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与车载头部扫描结果。方法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应用国产16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661例次,其中ICU床旁扫描27例次(ICU组),车载扫描634例次(车载组)。统计2组受检者诊断阳性率,并从车载扫描者中随机选择30例次与ICU床旁头部扫描27例次对比分析成像质量及运动伪影发生率、检查时间及辐射剂量值等。结果ICU组移动CT头部扫描27例次,均为阳性诊断,车载组634例次,阳性诊断419例。ICU组(27例次)和车载组(30例次)成像质量良好,颅底层面发生线状运动伪影ICU组为7.41%,车载组为16.67%。ICU组床旁扫描耗时最短10.6 min,最长19.4 min,平均15.68 min。车载扫描耗时最短15.9 min,最长37.4 min,平均26.40 min。16排移动CT成人头部扫描的有效容积剂量CTDIvol为(34.55±4.08)mGy,有效剂量为(0.80±0.06)mSv。结论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扫描和车载扫描成像质量可靠,检查耗时短,辐射剂量低,使用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运载条件下进行头部扫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陆军某部训练基地的志愿者健康官兵95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77人),救护车在停止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Ⅱ组(11人),救护车在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Ⅲ组(7人),设置电磁波干扰环境。分析对比3组受检者在不同状态下,移动CT扫描成像质量、运动伪影、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情况。结果骨窗成像:3组受检者颅骨、眼眶、鼻蝶窦等成像清晰。脑组织窗成像:3组受检者均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脑白质等结构,但颅底部分层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其中Ⅰ组16.88%(13/77)受检者有较轻微的线状运动伪影,Ⅱ组81.82%(9/11)受检者有较明显的运动伪影;Ⅲ组14.29%(1/7)受检者有轻微线状运动伪影。经χ2检验,Ⅰ组、Ⅲ组分别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645、7.901,均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05)。在电磁干扰状态下,移动CT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3组辐射剂量CTDIvol均为36.27 mGy。结论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行驶及电磁干扰状态下扫描成像稳定安全,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开展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住院患者106例,将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3例。两组均接受同样的药物治疗,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个性化的卒中单元护理模式;比较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HAMD评分。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MA评分、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实验组Barthel指数、FMA评分、HAMD评分分别为(55.49±8.96)分、(57.22±9.13)分、(8 .89±4.55)分,均优于对照组(44.65±7.78)分、(45.76±8.02)分、(16.56±5.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卒中患者介入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可降低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单元高危用药管理中品管圈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提升护理单元高危用药管理水平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在多个护理单元中挑选 50名护士与药士,对比品管圈实施前后本院护理单元高危用药管理(高危药品标识 A1、护士对高危药品的认知程度 A2、高危药品单独存放 A3、抢救车高危药品的封装程度 A4、药品多次使用的开封时间记录 A5、镇静和麻醉药物使用记录的完整度 A6)评分。 结果:实施品管圈之前, 50名护士的高危用药管理评分无显著差异,品管圈应用后,高危用药管理各项评分均高于实施前,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品管圈的有效应用下,护理单元高危用药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中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 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卒中单元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探讨 SAP的危险因素、防治对策。结果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 2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89例并发 SAP作为观察组, 201例未出现 SAP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死亡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P< 0.1)。结论 患者的年龄、吸烟史、肺基础疾病、糖尿病、意识障碍、吞咽障碍、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鼻饲治疗是 SAP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防治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骨外科病患的优化治疗在基层医院建设康复科的可行性探讨。方式:收录从 2012年 4月起至 2017年 6月入院诊治胫腓骨骨折病患资料,共 300人。依据根据伤患采用的可接受的治疗方案,将伤患分为传统模式治疗组和骨科—康复科治疗单元模式治疗组。两组分别称为Ⅰ组,Ⅱ组。Ⅰ组运用传统方式进行治疗,Ⅱ组采用康复科治疗单元模式进行治疗。记录伤患在进行手术之前,手术结束之后以及手术后一年内的治疗数据,身体恢复数据,并对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Ⅰ组在治疗过程中, 150位伤患中伤患膝关节,踝关节负重能力依据 Joyner-wruhs标准进行评测,伤患肢体康复效果评价为优者 85人,评价为良者 36人,评价为尚可者 15人,评价为差者 14人,伤患康复优良比例为 80%。