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得到世界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计算机病毒也越来越泛滥,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机病毒的一些基本特性以及病毒的防范措施和被感染后的处理方法。
简介: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不仅影响着各个行业和领域,也直接提升了公众工作和生活的整体质量,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典型代表之一,计算机远程通讯控制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手机通讯、车载移动电视等,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一环。本文中,笔者就阐述了计算机远程通讯控制技术的概述和内涵,并分析了其工作原理,最后探讨了计算机远程通讯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以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为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1月23日至2月22日于瑞安市人民医院就诊且咽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的74例COVID-19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及CT检查图像特点。结果74例患者中,62例(83.8%)发热;59例胸部CT检查存在异常表现,15例CT检查无异常改变。从起病到CT检查的平均间隔时间为4.6 d。59例患者中,58例(98.3%)病变分布以外周为主,病变多发53例(91.4%),单发结节灶5例(8.6%);45例(76.3%)患者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病灶主要分布于肺部中下叶,共45例(76.3%);支气管充气征21例(35.6%),反晕征10例(16.9%);其他少见改变有小空泡征3例(5.1%),树芽征1例(1.7%),复查发现淋巴结增大2例(3.4%)。结论COVID-19患者的CT检查特征可在其早期诊断和随访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6日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17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其首次胸部CT检查表现及诊疗中的影像学动态变化。结果17例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表现示病变以周边优势分布16例;受累肺叶为3叶者2例,4叶者1例,5叶者14例;磨玻璃影17例,实变影10例,胸膜下线7例,充气支气管征象9例,小叶间隔增厚3例,支气管扩张2例,少许胸腔积液2例;淋巴结肿大3例,短径为1.0~1.2 cm。16例复查CT患者中,8例患者病灶呈持续性好转,8例患者病灶呈波动性变化。结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CT检查表现以磨玻璃影及实变影为主,呈周边优势分布。病变范围广泛,以5叶受累居多。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少见。动态监测胸部CT检查变化对该病的疗效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3例HSE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7例)及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均给予足量抗病毒治疗及对症处理,对照组同时辅以传统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计算机辅助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Rivermead行为记忆测试(RBMT)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CA)总分、MoCA各分项评分及P300潜伏期、波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BMT评分(7.4±2.7 VS 4.2±3.3)、MoCA总分(27.03±6.73 VS 25.79±8.04)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记忆、注意力、抽象、计算力、定向力等分项评分(4.57±1.06 VS 3.85±1.25,4.13±0.97 VS 3.56±0.98,5.67±1.03 VS 4.76±0.94,1.47±0.47 VS 1.15±0.42,2.94±0.74 VS 2.53±0.61,5.86±1.01 VS 5.24±1.1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前2组患者P300潜伏期及波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300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5),波幅均明显增加(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300潜伏期(318.16±16.03 VS 354.14±13.58)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300波幅(13.41±4.58 VS 10.38±3.19)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能进一步改善HSE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