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股骨纵向骨搬移模型兔,并评估该动物模型的可靠性。方法取20只雄性新西兰兔,先在兔股骨近端造成一段14 mm骨缺损,骨缺损远端截骨,形成游离骨段,随后安装自制的外固定支架固定,通过7 d间歇期,将游离骨块向骨缺损处搬移,以刺激缺损区骨组织再生修复。在搬移期第1天和第14天、固定期21 d和第35天分别处死4只家兔,通过动物模型的一般状态、标本形态、X线片来评估该模型的科学性。结果术后骨搬移模型兔的一般情况良好;大体标本及X线检查可见骨缺损区重建修复,并逐渐接近正常骨组织;固定期间骨搬移装置无松动、脱落等不良情况,搬移期每日可定量完成1 mm骨搬移,最终修复骨缺损。结论纵向骨搬移模型兔建模方案简便可靠,可较理想地模拟临床骨搬移全过程。

  • 标签: 骨搬移 新西兰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轨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其进行调查。住院期间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出院后1个月随访时失访7例,3个月时失访8例,6个月时失访3例,最终共182例患者完成研究。结果最终获得心理弹性下降、心理弹性升高、心理弹性平稳、心理弹性低水平下降4条心理弹性类别轨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功能障碍、无人照顾、有宗教信仰、在职工作、独居生活、有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轨迹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可呈现出不同类别的心理弹性轨迹,有功能障碍、无人照顾、有宗教信仰、在职工作、独居生活、有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轨迹的影响因素,临床中应根据不同患者特点予以个性化干预。

  • 标签: 脑卒中 心理弹性 轨迹 纵向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牵拉纵向技术对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效用。方法:将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组进行观察,观察组采用传统牵拉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神经牵拉纵向技术进行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患者NPQ、VAS、JOA评分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神经牵拉纵向技术,神经根性颈椎病,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健康体检人群回顾性纵向监测队列,探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5至2019年期间,北京市体检中心接受至少5次常规健康体检且首次检查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3 344例的健康成年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 714例(占51.25%),男性、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47.14岁、47.56岁。建立回顾性纵向监测队列,对随访期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情况进行采集,以Cox回归模型分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在随访时间5.17年内,2 038例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占60.94%,男性、女性分别为66.69%、54.9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偏高(60岁HR=18.973,95%CI:12.353~29.139)、女性(HR=0.639,95%CI:0.582~0.701)、高血压(HR=1.166,95%CI:1.047~1.298)和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低(HR=1.011,95%CI:1.009~1.01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相关。结论年龄、性别、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队列研究 体格检查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患病率、再住院率及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公共健康。准确评估右心室功能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右心室几何结构复杂,常规超声心动图评估右室功能存在局限性。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发展,右心室纵向应变被认为是右室功能评估的敏感参数。笔者就右心室纵向应变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右心室功能 纵向应变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药物性牙龈增生疗效的纵向观察。方法 于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1名药物性牙龈增生患者,均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个月后牙龈增生指数(2.6±0.3)、菌斑指数(1.2±0.3)、探诊深度(4.9±0.5)、龈沟出血指数(2.2±0.4)均得到明显改善;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3个月时各项指标(1.7±0.3)、(0.8±0.3)、(2.8±0.4)、(1.7±0.4)改善情况更加理想;治疗6个月时,牙龈增生指数(1.3±0.3)、菌斑指数(0.5±0.2)、探诊深度(2.4±0.4)、龈沟出血指数(1.3±0.3)已接近正常水平。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药物性牙龈增生 牙周基础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隐匿性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纵向对照研究。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初次就诊(初诊)且未经任何相应近视矫正治疗的儿童60例1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2例64只眼,女性28例56只眼;年龄4~6岁。初诊时及初诊后3、6、9、12个月受检眼均行视力、医学验光、角膜地形图、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受检儿童根据视力、等效球镜度(SE)、AL、角膜曲率(CC)情况分为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各组均为30例60只眼。采用频域OCT的加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受检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的分区方法将黄斑中心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凹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在内外环分别由2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共计9个区域。对比观察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AL、CC、SE、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以及各相关因素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两组受检眼SE、AL、CC以及黄斑区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不同测量时间点组内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相同测量时间点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初诊及初诊后不同时间,隐匿性近视组受检眼SE (F=783.710)、AL (F= 742.192)以及黄斑中心凹(F=330.292 )、外环下方和颞侧(F=158.250、108.295)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受检眼SE (F=1 793.976)、AL (F=457.362)以及黄斑中心凹(F=31.029 )、外环下方和颞侧(F=7.405、77.245)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受检眼均随初诊后时间延长,SE逐渐增加,AL逐渐变长,黄斑中心凹、外环下方和颞侧视网膜厚度逐渐变薄。对相同测量时间点组间存在差异的数据再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诊后3、6、9、12个月,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SE (t=-4.801、-11.532、-16.276、-17.145)、AL (t=24.203、26.353、27.057、25.552)、CC (t=-23.362、-25.382、-25.890、-24.3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诊后6、9、12个月,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t=-2.596、-2.542、-2.941 )、外环颞侧(t=-2.285、-2.610、-2.506)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儿童SE、AL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前者较后者增加迅速;黄斑中心凹、外环下方及颞侧视网膜厚度均变薄,且前者较后者变薄迅速。

