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睡眠对儿童发育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睡眠问题常出现在OSAS患者中。儿童与成年人相比其闭塞性睡眠无呼吸/低呼吸的症状时的脑波上的觉醒(Arousal)反映相对不是很明显。运用常规睡眠脑波分析方法R&K(Rechtschaffen&Kales)时未发现显著差异。本研究对以上两种方法的特点、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临床上如何合理运用。方法以2006年-2007年间由于睡眠阻塞性呼吸暂停症,鼾症而到大阪某大学附属医院A(18人)以及大阪某医院睡眠中心B(4人)就诊的22名小儿患者(男16人,女6人)为分析对象。首先,进行睡眠深度、长度、各睡眠阶段的比例等参数评价睡眠效率。其次,运用新方法CAP(Cyclicalternatingpattern)对睡眠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最后,对两种方法的各项参数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其相关性、一致性、相异性、以及影响等。结果确认到CAP和R&K之间有数项参数具有相关性。但主要是ASDA标准中提到的A3(不稳定)与A1(稳定)相关参数。从分析结果得知仅依靠CAPrate来评价睡眠的稳定性是不充分的,需要更详细的评价参数。虽然两种方法独立,但由于确认到一些重要的相关性及相异性,因此,在分析睡眠状态时需合理结合两种方法提高对睡眠评价的准确性及精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不同治疗方法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7月到2015年7月收治的122例髌骨骨折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空心螺丝钉张力带固定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髌骨爪内固定法予以治疗,观察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44%,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9.0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治疗髌骨骨折患者,一般性的骨折可以选择空心螺丝钉张力带固定法予以治疗,但复杂的粉碎性骨折采用髌骨爪内固定法治疗效果更好,综合分析,髌骨爪内固定法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人腹腔镜手术采用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老年人腹腔镜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0例,A组患者手术中采用依托咪酯静脉复合麻醉;B组手术中采用咪唑安定静脉注射复合吸入七氟烷全身麻醉;C组患者手术中采用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对比三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平稳性、药物起效时间、患者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C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A、B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腹腔镜手术中采用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不仅可以有效的缩短药物起效时间及确保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平稳,还可以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20例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我院在2014年1月~11月间收治,根据抽签的结果,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40例作为末梢组,40例作为静脉组,40例为动脉组,分别对其进行末梢采血处理、静脉采血处理以及桡动脉采血,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重复检测中,末梢采血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均高于其他两组,通过相关软件(统计学软件SPSS19.0)的分析,结果显示为P<0.05,证明差异较为明显。结论在各种采血方式中,手指末梢采血具有较差的稳定性,因此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应该用肘前静脉或者桡动脉采血的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急性牙髓炎不同处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于本次临床研究的400例急性牙髓炎患者是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这一时期内由我院收治的,将这4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开髓后封入失活剂的方法进行处理,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开髓后开放引流术的方法进行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情况及急性根尖周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1.5%,对照组的总治疗有效率为78.5%,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比之对照组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持续疼痛发生率为2.0%,对照组的持续疼痛发生率为11.0%,观察组的持续疼痛发生率比之对照组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性根尖周炎发生率为6.5%,对照组的急性根尖周炎发生率为16.0%,观察组的急性根尖周炎发生率比之对照组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开髓后封入失活剂的方法治疗急性牙髓炎比开髓后开放引流术的方法疗效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和消毒,预防院内感染。方法对普通医护人员260人随机分2组进行监测(实验组用六步洗手法洗手1.5分钟;对照组用传统洗手方法洗手1.5分钟)。结果实验组合格率为100%,对照组合格率为83.08%。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六步洗手法洗手效果优于传统洗手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内镜及双镜手术在胃间质瘤(gastricstromaltumor,GST)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0月96例确诊GS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腹腔镜组40例、内镜组30例和双镜组26例。比对3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恢复指标,分析其并发症发生率、2年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差异。结果腹腔镜组和双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内镜组(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高于双镜组(P〈0.05)。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年内复发率、转移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内镜及双镜手术治疗各有优劣,医师在选择最佳术式时应当充分考虑GST患者综合情况,以提高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00例妇产科手术不同阵痛方法的临床比较,比较阵痛方法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分为A、B、C、D四组,每组25例,A组患者在手术后采用哌替啶100mg进行肌肉注射镇痛;B组采用连续硬膜外导管注入罗比卡因镇痛;C组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镇痛泵内药物为生理盐水200ml+芬太尼5ml+0.2%布比卡因50ml镇痛;D组采用罗哌卡因、酒石酸布托啡诺混合液连续镇痛。分别记录术后4、24、48h之内4组患者的疼痛镇静评分,观察并记录血压、脉搏、等基本体征以及家属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结果四组患者的总体评分大致相同,相差不大。结论各种妇产科镇痛方法对手术后的镇痛有很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嵌甲的病因,分析不同方法治疗嵌甲的疗效。方法以门诊126例嵌甲患者随机分为修甲组和拔甲组,其中修甲组以修甲治疗为主;拔甲组以拔甲治疗为主。结果75例修甲患者治疗后愈合时间1~7天,平均3.2±2.4天。51例拔甲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5~14天,平均8.3±6.4天,其中2例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结论修甲组疗效优于拔甲组。
简介:摘要目的为减轻肠梗阻的腹痛腹胀症状,需对病人持续留置胃管行持续胃肠减压,为了尽早并且一次性拔管成功以减轻置管和拔管给病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作了一次试验。方法将30例肠梗阻病人任意分成2组,每组15人。分别为胆汁反流组和胃液量组,胆汁反流组通过监测引流液中胆红素水平,当测得引流中的胆红素含量为阴性时给予拔除胃管;胃液组采用传统方法即测量每天引流液的量,当引流液量少于400ml/天时,我们给予拔除胃管。然后比较两组置管天数及一次性拔管的成功率。结果胆汁反流组和胃液量组,两组放置胃管的天数是不一样,胆汁反流组置管天数比胃液量组要提前1天左右,而且一次性拔管成功率远远高于胃液量组。结论用测量引流液中胆红素水平来判断拔除胃管时间比测胃液量来判断拔除胃管时间更简便,可靠,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宫腔镜下分离宫腔粘连后两种抗粘连方法的疗效。方法85例宫腔镜下宫腔Ⅲ度及以上粘连分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contraceptivedevice,IUD)组(42例)和几丁糖组(43例),观察两组术后宫腔内粘连情况和月经以及再粘连改善情况。结果IUD组和几丁糖组术后再粘连率分别为41.4%和23.4%(P<0.05),月经改善率分别为74.1%和92.2%(P<0.01),再粘连改善率为33.5%和80%(P<0.01)。结论宫腔镜下Ⅲ度及以上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应用几丁糖能显著减少术后宫腔再粘连的发生,明显改善月经情况,再粘连程度轻,较之常规术后置节育器有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