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自闭特质水平的高中生在模糊情境中解释偏向的变化特点,考察解释偏向在跨自我/他人相关条件下的一致性。方法采用自闭谱系商数量表对安徽省某高中1 08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按照分数高、低27%的标准筛选出高自闭特质组被试(n=266)和低自闭特质组被试(n=266)。采用模糊情境范式测量两组被试在自我和他人条件下对模糊性信息的积极解释频数。使用SPSS 26.0进行描述性统计,jamovi 2.2.3进行广义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1)自闭特质水平组间效应结果表明:高自闭特质组的积极解释频数显著低于低自闭特质组[54.5(11.8),57(11.8)] (χ2=13.99,P<0.001);自闭特质水平和模糊情境类型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正性模糊情境中,高自闭特质组的积极解释频数均小于低自闭特质组[33(4),34(3) ](P<0.001);在负性模糊情境中,高、低自闭特质组的积极解释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糊情境类型主效应结果表明:正性模糊情境下的积极解释频数显著高于负性模糊情境[33(4),23(9.25)] (χ2=1 348.50,P<0.001);自闭特质水平和模糊情境类型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高、低自闭特质组在正性模糊情境下的积极解释频数[33(4),34(3)]均大于负性模糊情境[22(10),24(9) ](P<0.001)。(3)自我/他人相关条件的主效应结果表明:熟悉他人条件的积极解释频数[19(4)]显著高于自我相关条件[19(5)]和陌生他人条件[19(5)](χ2=9.51,P<0.01),自我相关条件和陌生他人条件的积极解释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糊情境类型和自我/他人相关条件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正性模糊情境中,熟悉他人条件的积极解释频数大于自我相关条件(P<0.01);在负性模糊情境中,不同自我/他人相关的积极解释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低自闭特质的高中生对模糊情境倾向于表现出积极解释,正性模糊情境和熟人条件下的积极解释偏向更高。(2)高自闭特质个体相对于低自闭特质者对模糊情境做出的积极解释偏向较少,但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正性模糊情境下。(3)当处于负性模糊情境下,高、低自闭特质组产生的积极解释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具有跨自我和他人条件的一致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重症患者中应用基于意识模糊评估法的谵妄预防护理的效果。方法经医师诊断和影像学检查筛选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重症脑外伤患者138例,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8例和研究组7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基于意识模糊评估法的谵妄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谵妄发生情况、临床各项指标所用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康复效果及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谵妄评分处于较高水平、谵妄持续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持续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康复效果及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基于意识模糊评估法的谵妄预防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谵妄情况,减少治疗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