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胫前开孔隧道推顶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应用经胫前开孔骨隧道顶起复位微创治疗的9例胫骨平台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6~63岁,平均38岁;左侧5例,右侧4例。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7例,Ⅲ型2例;按照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均为Ⅰ型。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根据骨折线波及的长度,在胫骨结节内下方远端骨折线以远1~2 cm胫骨前内侧面使用环钻建立骨隧道,经骨隧道顶棒复位塌陷骨折,之后选择自身双皮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棒进行植骨支撑。使用膝关节外侧小切口置入接骨板,术中使用关节镜测量骨折移位程度,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胫前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60 min,平均48.3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0 mL,平均46.1 mL;透视次数为12~21次,平均为17.4次;复位切口长度为1.6~3.0 cm,平均2.3 cm;固定完成后关节镜检查骨折移位程度为0~2.0 mm,平均0.8 mm;术后15 d膝关节最大活动度125°~140°,平均128.9°。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腓静脉血栓,无术后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胫前开孔骨隧道微创推顶复位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效果肯定,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病例,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结论。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挤压推顶法治疗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2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26例肱骨外髁翻转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3岁至9岁儿童,平均年龄(4.3±1.2)岁,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的方法对其展开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14.9±3.2)天。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0.5~1年的随访,观察记录患者关节形态、功能的恢复情况,分析得出患者不良反应及恢复情况优良率。结果治疗前后评定结果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挤压推顶法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外髁翻转骨折,治疗费用低,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手术中采用推顶式支架结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行自体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双侧鼻下外侧软骨边缘切口联合鼻小柱切口,术中采取第6肋软骨雕刻成鼻小柱支撑移植物和鼻尖覆盖移植物一体化支架,以及鼻中隔延长移植物,将鼻小柱支撑移植物与鼻中隔延长移植物前后处于同一平面缝合、搭建推顶式支架,并置入鼻背假体,以纠正鼻部美学缺陷。采用Adobe Photoshop CS 6.0对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面部像进行处理及测量,获取鼻额角、鼻尖角、鼻唇角、鼻小柱-小叶角、鼻尖突出度与鼻长度比、鼻尖下小叶与鼻小柱长度比等数值,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鼻整形效果评价量表(ROE)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术前、术后鼻部指标测量值及量表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53例患者,男4例,女49例,年龄18~45岁,平均25.6岁。其中49例为初次鼻整形手术,4例为鼻修复手术。53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住院期间未发生感染、出血等短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鼻额角、鼻尖角、鼻唇角、鼻小柱-小叶角、鼻尖突出度与鼻长度比值、鼻尖下小叶与鼻小柱长度比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鼻部低平、鼻头肥大等美学缺陷均得以改善,鼻尖无明显偏曲、上旋或下旋。满意度调查结果:术后4~6周内肿胀基本消失,未发生明显通气障碍、感觉异常及嗅觉减退等症状;VAS和ROE量表术前评分分别为(6.1±0.5)分和(10.5±1.6)分,术后分别为(7.6±0.4)分和(21.3±2.1)分,明显高于术前(P<0. 01),患者对鼻部美观及功能结果表示满意。结论采用推顶式支架结构进行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手术,可减少远期软骨支架偏曲及鼻尖上旋或下旋的风险,可获得更加接近正常解剖的鼻小柱形态。
简介:6月6日,就三明市公立医院改革,新华网福建频道推出了对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钟东波的专访,标题很直白:《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三明公立医院改革代表正确方向可推广》。这个专访推出后一周的6月13日~1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在福建三明联合召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座谈会,全面启动第二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至此,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由先前的17个扩大到34个。然而,相较于钟东波对三明医改的力挺和在三明召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座谈会掀起的对三明医改的关注热潮,舆论对后者的关注度反而较弱。在力挺的高亢声音之外,在网络,对三明公立医院改革也有不同的声音顽强冒出。当然,不管是点赞还是质疑,都是对医改的关注,对推动医改都是幸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行胫骨滑移植骨的胫距关节融合效果。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市黄岛区第三人民医院骨科行胫距关节融合的病例资料。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Mazur评分,评估踝关节融合后的疼痛及功能改善;并了解胫距关节融合情况和并发症情况。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1例研究对象,术前VAS评分5~8分,术后18个月VAS评分1~3分,术后疼痛明显改善(Z=-2.684,P<0.05);术前Mazur评分21~77分,术后18个月Mazur评分69~86分,较术前明显改善(Z=-2.666,P<0.05)。术后12个月后,所有患者的胫距关节均融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感染。有1例59岁的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术后出现外侧足背皮肤浅感觉减退。结论采用胫骨滑移植骨联合空心螺钉进行胫距关节融合对踝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明显,并发症少、融合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股骨纵向骨搬移模型兔,并评估该动物模型的可靠性。方法取20只雄性新西兰兔,先在兔股骨近端造成一段14 mm骨缺损,骨缺损远端截骨,形成游离骨段,随后安装自制的外固定支架固定,通过7 d间歇期,将游离骨块向骨缺损处搬移,以刺激缺损区骨组织再生修复。在搬移期第1天和第14天、固定期21 d和第35天分别处死4只家兔,通过动物模型的一般状态、标本形态、X线片来评估该模型的科学性。结果术后骨搬移模型兔的一般情况良好;大体标本及X线检查可见骨缺损区重建修复,并逐渐接近正常骨组织;固定期间骨搬移装置无松动、脱落等不良情况,搬移期每日可定量完成1 mm骨搬移,最终修复骨缺损。结论纵向骨搬移模型兔建模方案简便可靠,可较理想地模拟临床骨搬移全过程。
简介:摘 要:颈动脉是全身动脉硬化的观察的极佳窗口,是预测动脉硬化的前哨站。颈动脉纵壁运动是对应于心脏周期中与血流方向平行的多相动脉壁偏移。自从Cinthio等人在2006年首次对纵向运动进行了彻底的表述之后,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颈动脉纵壁运动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随着近些年的研究,这种运动现象已经可以被很好地表述出来。本文就颈动脉纵向运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传统分析方法不能有效地控制纵向研究中的时依混杂以得到无偏因果效应估计值。本研究解释了纵向研究中正确控制时依混杂的必要性,概述了现有控制时依混杂的G方法——参数g-formula、逆概率加权和G估计,并通过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为研究者在纵向研究中估计因果效应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