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患有带状疱疹的患者采用脊髓电刺激治疗后,分析对后神经痛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后的护理效果。方法:从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内接诊的患者中选择40例患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这些患者在治疗方法上都采用脊髓电刺激治疗,之后在护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这4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人。对于对照组患者在护理方式上就按照常规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而对于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对于病症疼痛的缓解状况。结果:经过对护理效果的分析,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症状缓解的程度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对于缓解患者痛感有明显改善,应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脊髓电刺激(SC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测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采用SCS治疗的81例N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选择双极刺激模式,频率为30~60 Hz,脉宽为180~260 μs,电压为0.5~2.0 V。以疼痛改善率作为SCS测试是否有效的主要评估指标,计算公式为:疼痛改善率=[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VAS] /术前VAS×100%;其中疼痛改善率>50%为测试有效,≤50%为测试无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NP患者SCS测试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8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电极。81例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率为(45.9±2.9)%;术后VAS为(4.5±2.5)分,较术前[(8.3±1.2)分]显著下降(t=13.67,P<0.01)。根据SCS测试有效的评估标准,45例患者为测试有效,36例为测试无效;测试有效率为55.6%(45/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病程、术前VAS、病因、疼痛侧别及疼痛区感觉均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疼痛部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疼痛位于下肢是影响SCS测试效果的保护因素(OR=3.14,95%CI:1.26~7.83,P=0.013)。结论采用SCS治疗NP的测试有效率较高;疼痛位于四肢,特别是下肢的NP患者测试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脊髓电刺激(SC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测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采用SCS治疗的81例N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选择双极刺激模式,频率为30~60 Hz,脉宽为180~260 μs,电压为0.5~2.0 V。以疼痛改善率作为SCS测试是否有效的主要评估指标,计算公式为:疼痛改善率=[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VAS] /术前VAS×100%;其中疼痛改善率>50%为测试有效,≤50%为测试无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NP患者SCS测试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8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电极。81例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率为(45.9±2.9)%;术后VAS为(4.5±2.5)分,较术前[(8.3±1.2)分]显著下降(t=13.67,P<0.01)。根据SCS测试有效的评估标准,45例患者为测试有效,36例为测试无效;测试有效率为55.6%(45/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病程、术前VAS、病因、疼痛侧别及疼痛区感觉均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疼痛部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疼痛位于下肢是影响SCS测试效果的保护因素(OR=3.14,95%CI:1.26~7.83,P=0.013)。结论采用SCS治疗NP的测试有效率较高;疼痛位于四肢,特别是下肢的NP患者测试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冲射频与脊髓电刺激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近、中期疗效及卫生经济学指标。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疼痛科收治的23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根据入院顺序按硬币法随机分为脉冲射频组(PRF组,n=12例)和脊髓电刺激组(SCS组,n=11例)。对比两组患者卫生经济学指标(住院日数、手术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手术费用)。记录术前,术后1、7、15 d、1及3个月时的VAS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手术时间PRF组(102±19)min,SCS组(102±4)min;住院总费用PRF组(15 791±2 676)元,SCS组(20 279±1 807)元,以上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住院日数PRF组(13.0±3.7)d,SCS组(18.5±2.1)d;手术费用PRF组(2 232±14)元,SCS组(1 875±21)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各观察时点的VAS评分均优于术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7、15 d及1个月时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S组优于PRF组。两组患者术后各观察时点睡眠质量评分均优于术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各观察时点睡眠质量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均未见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感染、脑脊液漏、电极移位等并发症。结论脉冲射频与脊髓电刺激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均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相当;脉冲射频的手术费较高,而脊髓电刺激需承担临时电极费用,且住院日数较长。
简介:摘 要 目的:将短时程脊髓电刺激疗法应用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治疗中,配合有效护理措施,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配合度。方法:以随机抽取法选择在2020.2月-12月期间,本科收治的30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再以自由抽签的形式将其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对两组采取不同治疗并予以配合护理措施,将其治疗效果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以调查的数据为标准并做总结性报告。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感、睡眠质量)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优(P<0.05),足以说明短时程脊髓电刺激疗法配合有效护理服务得到了患者的肯定。结论:将短时程脊髓电刺激疗法应用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治疗中,在配合有效护理措施,其临床效果显优且安全性高,在减轻患者疼痛感的同时,有效改善了睡眠质量,进而提升了治疗有效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电脉冲密度脊髓电刺激(SC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疼痛科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30例,年龄50~7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为Ⅰ或Ⅱ级,视觉模拟评分(VAS)>7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传统脊髓电刺激组(CS组)、高电脉冲密度脊髓电刺激组(HD组)与低电脉冲密度脊髓电刺激组(LD组),每组10例。