  • 标签: 儿童 近视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神经节(BG)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BG-EPVS)与初诊帕金森病及其不同运动亚型[震颤优势型(TD)、姿势不稳和步态障碍型(PIGD)]患者认知和运动纵向变化的相关性。方法从帕金森进展标志物倡议(PPMI)数据库中筛选131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收集其基线和随访1、2年的数据,通过患者头颅影像学资料,在轴位T2加权像上评估不同脑区的EPVS数量,并根据EPVS程度将其分为BG-EPVS-和BG-EPVS+组。将帕金森病患者通过国际运动障碍协会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MDS-UPDRS)评分分为TD和PIGD组,比较两组的EPVS数量和临床数据,并分析基线时BG-EPVS数量和程度与帕金森病及其不同运动亚型(TD、PIGD)临床结局指标纵向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在所有帕金森病患者中,BG-EPVS与年龄(r=0.32,P<0.01)、Hoehn和Yahr分级(r =0.21,P<0.05)、血清神经丝轻链(r =0.18,P<0.05)和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r =0.20,P<0.05)呈正相关。在基线及第2年时,PIGD组的BG-EPVS数量多于TD组(11.0±4.2比9.0±3.8,t=2.18,P=0.03;16.3±6.7比12.6±4.6,t=2.71,P=0.007;校正后)。在基线时,帕金森病及其运动亚型(TD、PIGD)组患者中较多的BG-EPVS数量与基线运动结局显著相关(β=0.66,P=0.01;β=0.64,P=0.008;β=0.91,P=0.009),与认知结局不相关。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在帕金森病及其运动亚型(TD、PIGD)组患者中,BG-EPVS数量与运动结局随时间变化呈正相关(β=0.51,P=0.008;β=0.59,P=0.025;β=0.80,P=0.038);将帕金森病患者的BG-EPVS分为不同程度后,BG-EPVS中重度与运动结局随时间变化呈正相关(β=3.30,P=0.031)。结论在这项纵向研究中,较高基线BG-EPVS数量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障碍严重程度纵向变化呈正相关,与认知变化不相关,且能够在2年随访期间预测运动功能的下降。

  • 标签: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 运动亚型 血管周围间隙 影像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出院前后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变化及其与未满足的护理需求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90例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出院前(T0,90例)、出院后1个月(T1,84例)、出院后2个月(T2,77例)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疾病不确定感、人口社会学和疾病状态等数据。利用广义估计方程考察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处于在职状态、年龄、未被满足的护理需求水平和出院前的中度和高度不确定感是患者3个时间点疾病不确定感变化的影响因素。结论疾病不确定感的变化与未满足的护理需求相关;对出院前疾病不确定感程度高的年轻在职患者,应制订个性化的出院教育计划,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疾病不确定感。

