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泥蜡疗联合关节松动训练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改善。方法:通过北大荒集团总医院电子病例系统查找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北大荒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与康复科住院的50例进行泥蜡疗联合关节松动训练的脑卒中患者。对照组来源于我院同一时期进行关节松动训练但未进行泥蜡疗的脑卒中患者,共50例。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的方法比较各组肌张力改善情况。应用ADL量表比较各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4周后对比两组脑卒中患者,泥蜡疗联合关节松动训练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改善患者日后日常生活能力(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该积极应用泥蜡疗联合关节松动训练改善患者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火龙罐综合技术灸在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01月—2021年02月收治符合研究标准的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80例,在神经内科系统药物治疗基础上,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实验组应用火龙罐综合技术灸联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用运动疗法进行治疗,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使用Ash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肢体肌张力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数据情况,进行效果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上肢肌张力增高症状均有所改善,比较两组疗效,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式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手肿胀程度、肩痛、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B组、C组,每组15例。4组患者均予以康复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I形贴扎,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贴扎,C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肩部I形贴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排水法计算患者双手体积差,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测量患者双手温度差,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肩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FMA、MBI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组、B组、C组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评分减少、FMA评分增加(P<0.05)。C组治疗后FMA评分[(27.69±6.91)分]高于对照组[(12.87±3.04)分]、A组[(20.57±6.16)分]、B组[(18.64±5.73)分](P<0.05)。4组治疗后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和肌内效贴均可有效减小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双手体积差和双手温度差,减轻患肩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肩部I形贴扎还可提高患者患侧的上肢运动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本院本科室就诊的6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肌内效贴联合综合康复护理的治疗,对照组给与常规治疗及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手肿胀程度,上肢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 Barthel 得分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疼痛评分(VAS)、手肿胀程度,上肢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 Barthel 得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浮肿、关节活动障碍的关节功能改善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联合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疗法。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肌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肌力的短期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肌训练及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每周治疗6 d,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肌力进行测定,同时采用躯干功能障碍量表(TI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疲劳程度进行评定,并对比治疗期间2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及TI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除M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SAP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3周的呼吸肌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呼吸肌肌力及吸气肌耐力,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咳嗽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并缓解其疲劳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sEMG-BF组、rTMS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常规吞咽障碍治疗方法,sEMG-BF组在此基础上增加sEMG-BF治疗,rTMS组增加rTMS治疗,联合组则增加sEMG-BF与rTMS的联合治疗。rTMS和sEMG-BF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并采用渗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PAS评分和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PAS评分和FOIS评分分别为(2.29±1.17)分和(4.95±1.15)分,显著优于sEMG-BF组和rTMS组治疗后(P<0.05)。结论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rTMS和sEMG-BF联合干预,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呼吸肌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呼吸训练组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分和Berg平衡评分分别为61.80%、75.00分和38.00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吸气肌肌力指数与FMA评分(r=0.649, P<0.001),Berg平衡评分与FMA评分(r=0.607, P<0.001),吸气肌肌力指数与Berg平衡评分(r=0.475,P<0.005),3者间均呈显著相关性。结论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水平,同时还可促进其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