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应用经静脉至动脉转流实施腹腔脏器灌注保护的经验。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50例患者接受静脉至动脉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0.5±12.4)岁。早期25例患者单纯应用部分体外循环技术,2019年11月起开始使用体外循环联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技术,应用球囊导管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温血,经肾动脉灌注4℃ HTK液,25例患者接受了脏器灌注。结果体外循环(116.9±35.4)min,转流中最低中心温度(34.7±0.7)℃。术后早期死亡3例(6%,3/50),灌注组无死亡。术后截瘫并发症4例(8%,4/50),术后新发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6例(12%,6/50),其中腹腔灌注组2例(8%,2/25),无灌注组4例(16%,4/25)。结论经静脉至动脉浅低温部分体外循环结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是有效的脊髓和腹腔脏器保护措施,可提高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安全性。

  • 标签: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部分体外循环 脊髓保护 器官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超声引导0.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时,按神经横截面积用药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选择拟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髌骨骨折内固定取出术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20~30 kg/m2,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超声引导下定位神经,测量神经横截面积,根据面积注射0.5%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起始剂量为0.22 ml/mm2,相邻剂量差值0.02 ml/mm2。阻滞有效标准:神经阻滞30 min内膝关节前面皮肤、小腿内侧面和足背内侧缘皮肤均无痛觉和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为1~3级。若以上神经分布区有1处存在痛觉即认为神经阻滞无效。出现7个有效和无效交替波终止研究。采用Probit法计算ED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27例患者纳入研究,神经横截面积(75±5) mm2。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ED50为0.106 ml/mm2,95%可信区间为0.069~0.125 ml/mm2。结论超声引导0.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时,按神经横截面积用药的ED50为0.106 ml/mm2。

  • 标签: 酰胺类 股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中应用经超声引导下神经-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洛阳正骨医院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的患儿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接受全身麻醉,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分别于入室时(T0)、切皮时(T1)、骨折端复位时(T2)及手术结束时(T3)记录两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苏醒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在T1时点均较T0时点升高,但在T2时点较T1时点回降,T3时点较T2时点回升,且观察组T1、T2、T3时点心率、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161.35±48.98)μg比(256.79±58.46)μg],P<0.05;拔管时间[(7.13±2.31)min]、留置恢复室总时间[(42.31±3.52)min]短于对照组[(22.64±4.32)min、(73.01±10.34)min],P<0.05。观察组苏醒期间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0.00%(0/31)、3.23%(1/31)]低于对照组[19.35%(6/31)、25.81%(8/31)],P<0.05。结论儿童股骨干骨折术中应用经超声引导下神经-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好。

  • 标签: 骨折 超声引导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血管内筋膜炎是结节性筋膜炎的一种罕见亚型。该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变主要累及中小静脉或动脉。本文报道的病例为发生于43岁中年女性静脉的血管内筋膜炎,镜下表现类似于结节性筋膜炎,免疫组织化学平滑肌肌动蛋白、CD10阳性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USP6基因易位,本例为发生于大血管内的筋膜炎。该病罕见,因此需要加强对此疾病的认识,避免过度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2月至2020年5月,采用以旋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36例,其中6例为同一肢体上相邻但不连续的2处创面,面积4.0 cm×5.0 cm~11.0 cm×9.0 cm;30例为单个创面,面积10.0 cm×10.0 cm~23.0 cm×17.0 cm。常规行术前CDU穿支定位78条穿支,实际切取67条穿支。根据术中实际穿支情况进行分叶设计,完全型双叶皮瓣19例,采用皮肤分叶深筋膜相连的筋膜型双叶皮瓣17例。皮瓣的血液循环重建均采用旋外侧动脉斜支与受区血管吻合,采用血流桥接型吻合方式8例。所有大腿供区均Ⅰ期缝合。术后定期复查。结果本组35例双叶皮瓣顺利成活,1例修复2处创面者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伤口愈合时间为11~83 d。术后随访6~3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感觉恢复为S2~S3。供区除1例瘢痕面积较大外均为线形瘢痕存留,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以旋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在体现双叶皮瓣优势的同时,供区更加隐蔽,可以成为旋外侧动脉降支不能切取双叶皮瓣时的有益补充。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斜支 旋股外侧动脉 双叶皮瓣 修复 四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游离旋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臂热压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旋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臂热压伤5例。术后根据肌腱损伤情况确定制动时间及功能锻炼时间。结果术后5例皮瓣均存活。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无明显臃肿,植皮区无破溃。结论应用游离旋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臂热压伤术后临床疗效满意,供区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前臂 热压伤 旋股外侧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血液透析中留置静脉导管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我院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5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患者均实施全麻下经皮插入Y型双腔静脉导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29)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29)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加以对比。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更低(P<0.05)。结论:将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血液透析中留置静脉导管治疗的价值较高,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对确保留置静脉导管治疗的安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并加以应用。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小儿血液透析 留置股静脉导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与手术切开2种置管方式在建立成人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时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静脉-动脉ECMO辅助的276例成人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经皮穿刺置管62例(经皮穿刺组)、手术切开置管214例(手术切开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校正混杂因素后,共52对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7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6±13.0)岁。对匹配前后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与手术切开组相比,经皮穿刺组的ECMO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8.8%对48.1%)及住院病死率(42.3%对67.3%)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CMO建立后的起始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8)。两组ECMO辅助后24 h血乳酸水平均较辅助前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创伤较小的静脉-动脉ECMO置管方式。与手术切开置管相比,经皮穿刺与较低的ECMO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病死率相关。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心源性休克 经皮穿刺置管 手术切开置管 并发症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重症超声的快速发展,其已覆盖重症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协助管理重症患者,而血流动力学无处不在的重症医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何更好地实施血流动力学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将重症超声应用,并融入血流动力学治疗,进而形成超声血流动力学的概念,是重症医学的进一步突破。本文将对超声血流动力学这一概念进行诠释。