  • 标签: 肝肿瘤 疾病不确定感 护理需求 纵向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治白血病患者口服化疗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变化,确定不同时间点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院外口服化疗药物的初诊白血病患者160例,评价患者出院后1、3、6个月的服药依从性。同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应对疲惫感及家庭关怀度情况,分析不同时间点影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初治白血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分情况在出院后1、3、6个月呈动态下降趋势[(6.73±1.51)分vs.(5.61±1.63)分vs. (4.96±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不同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关怀度的初治白血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应对疲惫感、家庭关怀度的初治白血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及家庭关怀度是出院后3个月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应对疲惫感及家庭关怀度是出院后6个月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在初治6个月内口服化疗药物依从性总体呈现动态下降的趋势,且不同阶段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需根据不同阶段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标签: 白血病 初治 治疗依从性 动态变化 纵向研究
  • 作者: 李政 张群岭 沈毅辉 舒先红 程蕾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上海 200032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 200032 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032 国家介入治疗医学临床中心,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上海 200032 上海市心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3D-STE)应变指标评估蒽环类药物化疗早期左心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淋巴瘤(DLBCL)患者37例。分别于化疗前、化疗2周期后及化疗结束后行3D-STE检查。应用TTA工作站分析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图像,测量指标包括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排空指数(LAEF)、左心房主动排空指数(LAAEF)等左心容积指标,及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心室整体环向应变(LVGCS)、左心房整体纵向应变(LAGLS)等左心应变指标。计算LVGLS与LAGLS的绝对值之和得出左房室整体纵向应变(LAVGLS)。观察纳入患者不同时间点3D-STE测量的左心应变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例DLBCL患者,年龄(48.3±12.1)岁,其中男性23例(63.9%)。与基线测量值相比,患者化疗2周期后及化疗结束时LVGLS[化疗2周期后:(-18.63±4.73)%比(-22.13±4.40)%,P=0.001;化疗结束:(-18.26±4.64)%比(-22.13±4.40)%,P<0.001]、LAGLS[化疗2周期后:(20.41±5.56)%比(23.98±5.59)%,P=0.003;化疗结束:(17.60±3.96)%比(23.98±5.59)%,P<0.001]和LAVGLS[化疗2周期后:(39.05±7.60)%比(46.11±7.77)%,P<0.001;化疗结束:(40.34±8.55)%比(46.11±7.77)%,P<0.001]均降低;LVGCS[(-21.98±5.82)%比(-26.15±7.51)%,P=0.010]、LAVmin[(23.93±7.29)ml比(20.33±7.03)ml,P=0.029]、LAEF[(28.94±11.16)%比(35.79±11.12)%,P=0.002]、LAAEF[(11.93±10.00)%比(18.10±9.96)%,P=0.013]仅在化疗结束后改变,而在化疗2周期后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3D-STE左心应变指标能发现蒽环类药物化疗早期心肌功能改变,可为化疗过程中的心肌毒性监测提供更加敏感的指标。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功能,左 蒽环类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初诊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 1周期后脑的自发性和同步性功能活动的短期纵向变化。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6名行NAC的乳腺癌患者,分别于行NAC前(timepoint 0,TP0)和行NAC第1周期后(timepoint 1,TP1)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扫描和神经心理测试。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分析用于评估所有被试的自发性和同步性脑活动,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纵向比较,并对rs-fMRI参数与神经心理测试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TP0相比,乳腺癌患者在TP1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显著下降(P<0.05),其余神经心理测试评分在两次评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1的右侧额中回、右侧岛叶及左侧背外侧额上回的ALFF值显著降低(体素水平P<0.001,簇水平P<0.05),其中左侧背外侧额上回与右侧额中回之间的FC在TP1显著增高(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此外,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在TP0的ALFF值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在TP0和TP1间的差值呈显著正相关(ρ=0.429,P=0.016);TP0和TP1之间左侧背外侧额上回与右侧额中回之间功能连接z值的差值与TP0和TP1之间连线测试A型(trail making test A,TMT-A)耗时差值呈显著正相关(ρ=0.443,P=0.012)。结论NAC在早期可能影响乳腺癌患者的脑自发性及同步性脑功能活动,涉及执行功能以及情绪调控等相关脑区。

