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我们选择了我院的12名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6例,接受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例,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并对比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后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采用围手术期护理的观察组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为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提供围手术期护理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应用3种不同品牌的绝缘性能检测仪检测带电源腔镜器械绝缘性能研究测试结果有无明显差异性。方法 随机抽取130件带电源腔镜器械操作钳剪,用3种不同生产厂家的绝缘性能检测仪分别对130件操作钳剪进行检测并实时记录结果。结果 比较3种不同品牌的绝缘性能检测仪在带电源腔镜器械的测出的漏电率分别是14.61%,13.84%和15.38%,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漏电部位主要集中在:器械绝缘鞘和旋转连接处。结论 无论是进口或国产的绝缘性能检测仪都能够较准确地检测带电源腔镜器械的绝缘性能,但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厂家说明书、正确使用绝缘性能检测仪;消毒供应中心要加强腔镜器械处理全过程中的保护;充分认识电外科手术器械漏电导致的不良事件与手术相关的风险、包装灭菌前使用绝缘性能检测仪对带电源腔镜器械进行检测,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病人、术者造成危害。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和传统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GoogleScholar、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搜索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起搏器植入的相关研究。由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荟萃分析。结果 与传统起搏器相比,LCP 的两年 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 31% ,起搏器系统再干预率 降低了 38%,研究显示 95% 的患者同步性 > 70%,解决了传统单腔起搏器的弊端。结论 与传统起搏器植入术相比,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气胸/血胸、囊袋感染等并发症明显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急性期(48 h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固定翼释放次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非随机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起搏电生理科2021年8月至12月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组(A组)及双腔起搏器组(B组)患者,根据无导线起搏器术中固定翼释放次数将A组分为释放1次(A1组)和释放≥2次(A2组)。收集患者术前24 h至术后0、4、8、12、24、48 h血液样本,分别对比A、B组间及A1、A2组间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及肌钙蛋白(cTnI)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结果共纳入140例患者,其中无导线起搏器组60例(男41例),年龄(70.75±11.77)岁,年龄范围36~91岁;双腔起搏器组80例(男47例),年龄(70.54±9.90)岁,年龄范围45~87岁。术后A、B组所有患者术前24 h至术后48 h心肌损伤标志物含量均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术后48 h,A1组(40例)患者血浆cTnI表达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次,A组患者CK-MB、CK、cTnI术后水平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2组(20例)患者CK-MB、CK、cTnI术后水平高于A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急性期(48 h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升高程度与无导线起搏器固定翼释放次数相关。
简介:摘要:总结高龄患者经导管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减少高龄患者在植入起搏器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5例患者均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生压力性损伤及穿刺处感染,后期随访未出现心悸胸闷晕厥等情况,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