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结合文献分析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 anal anastomosis, IPAA)治疗全结肠型巨结肠(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 TCA)的方案和预后。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2017月6月至2020年6月采用IPAA治疗的3例TCA患儿的临床资料。3例患儿均胎便排出延迟,继而便秘、呕吐和腹胀。例1生后9个月外院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未行冰冻活检,术后未明确诊断,1岁9个月行"肠壁多点冰冻活检+回肠造瘘术"时诊断TCA,造瘘口排成形软便后于3岁2个月行IPAA。例2、例3分别于生后3 d、26 d外院行"回肠造瘘术"时诊断TCA,造瘘口排成形软便后于2岁4个月、2岁2个月行"肠壁多点冰冻活检+IPAA+保护性回肠造瘘术"。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截至2020年6月1日关于IPAA治疗TCA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与"pouch",中文检索词为"全结肠型巨结肠"与"储袋"或"贮袋",对IPAA方案和预后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本组例1IPAA术后1年2个月,排便频率为3次/d,排便控制可,污粪频率每周少于1次;例2关瘘术后1个月,排便频率为3~4次/d,排便控制可,污粪频率每周少于1次;例3关瘘术后6个月,排便频率为2次/d,排便控制可,污粪频率每周少于1次。共检索到文献27篇,符合纳入标准2篇,共14例患儿。11例IPAA术前行回肠造瘘的中位年龄为17 d,行IPAA时中位年龄为9个月,7例IPAA术后行保护性回肠造瘘,平均3.7个月关瘘。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肠梗阻(50.0%,4/8)和小肠结肠炎(62.5%,5/8)。末次术后半年,平均排便频率≥7次/d;末次术后超过2年,平均排便频率≤4次/d,无排便失禁。结论分期IPAA治疗TCA患儿能获得良好预后,近期预后与术前造瘘和根治手术年龄相关,需根据造瘘口排便性状选择合适根治手术时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幼年型粒层细胞瘤(JGC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1999至2018年收治的8例JGCT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7例女性,1例男性。患者年龄最大8岁,最小2个月。JGCT表现为粒层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弥漫性或滤泡样增生,瘤细胞常出现黄素化,一般不见Call-Exner小体。细胞核具有异型性,核分裂象常见,罕见核沟。免疫组织化学波形蛋白、CD99、α-抑制素、Calretinin阳性,上皮细胞膜抗原阴性。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年,均健康存活。结论JGCT为一种少见的肿瘤,细胞异型性较明显。睾丸JGCT预后良好;卵巢JGCT的预后可能取决于临床分期和年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后应用结肠“J”型储袋行直肠或肛管吻合能否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1年1月间连续行低位前切除术的72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吻合方式分为2组“J”型储袋组,共33例;直肠吻合组,共39例。分别于术后1、3、6及12个月,对手术并发症及排便功能行比较性研究。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出血病例。直肠组发生吻合口瘘2例;储袋组及直肠组术后局部复发者分别为5例及4例;肝转移分别为2例及3例。“J”型储袋组较直肠吻合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之日排便次数及夜间排便人数比率均明显减少(7次vs3次,P<0.05;3次vs1次,P<0.05),(64%vs31%,P<0.05;30%vs3.9%,P<0.05)。前者大便失禁综合评分显著优于后者(8vs2,P<0.05;5.2vs1.5,P<0.05)。结论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后,应用“J”型储袋行直肠或肛管吻合,不增加手术并发症,且在术后1年内,可以在某些方面改善患者排便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对周围型小肺癌(SPLC)的基本征象的显示价值,提高其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SPLC40例,每例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拆成1.25mm薄层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处理,并与横断薄层扫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MPR能充分显示癌灶与支气管的关系,显示支气管的狭窄及管壁情况。(2)MPR对SPLC的边缘情况(分叶征、毛刺征、棘状突起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及内部密度(空洞、空泡征、支气管气相)的显示和判断高于横断薄层扫描。(3)MPR能较真实地测定病灶大小,有助于鉴别病灶是片还是结节。(4)曲面重建可显示支气管动脉供血情况。结论MPR多方位观察能充分显示病变的特征性征象,克服了横断图像观察的局限性,为SPLC的影像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简介:摘要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其棘层松解亚型尤为少见。该例为78岁老年女性的乳腺病例,表现为右乳及右腋窝2处囊性肿物,病理诊断为棘层松解型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呈三阴性乳腺癌表型伴有高增殖指数和p53过表达。患者接受乳腺改良切除术后行化疗,随访3个月暂无复发及转移。需要不断积累相关病例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简介:目的探索江湖洲滩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及有效干预措施,评估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集成优化防治效果.