  • 标签: 低频振幅 功能连接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依从性曲线(PBCC)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院外功能锻炼依从性的纵向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4—9月入住杭州市中医院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出院时开始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院外功能锻炼依从性问卷得分,每隔2周测量1次,连续测量至第24周后,以时间为自变量(x)、功能锻炼依从指数为因变量(y)绘制功能锻炼PBCC。采用单因素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患者24周依从指数的影响因素。共发放88份问卷,其中3例患者因手术退出、11例患者失访,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4份,有效回收率为84.09%(74/88)。结果出院24周内,患者功能锻炼总分PBCC公式为y=0.005x3-0.196x2+1.436x+59.197(R2=0.898,F=26.517,P<0.01);身体锻炼PBCC公式为y=0.008x3-0.337x2+3.616x+56.153(R2=0.878,F=21.570,P<0.01);锻炼效果监督PBCC公式为y=-0.006x3+0.309x2- 5.315x+76.371(R2=0.910,F=30.458,P<0.01);主动寻求建议PBCC公式为y=0.012x3-0.460x2+3.931x+44.071(R2=0.865,F=19.217,P<0.01);除效果监督PBCC呈直线下降外,其他PBCC变化均呈先升后降趋势。24周平均依从指数为(57.73±8.20),高峰值出现在第4周,指数为(64.08±8.91),低峰值出现在第18周,指数为(52.42±7.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疼痛程度、伴随症状、功能锻炼方法、疾病知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疾病知识、疼痛程度、病程和功能锻炼方法(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呈横"S"型动态变化;在依从性下降期间,定期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疼痛管理、预防复发是提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必要措施。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康复锻炼 依从性曲线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模式肺康复计划对小儿哮喘中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78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89例)与对照组(89例)。干预组男42例,女47例,年龄(7.57±1.73)岁;对照组男45例,女44例,年龄(7.68±1.82)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实施多模式肺康复计划,包括呼吸锻炼、运动训练、营养指导及健康教育。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运动耐力、肺功能、哮喘控制情况、生活质量。干预结束后,对两组患儿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1年内住院次数及哮喘急性发作次数。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6 min步行距离(6MWD)、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呼气肺活量1 s率(FEV1/FVC)分别为(376.14±14.68)m、(2.69±0.46)L、(1.74±0.23)L和(79.02±8.5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8.42±12.51)m、(2.43±0.49)L、(1.59±0.19)L和(72.63±8.29)%(均P<0.05);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为(21.69±4.0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33±3.87)分(P<0.05),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为(44.65±10.8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67±11.18)分(P<0.05)。随访期间,干预组住院次数及急性发作次数分别为(1.84±0.91)次、(2.64±1.26)次,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56±1.04)次、(4.28±1.37)次(均P<0.05)。结论多模式肺康复计划可有效改善哮喘患儿运动耐力、肺功能相关指标,提升患儿哮喘控制能力及生活质量,减少其后期急性发作及住院次数,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多模式 肺康复计划 小儿哮喘 肺功能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纵向切口横向缝合法在下眼睑缘五边形全层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26例下眼睑睑缘黑素细胞痣患者的临床资料。26例中,男10例,女16例,病灶切除后的五边形缺损全采用纵向切口横向缝合法修复。结果26例患者五边形缺损均得到成功修复,垂直于眼睑的纵向切口转变为平行于睑缘和紧临睫毛下方的横向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3例下眼睑术后轻度淤血,1例术后暂时性视物模糊。术后随访1 ~ 2年,26例患者双侧眼周皮肤软组织外观对称,术后瘢痕不明显,无下眼睑外翻。结论纵切横缝法修复下眼睑缘五边形全层缺损,能将纵向垂直于下睑缘的切口闭合线转换为与下睑缘平行的水平横向切口闭合线,达到隐藏下眼睑切口和瘢痕的效果。

  • 标签: 眼睑肿瘤 痣,色素 眼外科手术 五边形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骨截骨结合腰椎-骨盆撑开三角固定治疗纵向移位的骶骨骨折畸形愈合及骨不连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1月采用后环骶骨截骨治疗的9例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及骨不连患者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为(30.67±10.06)岁(范围14~45岁)。骨盆骨折AO/OTA分型C1.3型8例,C3.3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8±18.92)个月(范围3~60个月)。一侧骨盆纵向移位(3.8±0.57)cm(范围2.5~4.1 cm)。9例均采用后环骶骨截骨、前环耻骨上下支截骨或不截骨及腰椎-骨盆撑开三角固定矫正一侧骨盆纵向移位。测量骨盆纵向移位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疗效。结果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12.00±9.95)个月(范围6~36个月)。1例术后一侧骨盆残留移位1.5 cm(术前较健侧相差3.2 cm)外,8例残留移位0.1~0.7 cm。末次随访时骨盆骨折Majeed评分由术前44.0(33.5,76)分升至91.0(80.5,9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P<0.001),步态明显改善;VAS由术前(6.00±1.41)分降至(1.22±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3,P<0.001)。无一例发生感染、钢板断裂、螺钉松动、医源性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骶骨截骨结合腰椎-骨盆撑开三角固定治疗骶骨骨折造成的骨盆畸形愈合和骨不连,能矫正骨盆纵向移位、矫正肢体不等长、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

  • 标签: 骨盆 骶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后经皮空心钉内固定与微创纵向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舌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收治的67例跟骨关节内舌型骨折患者资料。男56例,女11例;年龄19~58岁,平均34.5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空心钉组32例(采用闭合复位后经皮空心钉内固定)和接骨板组35例(闭合复位后微创纵向入路接骨板内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Gissane角、Böhler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跟骨内翻角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空心钉组与接骨板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5~25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空心钉组和接骨板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0.5(51.5, 68.0)、86.0(78.0, 96.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5.0, 20.0)、20(15.0, 25.0)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1.0, 1.8)、2(2.0, 3.0)d,术后即刻跟骨宽度分别为(43.8±4.4)、(40.6±2.8)mm,术后3个月跟骨宽度分别为43.8(39.6, 48.3)、41.5(38.8, 44.5)mm,末次随访时跟骨宽度分别为44.2(40.2, 48.0)、41.3(39.0, 44.3)mm,术后即刻VAS评分分别为5.0(5.0, 5.0)、6.0(5.0, 6.0)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跟骨长度、高度、Gissane角、Böhler角、跟骨内翻角以及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舌型骨折经闭合复位后,与微创纵向入路接骨板内固定相比,经皮空心钉内固定可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但微创纵向入路接骨板内固定在恢复跟骨宽度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外科手术,微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