其中CS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治疗参数;HD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高电脉冲密度,设定为10%~15%;LD组在治疗过程中,将电脉冲密度范围设定在相对较低的范围为4.8%~10%。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 d、10 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的简化麦吉尔(SF-MPQ)评分、疼痛警觉和意识问卷(PVAQ)评分、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VA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SF-MPQ、PVAQ、PSQI与VAS评分治疗后均降低(P均<0.05);治疗后不同时点SF-MP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3.430,P<0.05);3组间SF-M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85,P>0.05)。治疗后不同时点PVA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8.401,P<0.05);3组间PVA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49,P<0.05)。治疗后不同时点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603,P<0.05);3组间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63,P>0.05)。治疗后不同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450,P<0.05);3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45,P>0.05)。HD组患者的电极参数调整次数较LD和CS组低[(3.1±0.5)比(4.2±0.6)比(4.8±0.8)次/人,P均<0.05]。结论不同电脉冲密度均可有效缓解PHN临床症状,高电脉冲刺激可以更好地降低患者对疼痛异感的关注,并减少电极参数调整次数。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深部电刺激(DBS)对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肌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完善患儿DBS术前及术后肌张力障碍评分量表运动评分,完善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结果共收集32例运用DBS治疗的肌张力障碍患儿。其中男16例,女16例;12例采用苍白球内侧核靶点治疗,20例患儿采用丘脑底核靶点治疗。发现20例(62.5%)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ANK2 9例,KMT2B 3例,GNAO1 2例,GCDH 2例,PINK1、NDUFAF6、DYT27及ADCY5各1例。术后随访1个月~3年8个月,仅1例因家庭护理不当出现局部感染,术后缓解率波动在5.66%~95.92%。结论运用DBS治疗后肌张力障碍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DBS是儿童肌张力障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配合红外照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效果。方法纳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DPNP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予以红外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联合脊髓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14 d后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神经传导速度及双下肢震动感觉阈值。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0.00%,21/30),P<0.05;两组T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左侧下肢、右侧下肢震动感觉阈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电刺激配合红外照射治疗DPNP疗效确切,可改善下肢神经传动速度,有效改善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在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CINAHL,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中,全面检索2019年3月31日以前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计算总体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7项,样本量共计319例。汇总分析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盆底肌电刺激有助于增加患者膀胱容量(WMD=68.89, 95%CI [35.04,102.74]),减少残余尿量(WMD=-25.68, 95%CI [-34.03,-17.32]),增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平均单次排尿量(WMD=33.41, 95%CI [9.60, 57.23]),减少排尿次数(WMD=-3.44, 95%CI [-4.18,-2.70])及平均漏尿次数(WMD=-1.74, 95%CI [-2.85, -0.62]),并降低下尿路症状评分(WMD=-6.60, 95%CI [-8.31,-4.88])。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简介:摘要原发性震颤(ET)也称特发性震颤,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上肢4~12 Hz动作性震颤,可伴或不伴头部、口面部、声音或下肢震颤。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皮质-脑桥-小脑-丘脑-皮质环路的节律性震荡是ET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ET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口服药物和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约1/3的ET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目前,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已成为药物难治性ET的首选治疗方法,我国已有多个中心开展DBS治疗药物难治性ET患者,但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性的指南或共识。为进一步规范我国DBS治疗ET的适应证和流程,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提高诊疗水平,相关领域的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制订了本共识。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VitalStim电刺激合并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应用VitalStim电刺激合并穴位按摩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采用穴位按摩治疗与实验组25例采用VitalStim电刺激合并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100.00%)比对照组高,数据差异明显(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电刺激仪用于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脑瘫儿童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与精细运动能力评分、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与精细运动能力评分均明显提升(P<0.05)。与参照组相比,两组在治疗前数据差无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在粗大运动功能与精细运动能力评分上要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使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慢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2月至 2021年9月我院接收的80例慢性尿潴留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抽签法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诱导排尿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选择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5%,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拔管后正常排尿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结论:使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慢性尿潴留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患者的恢复情况较好,缩短了其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