Ⅱ组 150位伤患,肢体康复效果评价为优者 113人,评价为良者 32人,评价为尚可者为 3人,评价为差者 2人。伤患康复优良比例为 96.7%。Ⅱ组伤患与Ⅰ组伤患进行对比,痊愈率高于Ⅰ组。结论:骨科—康复科治疗单元形式,不仅对于伤患预后有显著改善作用,在临床方面,同时也适应于当前基层医院对骨外科伤患进行治疗的操作,无论是可行性,还是优越性都十分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制订护理绩效动态分配方案,为医院护理绩效考核提供新方法。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数据,应用卡方自动交互检测法对全部病区护理工作量、质量、效率、业绩4个维度的90项指标进行分析,将不同病区归属到不同的绩效等级集群,实现对病区护理绩效的即时性分类。从适用性、公平性、客观性、接受性、效率性、总体满意度6个方面对护士及护理管理人员的满意度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该方法应用后,护理管理人员对该方案应用的满意度得分由(2.69±1.01)分提升为(4.66±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方法应用前,护士对绩效考核的满意度得分为(3.39±0.89)分,应用后,护士对绩效考核满意度得分为(4.60±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绩效动态分配方案能准确、快速地完成对病区护理绩效的动态分析与即时分类,为病区护理绩效考评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髁突骨小梁结构单元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VOI)的分布特点,分析髁突骨小梁的三维影像解剖形态特征。方法对北京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的1例61岁男性尸体右侧髁突标本的micro-CT影像进行分析。在髁突骨小梁范围内不同层面按规律尽可能多地排列直径2 mm、高度2 mm的圆柱体VOI单元,且各VOI单元无交叉区域。将选取的VOI单元划分为内、中、外、前、后共5个区,从上到下共6层,通过分析每个VOI单元的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骨比表面积(bone surface area/bone volume,BS/B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bone number,Tb.N)、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pacing,Tb.Sp)以及骨小梁模式因子(trabecular bone pattern factor,Tb.Pf)等7个形态学参数,获取髁突骨小梁整体三维影像解剖形态特征的分布情况。结果本研究扫描的髁突标本共选取34个VOI单元,BMD、BV/TV、Tb.Th和Tb.N在中区均值较大,内区均值最小,在1、2、5、6层前区>后区,3、4层后区>前区;BMD在1层[(332.66±97.11) mg/cm3]和6层[(344.24±45.68) mg/cm3]较高,2层[(255.79±41.06) mg/cm3]最低;BV/TV和Tb.N在1层较高,5层最低;Tb.Th在1层[(0.11±0.03) mm]较高,其余层数值相近且较低。BS/BV、Tb.Sp和Tb.Pf在1层较低,总体上内区和外区较高,中区和前区较低,1、5、6层后区>前区,3、4层前区>后区。ANOVA分析显示,VOI单元的7个形态学参数在6层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5个分区间BV/TV、BS/BV、Tb.Th、Tb.N、Tb.Sp和Tb.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基于VOI单元对髁突骨小梁进行划分,获得髁突骨小梁三维影像解剖特征分布数据,显示髁突骨小梁的三维影像解剖形态区域分布不均匀,该方法可进一步分析髁突骨小梁结构的三维影像解剖形态学等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卒中护理单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 88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脑卒中护理单元干预,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干预。 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别较大(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别较大( P<0.05)。 两组的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别较大(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 结论:在脑卒中患者中使用脑卒中护理单元干预,可以改善应对方式,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心内科护理单元对于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的具体影响。方法: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选取了 120例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了对比组和研究组,其中对比组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而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之上运用心内科护理单元。并有效运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以及西雅图心绞痛生活质量量表( SAQ),将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干预之后,研究组患者在躯体化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焦躁、偏执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比组( P<0.05),研究组在疾病认知程度以及治疗满意度和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受限程度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比组( 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有效的应用心内科护理单元能够促进患者的临床治愈,并提升其预后的生活质量水平。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心内科护理单元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对方式、自护能力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AMI患者108例,将其分为常规组(A组)给予常规护理,单元护理组(B组)给予单元护理,比较其应对方式、自护能力及满意度。结果 B组应对方式评分优于A组,且B组自护能力总分为(123.14±4.99)分,与A组(110.74±4.92)分及治疗前(98.14±3.71)分均存在明显差异,满意度也高于A组。结论 心内科采用护理单元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护理,对提高患者应对方式、自护能力均有明显益处,同时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