方法在洞庭湖区君山区选取6个乡镇42个相邻的血吸虫病流行村为示范区,以洲滩或村垸为建设单元,因地制宜地实施易感地带封洲禁牧、建立定点牧场、开展舍饲圈养、家畜疫病监测管理、以及人畜查治病、健康教育等以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集成优化防治措施,观察优化干预措施前后人畜病情和螺情变化,评估优化干预措施对血吸虫病的防控效果.结果实施优化干预措施3~5年后,家畜放牧率、牛存栏数(主要传染源)、以及有螺洲滩野粪密度和阳性率分别减少了99.89%、67.09%、99.90%和100%,人、牛、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3.28%、95.88%和100%.同时,垸外水体感染性降低了100%,居民依存性提升了81.23%.干预措施前后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情需求,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集成优化防治措施,对控制江湖洲滩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黑龙滩水库为七十年代初期人工建成的以蓄水灌溉和供饮用水为主的大型水库,除直接供应仁寿城区十万人和间接补仁寿百万人饮用水外。按期,眉山市二十万人将以此水库水作饮用水水源,自建成至今尚未进行较为全面的水质卫生学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该水库水质卫生状况6年的动态观察研究,探讨水体卫生状况,对水体的卫生学状态有较深入了解,为保护水库水资源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库区分段分层于枯、丰水期采集水样,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85)及《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GJ3020-93)中的规定分析。结果表明。结果表明,不间断面库水中,网箱养鱼断面溶解氧明显偏低,色、臭和味。肉眼可见物、氨氮、硝酸盐主要在网箱养鱼区检出,其深层库水色度有增高趋势,提示该断面的水质已受到网箱养鱼的影响。同时,由于在库区内开发旅游,所用游船为柴油机,在水库表面可观测到散在不规则的油膜漂浮。研究结果提示,该水库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库区内网箱养鱼和开发旅游,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强旅游船中管理及取缔或严格控制库区内网箱养鱼的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特征预测胸膜下临床ⅠA期周围型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VP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诊断为胸膜下临床ⅠA期周围型肺腺癌274例患者的CT征象。按照6∶4的比例,将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收集的164例患者作为训练组,将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收集的110例患者作为验证组。定量测量肿瘤最大径、实性成分最大径、病灶与胸膜间最小距离,计算实性成分占比;并分析肿瘤的CT征象,如肿瘤与胸膜的关系分型、是否存在桥征、病灶的位置、密度类型、形状、边缘、边界等。采用单因素分析找出与VPI相关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VP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274例肺腺癌中有VPI 121例,无VPI 153例。训练组中有VPI 79例、无VPI 85例。单因素分析发现训练组中实性成分最大径、实性成分占比、密度类型、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肿瘤与胸膜关系、桥征在有VPI与无VPI肺腺癌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训练组中肿瘤与胸膜关系[以Ⅰ型为参照,Ⅱ型(OR=6.662,95%CI 2.364~18.571,P<0.001),Ⅲ型(OR=34.488,95%CI 8.923~133.294,P<0.001)]及血管集束征(OR=4.257,95%CI 1.334~13.581,P=0.014)是VP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0.504为训练组logistic回归模型的最佳截断值,其预测VPI的灵敏度为62.03%、特异度为89.41%,曲线下面积为0.826。该模型在验证组中以0.449为最佳截断值,其预测VPI的灵敏度为92.86%、特异度为47.06%,曲线下面积为0.713。结论CT特征中肿瘤与胸膜关系、血管集束征有助于鉴别胸膜下的临床ⅠA期周围型肺腺癌是否发生VPI。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无症状型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飞利浦CT组患者诊断68例患者中65例为无症状型冠心病,3例漏诊,检出率95.59%;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出59例,漏诊9例,检出率为86.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准确检出无症状型冠心病,且安全方便、快速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缓解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规律。方法3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患者在治疗缓解后2周、4周、8周、12周测量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上方、颞侧、下方、鼻侧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与对照眼比较并分析发作眼神经纤维层厚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2周和4周时发作眼和对侧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发作眼各次测量的重复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伴随访时间的延长发作眼各个象限的神经纤维层厚度逐渐变薄,其中2周较4周、8周、12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各周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单次发作缓解后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造成损害,这种损害主要发生于下方,在眼压缓解后8周内仍继续进展。