  • 标签: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管理方案。方法:选取300名流动儿童和300名本市儿童,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流动儿童,对照组为本市户籍儿童,通过调查分析了解两组儿童疫苗接种情况。结果:对比两组儿童免疫合格概率,观察组儿童接种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本市流动儿童在免疫方面,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导致免疫效果不理想,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使流动儿童免疫合格率得到提升。

  • 标签: 流动儿童 免疫规划 现状管理
  • 简介:摘要急性髂静脉血栓(IFDVT)的治疗曾以单纯抗凝为主,但有30%~50%的患者会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造成沉重的医疗负担。导管接触性溶栓、经皮机械血栓清除等血栓清除技术可有效清除血栓,弥补了单纯抗凝的不足,有望降低PTS的发生率,但目前相关证据仍不足。其他方法如滤器植入和压力治疗的效果亦存在一定争议。本文总结了急性IFDVT的治疗策略和最新研究进展,希望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方案 髂股静脉血栓 抗凝 血栓清除
  • 简介:摘要:介入治疗是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出血症状,维持患者的身心状态稳定,促使其病情稳定恢复。本文对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后动脉出血护理情况作综述。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 股动脉出血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混合右美托咪定时0.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按神经横截面积用药的ED50 。方法选择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髌骨骨折内固定取出术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20~30 kg/m2,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组(DR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DR组注射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5 μg/kg,R组注射0.5%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定位神经,测量神经横截面积,根据神经横截面积注入0.5%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起始剂量为0.22 ml/mm2,相邻剂量差值为0.02 ml/mm2。阻滞有效标准:神经阻滞30 min内膝关节前侧皮肤、小腿内侧面和足背内侧缘皮肤均无痛觉和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为1~3期。若以上神经分布区有1处存在痛觉即认为神经阻滞无效。出现7个有效和无效交替波终止研究。采用Probit法计算ED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R组27例患者纳入研究,0.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ED50为0.106 ml/mm2,95%CI为0.069~0.125 ml/mm2。DR组23例患者纳入研究,0.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ED50为0.038 ml/mm2,95%CI为0.011~0.059 ml/mm2。与R组比较,DR组0.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ED50降低(P<0.05)。结论混合右美托咪定0.5 μg/kg时,0.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按神经横截面积用药ED50为0.038 ml/mm2。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酰胺类 神经传导阻滞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在经济的全方位推动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最近几年,在连续流动化学方面的进展较大,应用水平得到提升,使其成为新兴技术,潜力巨大。由于流动化学性能稳定,安全性较高,同时传热速度理想,并且伴随较高自动化程度,可以完成高效率的在线监测,因此应用广泛。实践证明,在药物合成中,引入流动化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意义重大,值得借鉴。

  • 标签: 药物合成 应用 流动化学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许多新技术的发展流式化学是过去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之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泵作为能量提供者和连续流量促进微通道中试剂的化学反应。作为一种新的合成反应技术,流式化学具有控制反应参数的潜在优势,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确保安全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此外,它适用于高环境污染、高温、高压和高放热等危险反应,对技术操作环境要求较低 。

  • 标签: 连续流动化学 药物合成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支皮瓣修复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蒂顺行推进皮瓣、逆行旋转皮瓣等修复前外侧皮瓣供区。前外侧皮瓣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支皮瓣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前外侧皮瓣供区修复后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皮瓣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支皮瓣修复前外侧皮瓣供区,皮瓣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前外侧皮瓣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游离显微削薄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修复前臂残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们对8例前臂离断毁损伤残端创面采用削薄ALTP修复。术中在显微镜视下根据筋膜层血管网走行及受区需要削薄皮瓣,术后早期开始残肢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本组8例皮瓣均存活,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9.0 cm×7.0 cm。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皮瓣感觉功能恢复好。残端安装假肢适配良好。结论采用削薄ALTP修复前臂残端创面,可保留更多前臂长度,皮瓣外形美观,质地耐磨,具备感觉,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前臂 股前外侧穿支 残端创面 义肢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老年经动脉介入术后血管缝合器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采取经动脉介入治疗术的42例老年患者,其中19例患者采取血管缝合器(研究组),23例患者采取传统的止血方法(基础组),观察血管缝合器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基础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均优于基础组,(P<0.05);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基础组,(P<0.05)。结论:对于接受经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可以采取血管缝合器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血管缝合器 经股动脉介入术 护理 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