院就诊。入院后双足X线及CT显示:双足距骨、舟状骨骨质欠规整,密度不均匀,其间见类圆形低密度区,余骨骨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双足距骨、舟状骨病变,考虑坏死(图1、2)。血常规、生化、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抗“O”等检测未见异常。既往无特殊病史。专科体检:跛行,双足背皮肤完整,无发红、肿胀、破溃、窦道形成,足弓扁平;足背部压痛,以足背内侧明显,踝关节活动受限;双足皮肤感觉可,皮温不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跟舟联合切除及趾短伸肌肌瓣置入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3月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9例(10足)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1~63(平均30.3)岁,骨性联合2足、纤维性联合8足。患者均行跟舟联合切除及趾短伸肌肌瓣置入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有无出现伤口感染、术区疼痛、跟舟联合复发、周围关节退变及足部畸形,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9例患者随访17~42个月,平均29.1个月。所有患者症状缓解,未出现伤口感染、复发、周围关节退变及后足力线异常。患者末次随访疼痛VAS为(1.50±0.97)分,较术前(4.30±1.49)分明显降低,差值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59, P<0.01);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90.40±7.04)分,较术前(77.30±7.66)分明显提高,差值(13.10±5.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62, P<0.01)。所有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对于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保守治疗失败时可行手术治疗,跟舟联合切除后用趾短伸肌肌瓣置入可有效预防跟舟联合的复发,临床疗效肯定。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尸体解剖学探讨舟状骨与邻近结构运动损伤机制。方法膝关节以下新鲜尸体标本10具,常规方法解剖舟状骨与周围骨骼、韧带,明确舟状骨对于内侧纵弓的稳定机制。结果舟状骨与距骨、跟骨、楔骨关系紧密。距舟背侧韧带、舟楔背侧韧带、跳跃韧带、胫后肌腱、分歧韧带等重要的韧带肌腱维持内侧纵弓的正常解剖功能。结论舟状骨具有适应复杂功能的严谨解剖结构,运动过程任何微小损伤可能会造成严重功能障碍,应当注意运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